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降阶而迎,赐坐,问以兵法。孙子将所著《兵法》十三篇,依次献上。吴王令伍子胥从头朗诵一遍,每朗诵完一篇,吴王就抚掌称颂不已,赞不绝口。及伍子胥朗诵完后,已持续了好几个时辰。在此期间,吴王一直情绪高涨,既无困倦之感,又不觉得腹中有饥饿之意。
直至伍子胥将《兵法》十三篇朗诵完,吴王才觉得腹中饥饿。于是,安排酒宴,为孙子接风。以后的时间内,吴王与孙子谈了好几次,又将其《兵法》看了好几遍,认为此《兵法》真乃天下少有的奇书也。
一日,吴王对孙子曰:“卿之《兵法》,寡人尽观之矣!可小试于兵乎?”孙子曰:“可。”吴王又曰:“可小试于妇人乎?”对曰:“可。”于是召宫女一百八十人。孙子将其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孙子令曰:“汝知心背左右手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后,即视背;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妇人曰:“是。”于是乃设立执法官。开始传令训练,妇人们根本不听将令,皆朗声大笑,队伍参差不齐,凌乱不堪。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将之罪也!”遂使传令官再审军令,三番五次。复传令训练,妇人依旧大笑不已。孙子大怒,曰:“执法官何在?”执法官跪前听令。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将之罪也!今既已三令五申,而士不用命,士之罪也!于军法当如何?”执法官曰:“当斩!”孙子曰:“士难尽诛,罪在队长。”遂命左右将二位队长就军前斩首。左右当即将二位队长绑缚,准备正法。吴王正在台上观看孙子操演,忽见二位爱姬被缚将斩,大惊,急使人持节救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此二姬甚得寡人宠幸,寡人若失此二姬,必将食不甘味,夜不能寝矣,愿将军饶恕。”
孙子曰:“军令如山。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况军令若废,何以服众。”喝令左右:“速斩二姬!”左右当即将二人军前斩首。另选二人为队长。于是,再传令训练。妇人皆依令而行,左右进退,并无半点差错。
乃使人往报吴王曰:“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王所用。虽使其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吴王痛失二姬,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叹曰:“王何徒好其言而不能用其实乎?”
吴王痛惜不已,遂有不用孙子之意。伍子胥进曰:“臣闻‘兵者,凶器也。’不可虚谈。如诛杀不果,则军令不行。大王欲征楚而伯天下,思得良将。然将以果毅为能,非孙子谁堪当此大任?夫美色易得,良将难求,若因二姬而弃一贤将,何异爱莠草而弃嘉禾哉!”吴王大悟。乃封孙子为上将军,号称军师,与伍子胥一起讨伐楚国。
伍子胥问计于孙子,孙子曰:“今吴国内患未除,不可以对外用兵。”伍子胥曰:“何为吴国之内患?”孙子对曰:“吾闻王僚之弟掩余在徐国,烛庸在钟吾国,二人俱怀报怨之心。今欲进兵伐楚,宜先除此二人,方保万全。”吴王、伍子胥皆然之。
于是,定计除掉掩余、烛庸二人。后来伍子胥用疑兵之计,疲弊楚师,寻找作战时机。先后几次与楚兵交战,皆获大胜,夺得楚国城池好几处。但当时楚国强大,且属国众多,吴国也不敢轻易冒进。孙子遂加紧训练水军,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而这时机还真让吴国给等着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情是这样的,因楚昭王年幼,楚国大臣囊瓦专权。此人贪得无厌,经常向楚国的同盟诸侯国和附属国国君索贿,诸侯纷纷叛离楚国。特别是唐、蔡二国,更是深受囊瓦之欺侮,两国国君因不答应囊瓦的索贿要求,竟然被囊瓦在楚国软禁了三年。后来还是答应了囊瓦的要求,才得以回国。所以,此二人皆恨不能灭掉楚国,杀死囊瓦而后快。
后来蔡国以世子为质于晋,请晋国为其报仇。晋国虽声势浩大,有十七国诸侯响应,但因多种原因,却并未真正加兵于楚,就解散了十七路诸侯国军队。蔡国十分气愤,遂灭了他周围一个不参加晋国伐楚的小国,杀了其国君,此国亦是楚的一个附属国。这下激怒了囊瓦,遂兴兵伐蔡,围其城,蔡国危在旦夕。蔡侯急派使与唐侯商议向东求救于吴。
于是,两国皆派使者来吴,请求吴国兴兵伐楚,他们愿为前部,听从吴国将军调遣。蔡侯还令其次子为质于吴。伍子胥闻言,大喜曰:“此天使吴破楚如郢也!”遂带领二位使者来见吴王,曰:“唐、蔡以伤心之怨,愿为先驱。夫救蔡显名,破楚厚利。王欲入郢,正在今日,此机断不可失也。”吴王乃受蔡侯之质,答应出兵。
正在这时,人报军师到。吴王召入,问其来意。孙子曰:“楚所以难攻者,以其属国众多之故也。前者晋侯一呼,十七国响应,且多为楚之属国,足见人心怨楚,非独唐、蔡,此楚势孤之时也。王欲伐楚,此天赐良机,不可失也。”吴王大喜。遂拜孙子为大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吴王亲率大军六万,号称十万,讨伐楚国。又得唐、蔡二国军队近万人,声势大振。
囊瓦早被吴军的声势下破了胆,急忙向楚王求救。救兵到来,他又自恃爵高位显,不听良言。加之孙子、伍子胥皆善于用兵,以致楚军一败再败,吴军直逼郢都。囊瓦不得不逃离楚国,奔郑国另寻归宿去了。
后来孙子定计,水淹郢都。楚昭王不得不弃城而逃。于是,吴国军队进入了郢都,楚国库中的金银珠宝无数,钱粮富入山积,从此皆归吴国所有,连楚王的娇妻美妾,吴王也享受殆遍。
囊瓦家中珍宝无数,堪称富可敌国,此时也尽皆归属吴王。伍子胥找到了楚平王的墓穴,挖出其尸体,鞭之三百,亦算报了父兄之仇。此时吴王尽情享受胜利后的喜悦,整日与三军将士饮酒作乐,与楚国宫中美女男欢女爱,根本不考虑何日班师回国的问题。伍子胥建议焚毁楚国宗庙。吴王欲从之。
孙子进曰:“此事断不可行。夫兵以义动,方为有名。平王废太子建而立秦女之子,任用馋贪,内戮忠良,而外行暴于诸侯,是以吴得到此。今楚都已破,宜召太子建之子胜,立之为君,使主宗庙,以更昭王之位。楚人怜故太子无辜,必然相安,而胜感吴德,定当世世贡献不绝。王虽赦楚,犹得楚也。如此,则名实俱全矣!”吴王贪于灭楚,遂不听孙子之言,乃焚毁其宗庙。孙子叹息不已。
伍子胥虽鞭了楚平王之尸,但仍觉不解心头之恨,一心想要灭掉楚国,为其父兄报仇;遂请令于吴王曰:“今楚都虽破,然楚王未得,楚必不能灭。臣愿率一军,追杀楚王,斩草除根。然后楚可灭也。”吴王大喜。遂令伍子胥追杀楚王,以绝后患。
楚国大臣申包胥闻听伍子胥鞭平王之尸,又领兵追杀楚王,知其意在灭楚;遂快马加鞭,来到秦国求救。此时,秦哀公沉湎酒色,不恤国事,遂不肯发兵。于是,申包胥立于秦庭,昼夜号哭,不绝其声。如此七日七夜,不吃不喝,只是号哭。遂感动秦哀公,发兵救援。秦兵势锐,个个生龙活虎,与吴兵初次交战,即大败吴军。秦军一路向郢都杀来。吴王大惊,问计于孙子。孙子曰:“兵者,凶器,可暂用而不可久也。且楚土地尚广,人心未肯服吴,臣前请王立胜以抚楚,正虞今日之变耳。为今之计,不如遣使与秦通好,许复楚君;令楚割地以广吴疆,此为上策。若久恋楚宫,与之相持,楚人愤而力,吴兵骄而惰,加以虎狼之秦,吴军必将见制于人。”伍子胥追杀楚王不得,亦以孙子之言为然。
吴王欲从孙子之言。伯嚭进曰:“吴兵自出战以来,一路势如破竹,五战而攻破郢都,焚其宗庙。今一遇秦兵便退,必为天下耻笑。臣愿领一万精兵,去战秦军,必令其片甲不回。如若不胜,甘当军令!”吴王壮其言,许之。孙子、伍子胥力言不可,伯嚭不听。
伯嚭领兵出战,被秦军杀得大败而归。多亏孙子派伍子胥接应救援,要不然伯嚭性命休矣。一万人马,所剩不到两千人。伯嚭自缚,入见吴王待罪。孙子谓伍子胥曰:“伯嚭为人,矜功自任,久后必为吴国之患,不如乘此兵败,以军令斩之。”
伍子胥曰:“彼虽有丧师之罪,然前功不小,况敌在目前,不可斩一大将。”遂奏请吴王赦免其罪。伍子胥正因为未听孙子之言,他后来竟死于这个小人之手。孙子的识人智慧由此略见一斑。
后来,吴王弟夫概乘吴王与秦楚之兵相持之际,竟私下回国,诈称吴王已死,遂自立为王。吴阖闾王闻报大惊,急回兵归吴。随后,孙子、伍子胥也满载楚国府库的金银珠宝,班师回国。又迁楚国户口万家,以实吴空虚之地。
三功成身退归隐山林
吴王回到吴国后,百姓闻吴王尚在,遂纷纷离开夫概,一些以前不明真相投靠夫概的兵将,也都倒向吴王。夫概手下只剩千余人相随,那能抵挡吴王近两万人的兵力,遂大败而走。吴王出榜安民。
随后,孙子、伍子胥率领大军班师回吴。吴国百姓沿街欢迎,将士们个个欢乐无比。次日,吴王大宴群臣,百官入朝参拜,庆贺胜利。此次攻打楚国,所获金银珠宝无数,吴国的疆土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吴王十分高兴。吴国能打败实力强大的楚国,使吴国疆域扩大,又得金银珠宝无数,实在多亏孙子善于用兵和众将士奋勇杀敌;遂论功行赏,以孙子功劳最大,当记头功,赏黄金百镒,白银万辆,丝绸绢帛若干;伍子胥、伯嚭二人亦有重赏;其余众将士皆有赏赐。
吴王看孙子善于用兵,遂欲拜为相国,委以国政。孙子曰:“臣本无心为官,只想研究兵法。幸得伍子胥推荐,得遇君王,委以重任,力挫强楚。今臣在吴国,已无所用矣。臣不愿为官,情愿归隐山林,过自由、清静的生活。”
吴王还想挽留,孙子执意不肯。吴王遂让伍子胥劝说孙子。伍子胥曰:“军师大功告成,吴王倍加信任,欲拜为相国,委以国政。此正是军师大展宏图、搏取功名、享受人间富贵之时,奈何离去?”
孙子曰:“富贵功名,人之大欲也。然为此丧生者,何其多也?天之道:暑往则寒来,昼去则夜至。吴王为人争强好胜,心浮气躁。今大破楚国,更加无敌。无敌,则骄乐必生;骄乐生,则必慢待臣下。为人臣者,不可贪恋富贵功名,功成不退,必有后患。我非徒自全,并欲全子。子本为报父兄之仇而来吴,今大仇已报,何不早退?”
伍子胥知道孙子去意已决,遂不复劝,但他并不以孙子之言为然。所以,也就不会像孙子那样,归隐山林。于是,吴王拜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共辅朝政。
孙子遂飘然离去。将吴王赏赐的金银绢帛大部分,于路散于百姓之贫困者,为自己只留下一小部分。来到一个清静、优雅、有山有水、风景如画的地方,与其妻子继续过着悠闲、清淡、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终其一生。
孙子对我们今人的启示
1.《孙子兵法》之所以成为兵书中的极品,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成为经典中之经典,是由孙子本人对研究兵法有浓厚的兴趣决定的,他干的是自己喜欢干、很想干、且有这方面特长的事。正是这种浓厚的兴趣,才使他能静下心来,专门研究兵法。而我们现在的一些人,为了钱,往往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些人即使侥幸挣了一些钱,也不会活得开心。
2.孙子淡泊名利,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正是这种崇高的境界和浓厚的兴趣,再加上他本人想象力丰富,才思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悟性很高,才使得他能对用兵法则、规律,悟得那样深刻、那样透彻;正因为他潜心研究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才使得《孙子兵法》成为传世经典。
3.他凡事顺其自然,不仅不刻意追求功名,而且连到手的高官富贵,也弃之不要。他连相国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都不要,现代人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吴王赏赐给他的金银绢帛,他也将其中大部分分发给贫困之人,即他不仅能拒绝高官的诱惑,对钱财也看得很淡。而我们今天的一些人,为了钱,往往迷失了自我,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想要什么,想干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孙子始终不忘自己能干什么,想要什么,想干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也许是做人最大的智慧。正因为有如此高的境界,他才在春秋三大著名的军事家中最有名气,且寿终正寝,而司马穰苴、吴起则皆死于非命。
4.《孙子兵法》之所以如此伟大和影响深远,还与孙子娶了一位通情达理的妻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