书城励志曾国藩:中兴第一名臣成就大事的42种手段
26008100000008

第8章 修身之智(4)

4 欲立人,先立志

曾国藩一生在不断的自省中,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立”。在他看来一个人能够“自立”,方能于事业上真正有所成就。

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应先从立志开始。

人有志向,生活便有芳香。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境界,在对志向的追求过程中有了很好的体现。

立志的人和没有志向的人在各个方向都不大相同,正因为如此,立志才把两类人区别开来。

然而,志向并非人生而有之,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确立的,尤其是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中形成的。每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常常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庸俗,但很多人看到了这一点却因为更多的原因缺乏去改变现状的勇气和信心,更不能为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立下高远的志向,而曾国藩与人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看到生活庸俗、颓废的一面,并且因为自己所处这样的环境而迅速觉醒过来,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立下了远大志向。

曾国藩曾有很多感触:“《礼记》中说,君子庄敬日强。我每一天都过着安逸、放纵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人渐渐失去斗志,精神上也慢慢衰退下来。正如那些草木,志之不立,本之拔矣。”由此番话可知,曾国藩也认为人要有成,先须立志。那一年,是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曾国藩正好33岁。

曾国藩出身虽为地主家庭,但家道中落,曾为了读书四处筹钱,为了买到一部自己喜爱的书,他把御寒的衣物典在当铺里,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在自己处境十分不好的情况下仍是如此自强自立。曾国藩一生在不断的自省中,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立”。在他看来一个人能够“自立”,方能于事业上真正有所成就。

曾国藩还认为,一个人整天沉溺于过度的自戕里并非积极的处世方法,其关键在于自身的觉悟,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从曾国藩“悔”字诀而升华出来的修身智慧。

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没有不自强自立的。

郑板桥说:“富贵足以愚人,贫贱足以立志。”这就是警示后人:富足安乐的环境可以让人失去奋发自立的动力,从而消磨自身的斗志。相反,贫困、艰苦的环境却可锻炼一个人的心志,使其在这种环境中觉醒,从而萌生改变现状的动力。曾国藩处在安适、舒心的生活里仍念念不忘自立自强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诸葛亮讲:“志当存高远”,宋文帝说做人应“慷慨立志”,王夫之讲“传家一卷书,惟在汝立志”。曾国藩的一位同僚胡林翼说过,人的一生绝不应该随波逐流,这样的生活方式对自身无任何好处,死后也会默默无闻不能为世上留下些什么。正因为如此,人活在世上都应自强自立,努力追求那些旁人不敢追求的东西,努力去做旁人不敢做也无法做到的事情,有此自强自立之精神才能报效国家,兴旺家业,才不负这七尺之躯。这一番话说得全面朴实,大凡有志之人理应做到。当然,与曾国藩见解最为接近的是王阳明,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道:“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王阳明的“根”和曾文正公的“本”说的就是一个意思。

所以,做人的第一根本就是树立志向。以此让自己精神有所寄托,让自己振作起来;有了目标,有了方向人生才不致陷入迷途。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开始时本来有相当水平,然而多年过去之后,他就是与别人没法比,是他智力不如人?意志不如人?条件不如人?答案都是否定的,造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一生也在努力,可惜从未对此种努力定一个方向,到头来空忙一场!

人无志向,柔弱无刚。王阳明曾说,人一生如果没有奋斗的方向,便像没有舵的船,没有马嚼子的马,最终会四处飘流,没有停驻的地方。

曾国藩自语:“人行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汤禹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我哉!”

曾国藩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百般苦学,广泛阅读。尤其在翰林院、詹事府任闲散文职时,悉心钻研历代的典章制度和封建各朝治理国家的经验。曾国藩读书如此用功,决非为了求得高官厚禄,对他而言读书更多是为了“进德”、“修业”。

曾国藩与旁人一样,也有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的时候。一次,他曾无情鞭笞自己:“我近来终日思虑重重,不能自拔,总觉失去了什么,到现在已然如此。是不是因为没有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心中一直徘徊不定呢。没有人生志向,生活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内心也就无法自由,这一切的一切其根本就在于没有树立志向啊!”

“还有我对事情常常持有偏见,往往不能容忍小的事情,因此一些微小的事情,也会让我思考一个晚上,如有小事不如意,就会成天坐着不起来,这正是我思虑过多的原因啊。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自己见识又肤浅,想得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简直太难了。时间飞逝,这些日子常是夜不成眠,思虑万千,全是粗陋的见解。在与人交往时爱往小处计较,而引起自身的大不快,又无时间调整自己,长此以往,就是引盗入室啊!”

从这里可见,曾国藩勇于面对自己心灵中最晦暗的世界,且将之进行无情鞭笞,你能做到吗?人是自己意念的产物,你是什么样的人,在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人未曾想过做钢琴家,当然也就不会按钢琴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然也就不能成为一个钢琴家了。

曾国藩说,人要是立有志向,也就能做圣人,做英雄。没有什么无法做到的事,也就无需求助于人,这就是强才自强。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就是《史记》中所说的“鸿鹄之志”。曾国藩少时志向不甚明确,经历一些变故后,改名明志,将伯涵改为涤生,以此说明从此后将有一个崭新的自己自立于世间。

他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有如云中搏击长空的孤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如深山中不为人知的巨木一样,终有一日成为支撑国家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