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25

第25章 此道固应尔,不当怨尤人(1)

——苛责别人不如多加强个人的修养

1.斥责别人之前反躬自问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东坡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除莠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

苏东坡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东坡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东坡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东坡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地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东坡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

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东坡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

“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衲自亏不如!”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苏东坡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治和尚的事给夫人讲了一遍,苏夫人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

苏东坡懵了忙问道:“夫人为何发笑?”

“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

苏东坡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一天,苏东坡和佛印去游一座寺院,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两个面貌狰狞可怕的巨大金刚像——一般认为能伏怪降魔,放在门口当然是把守大门的。

苏东坡问:“这两尊佛,哪一个重要?”

佛印回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

苏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噢,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向她自己祷告。”

苏东坡又问:“这是何故?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

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苏东坡懂得,一个人必须向内求己,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儒家倡导“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有修养的人常常检查、控制自己,放肆妄为的人与此正好相反。正直的人不被私念迷惑,而邪恶的人与此正好相反。即便时时保持庄重、正直,而见解一旦有错误时,还不可以说就是合理的;尽管智力能认识到事情的条理,如果不严肃认真,就会有所忽视和差错;如果不正直,处理事情时就都是虚伪。

苏东坡想起一个历史人物。春秋时,宋昭公众叛亲离,去国出逃,路上他对车夫说:“我知道我这次出逃的原因了。”车夫问:“是什么呢?”昭公说:“以前,不论我穿什么衣服,侍从无人不说我漂亮;不论我有什么言行,朝臣无人不说我圣明。这样,我内外都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场。”从此,昭公改行易操、安义行道。不到两年,美名传回宋国,宋人又将他迎回国,恢复了王位。他死后,谥为“昭”,昭就是明显,即能反省,有自知之明。所以,过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反省的习惯、反省的勇气和反省的智慧。一个人没有过失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每天都能反省并且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他将是过失最少的人,也可以相信他是天下最完美的人。反省是一面镜子,反省是一剂良药,反省是所有美德中最值得珍视的美德,拥有反省也就意味着拥有完美。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具备了不断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逐渐走向完美。儒家提到了反省的三个方面,基本上概括了一个男人的所有方面:其一,对待事业是否敬业;其二,与人交往是否诚信;其三,是否能温故知新。

禅宗主张“反观自照,明心见性”。高度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心灵状况,不要被小聪明误了身家性命。“观”字由“又”、“见”组成,乃“又起正见”。“又起正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将过去的心灵反向清扫,改变原来不好的人生观。不改变不好的人生观,是不可能觉悟的;不清扫自己的心灵垃圾,人就不可能祛除疾病,也不可能转变命运。

一个是否有境界,看他如何对待和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总爱找别人的毛病,不爱找自己的毛病。所以智慧难得,而小聪明泛滥。苏东坡听到了一个禅宗故事:

秋天的傍晚,鼎州禅师和一个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瑟瑟秋风,树上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禅师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一旁的小沙弥说:“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一边继续蹲下来捡落叶,一边不以为然地说:“每天清晨都打扫,难道地上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落叶,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小沙弥不服气地回答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落叶不光是地面上,还落在我们心上啊!地上的落叶捡不干净,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为什么总是那么平静和慈祥了。人的生命上空落下的不仅有枯黄的树叶,还有其他东西,如果日日积累而不清扫,那么就会被其遮蔽和覆盖,看世界不再清晰,人的生机渐渐丧失,心量因充塞落物而越来越小。

禅师告诉苏东坡:“有一片落叶就及时把它捡掉,不等它堆积起来。日日捡显得很轻松,而等堆积之后再动手就困难了。心地干净,生命清澄,人生充满活气。当你心中的邪念刚一浮起时,你能发觉这种邪念有走向欲路的可能,你就应该立刻把这种欲念拉回正路上去。只要坏的念头一产生就立刻有所警觉,有所警觉就立刻设法来挽救,这才是扭转灾祸为幸福、改变死亡为生机的紧要关头,所以绝对不可以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这时,苏东坡想起父亲的一句话:“脸脏了不忘擦洗,衣服脏了不忘清洗,这是做人起码的常识。”

【东坡名诗】

斜日照孤隙,始知空有尘。

微风动众窍,谁信我忘身。

一笑问儿子,与汝定何亲。

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

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

此道固应尔,不当怨尤人。

——《和陶杂诗十一首》

2.敢于认错和道歉

与人交往贵在以道相合,以义相聚,以信相守,以心相应;贵在互相敬重,互相信赖,互相体谅,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而最要禁忌的是,以权利害相交。以势力相交的朋友,势力倾倒就会绝交;以利益相交的朋友,利益没有就会疏散。以富贵、功名的利害相背就会离开。唯有以道义相交、性情相交、肝胆相交、真诚相交,才会深切长久,才不至于被富贵、贫贱、患难与共难、利害所分离。

苏东坡在湖州干了3年,3年期满,回到京城。他想到当初因为得罪王安石而遭贬,这次回京必须先去拜访王太师,然后再去朝见天子。于是,按着计划骑马朝王丞相府走去。

苏东坡来到相府时,王安石正在睡觉,他被管家徐伦引到王安石的东书房用茶。

徐伦与苏东坡随便聊了几句,借口有事走开了。苏东坡开始打量书房,只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书桌上只有笔砚,更无余物。他走过去,端详了一会砚匣,不知不觉伸手将它打开,看到一方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池内余墨未干,知道王安石刚才用过。他准备将砚匣盖起来,突然看到砚匣下露出一张纸角。

苏东坡取出纸一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是王丞相的字迹,写的是《咏菊》诗。苏东坡暗笑:士别三日,换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为官时,老太师下笔数千言,不假思索。3年后,也就不同了。这首诗才写两句,不曾终韵,看来已是江郎才尽。苏东坡拿起来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讥笑这两句诗是不讲常识地乱说,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熏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行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错误了?苏东坡兴之所发,不能自己,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罢,苏东坡立即后悔起来,心想倘若王安石来书房,见了这诗,当着面多不好看;他想将诗作装在袖筒里带走,又怕连累徐伦。思前想后,不知如何是好,甚是紧张不安。最后,他只得仍将诗稿叠起来,压在砚匣之下,然后走出书房。

苏东坡到大门首对守门官吏说:“老太师出来,请禀报一声,说苏某在此伺候多时。因初到京中,文表不曾收拾,明日早朝,奏过表章,再来谒见。”说完骑马走了。

不多时,王安石走进东书房,看到诗稿,问明情由,认出苏东坡的笔迹,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东坡这个人,虽然屡遭挫折,轻薄之性仍然不改。屈原的《离骚》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他不承认自己学疏才浅,反倒来讥笑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天子,将他削职为民。”又想:“且慢,他原来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随后叫徐伦取湖广缺官登记册来看。发现只有黄州府缺少一个团练副使。次日早朝,王丞相密奏天子,苏东坡才力不及,将他贬到黄州。天子准奏,百官听命,唯有苏东坡心中不服,认为是王安石因改诗一事公报私仇。没奈何,也只得谢恩从命。

第二天,苏东坡辞相离京,星夜赶至黄州。苏东坡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平日里读书修禅,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心情渐渐从困境中突围出来。光阴迅速,眼看一年时间将过去。重阳节这一天,天气晴朗,苏东坡突然想起:“定惠院长志曾送我菊花数种,栽于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

恰好陈季常来访,苏东坡大喜,便拉他同往后花园看菊。走到菊花架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无语。陈季常问道:“子瞻见菊花落瓣,为何如此惊诧?”苏东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年我在王丞相府中,见他《咏菊》诗中写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老太师写错了,特地续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贬我至黄州,原来是让我看看菊花!”陈季常笑道:“是啊!”

苏东坡叹道:“当初小弟被贬,只以为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

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互相操守大道,互相勉励大义,互相守住忠信,互相以心相应,互相劝导为善,互相规范于过,互相砥砺以清廉,互相鼓励以耻,却只是互相装饰,互相凭借引援,互相以朋党相利用,互相以比周相给予,就是朋友满天下,称誉天下,也是庸俗之辈;就是功成名就,显身扬名,也是奸雄狡诈之徒,也无益于人民,无益于社会。

【东坡名词】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

3.以真诚的情意待人

《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可表现天地之真,充实天地之美,完成天地之善。有了真诚,才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神明之所以为神明。诚为人性中第一美德,为英雄豪杰、伟大人物立德立言的第一要素。有了真诚,才见人之所以为人,英雄豪杰之所以为英雄豪杰、伟大人物。

话说苏东坡自从看了黄州菊花落瓣后,终日闷闷不乐。过了几天,便去马太守家做客。饮茶之间,苏东坡又谈起错改菊花诗得罪王丞相一事,马太守很有感触,主张苏东坡以代他送表章为名,赶快回京向王丞相道歉。

回到家里,苏东坡便想起王安石一年前对自己嘱咐的话:“老夫幼年灯窗十载,染成一症,老年复发。太医看是痰火之症。虽然服药,难以除根。必得阳羡茶,方可治之。有荆溪进贡阳羡茶,圣上就赐予老夫。老夫问太医官如何烹服,太医官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瞿塘在蜀,老夫几欲差人往取,未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子瞻桑梓之邦,倘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予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苏东坡当初心中不服,根本未把这事放在心上,现在想想却要做好这件事,以赎妄言之罪。此事不可轻托他人,现今夫人有恙,思想家乡。既然太守美意相助,岂不一举两得。

苏东坡当年从家乡眉州出发进京考进士,走的就是西陵峡、巫峡、归峡这三峡,那可太刺激惊险了。西陵峡为上峡,巫峡为中峡,归峡为下峡。自黄州到眉州,总共40余里,到了夔州才过了一半。苏东坡在夔州与夫人分手,嘱咐得力管家,一路小心服待夫人回去。自己则另叫侍从找来船只,从夔州出发,顺流而下。

这时,正是重阳刚过,江上水势还大,船上行时,非常缓慢,下行时则非常迅速。苏东坡去时怕逆水而上速度太慢,就没坐船,而是走了陆路。回来时乘着水势,一泻千里,走得很快。他只顾欣赏沿途美景,竟没有告诉船夫打水之事。当船已过了中峡,突然想起王安石的交代,急忙吩咐:“船家,快与我拨转船头,我要取中峡之水。”

船夫禀道:“老爷,三峡相连,水如瀑布,船如箭发。若回船便是逆水,日行数里,用力甚难。”

苏东坡有些懊悔,他沉思半晌,然后问道:“此地可以泊船,有居民否?”

船夫说:“上两峡悬崖峭壁,船不能停。到归峡,山水之势渐平,崖上不远处就有市井街道。”

苏东坡叫船夫将船靠了岸,吩咐一小吏:“你上岸去,叫一个年长知事的居民来,不要声张惊吓他。”这人去了不多时,带来一个老者上了船。苏东坡客气地说:“我是过往客官,我请问你,那瞿塘三峡,哪一峡的水好?”

老者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都是一样的水,难分好坏。”

苏东坡心想:“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水都一样,何必定要中峡水呢!”于是,叫人下船买来了一个干净的磁瓮,苏东坡将它交给船夫,让他将下峡水满满地汲了一瓮,用柔皮纸封固。苏东坡亲手签押,然后命船夫即刻开船……

数日后,苏东坡来到京城,首先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让他在东书房相见,苏东坡想起去年改诗的事心中又惭愧起来。苏东坡走到东书房见了王安石就拜。王安石急忙扶起道:“这又不是在大堂相见,何必这么多礼。坐下,坐个。”苏东坡坐下。王安石用拂尘往左一指道:“子瞻,可见光阴迅速,去岁作此诗,又经一载矣!”苏东坡起身拜伏于地,王安石用手扶起道:“不必这样,不必这样!”接着又问:“你见了黄州菊花落瓣么?”苏东坡道:“是。”王安石道:“你原来未见过这种菊花,也怪不得你!”苏东坡谢道:“学生才疏学浅,全仗老太师海涵。”

寒暄一阵后,王安石问道:“老夫烦你带瞿塘峡水,可有么?”

苏东坡答道:“有,已带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