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辈子,不能总这样
25951400000054

第54章 退一步不一定就代表失败

人生不是一味平坦无碍的,更多的时候是需要面对些许的变化和问题,如果遇到问题只是埋头奋进,有时可能会得不偿失,难免碰壁。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可能总是进,而应该是进退的结合,适当的退不但不是怯懦,还是一种顺应时势和环境的聪明做法。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把握时机做到进退有度,该退的时候退,才能让我们避免更多荆棘,因为有些情况下,退一步也许就是安身立命的良策。

世界电器之王松下幸之助是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企业从一个3人的小作坊起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拼搏,发展成为拥有职工2.5万人的跨国集团。在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冲击下,许多企业倒闭,而他却稳稳地站住了脚跟。从他的一生可以看到日本现代工业发展的轨迹,也展现着他进退有度的智慧。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抽枪的动作比出枪的动作还要快,与此同理,无论是搞经营,还是做其他事情,真正能做到不失时机地退却者,才堪称精于此道。”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懂得顺其自然,懂得进退的人,所以才有了松下公司的发展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松下公司接受委托经营一家濒临倒闭的缝纫机公司,起初松下幸之助认为凭借自己多年的经营经验和管理才能,使得这家缝纫机公司起死回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是,由于松下幸之助对于缝纫机方面的市场了解不深,对这方面的业务比较生疏,而且当时经营缝纫机的公司较多,竞争性非常激烈,所以松下幸之助并没有轻易成功。所以了解情况后的松下幸之助采取了保身之策,他意识到只有及时从缝纫机行业退出,才能够保全自身的大部分实力,于是没有犹豫,松下就退出了缝纫机行业。

后来松下幸之助还曾经感慨道,如果当时自己过多考虑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害怕退出后会有损失而造成犹豫不决的话,可能失败的程度会更加剧烈。所以事后松下还在庆幸自己下决心退出后,就没有考虑很多,很果断的直接退出了此行业,根本没有顾忌面子问题。

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和美国著名的大通银行副总裁会谈,松下曾问他,日本已经有了七家公司制造大型电脑,这样下去不可能大家都生意兴隆,于是询问大通银行副总裁的看法。这位副总裁说道:“姑且不论一般产业用或家用电脑,若只是大型电脑,投入很大而且竞争激烈,不就之后必然会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所以你还是让给别人吧!”松下听完这个建议后,仔细思考后,下定了决心退出大型电脑业,于是在1964年,松下公司宣布了从大型商务用电脑业撤出。虽然在此之前,松下公司已经为研发大型商务电脑投资了十几亿日元的研究费用,并且已经达到了实用化阶段,但是松下没有犹豫,依然选择取消了这个项目。此后家庭用电脑和个人电脑开始飞速发展,而大型计算机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和进步,因此松下幸之助在看到很多大型计算机制造厂商为恶性竞争而苦恼的时候,他很是庆幸自己及时退出了大型计算机行业。

松下的崛起不单单是靠着松下的实力和企业,还有他勇于退一步的决策力,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策力,松下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在人生路上,有时候退一步不代表失败,如果能够在败势初现时,不去过高期望出现翻天覆地的翻本奇迹,而是果断退出,就能够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面临大败之势减少损失,其实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我们在这场危机中取得了胜利。

在商业的经营中,想要取得别人无法得到的成就,就不能总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如果发现市场势头不对,继续发展下去不利时,就应见机行事,退出原有产业链,重新选择自己的经营方向。

香港的假发之父刘文汉,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经营假发制造业,到1970年假发销售已达4亿多港元,产品发展到登峰造极。此时,虽然假发产品在市场上仍然供不应求,但是刘文汉没有被一时的辉煌冲昏头脑,他发现假发制造商已经日益增多,假发市场马上就会逐步消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刘文汉当机立断,激流勇退,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亚,打算开创葡萄酒酿造业。于是他先把一个离悉尼只有20里远的一家葡萄园买下,接着又动用了1400多万港元的资金,买下了当地一家酿酒厂,随后开始生产红酒。

当时很多人都很不理解刘文汉的做法,但是到七十年代后期,美国的假发热开始急剧消退,而香港的假发制造厂家也因此受到影响,工厂纷纷倒闭,而拥有假发制造之父美称的刘文汉,却在大洋彼岸隔山观火,丝毫不受影响。相反,他却在澳大利亚拥有了一家大酿酒厂,慢慢的发展成为了全澳名列第八的企业。

无论任何时候,任何一位参战者不可能百战百胜。无法成功就退走,这是兵家常识,如果只是勉强固守,往往得不偿失。退一步是一种战略,该进时就全力挺进,该退是就要果断后退,只要符合环境和自身的发展状况,符合自身的生存状态,就能够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如果我们能够驾驭进退的智慧,做到退而不败,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