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慧之光: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五位传奇人物
2593300000019

第19章 用人有道以弱胜强——刘邦(1)

刘邦,大汉王朝的创立者。出身农耕之家,真正打江山前,为泗水亭长。四十多岁时才开始打天下,仅用了七年时间,便开创了大汉王朝。

刘邦的成功,得益于他的用人智慧和以退为进、忍辱求全、善纳忠谏的处世态度。他从不争一时之胜,善听各种正确建议。因而,虽然自己没读过几天书,但有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萧何、张良、陈平为其出谋划策;虽然自己不善于指挥打仗,但有能征惯战、用兵如神的韩信为其统帅三军,英布、彭越、周勃、樊哙等猛将为其冲锋陷阵。这就奠定了刘邦成功的基础。

刘邦在夺得天下后,在洛阳宫大宴群臣,道出了他成功的秘密。刘邦曰:“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矣,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不错,这的确是刘邦成功的秘密,也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下面让我们来看刘邦是如何让别人心甘情愿为他卖命;他又是怎样以退为进、忍辱求全的,在关键时候是如何对待谋士的建议,进而探寻他是怎样由弱到强,最终夺取天下的。

一豁达大度善结人心

刘邦出身农耕之家,在家排行老三;他的两位哥哥安分守己,勤于耕作,与父亲一起农耕作业,深得父亲爱戴。而刘邦不像两位兄长,他不喜欢农耕之事,也不喜欢读书学习,整天游荡,还不停地向家里要钱,喝酒交友,有时还将朋友领回家里,海吃浪喝。

家里人因他排行最小,也就处处宠着他,由着他的性子。然而时间一长,父母虽不说什么,兄长也让着他,但他的嫂嫂怎能忍受这么一个大男人整天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二十多岁了,还要靠家人供养呢?免不了经常冷言冷语的讥讽他,给他难堪。

刘邦也不介意,照样四处混吃混喝,东游西逛。晃晃悠悠,又是好几年过去了,刘邦旧习不改,快三十的人了,尚没有人愿意将女儿婚配于他。他也不着急,因为娶来媳妇,他也养不起,就过一天算一天,有时免不了也到附近的妓馆鬼混。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刘邦“好酒及色”,我觉得他这是在有意贬低刘邦。因为好色本身就是人的天性,不能算作缺点;好酒只能算作人的一个不良嗜好,也不能算多大的缺点。试问世上谁人不好色呢?司马迁为何单写刘邦好酒及色呢?难道项羽就不好这一手吗?他打仗时不也总带着自己的虞姬,这难道不算好色吗?

可见司马迁确实对刘邦抱有一定的成见,这可能与刘邦出身农耕之家有关。中国人向来重视门第出身,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对出身低微的人,总是十分苛刻。刘邦出身农民,小错也是劣迹;项羽出身贵族,大错也可原谅。

看到刘邦整天游手好闲、海吃浪喝,父母十分着急。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豁达大度的刘邦,凭借自己为人豪爽、仗义、喜欢喝酒交友这一点,还结交了几个有钱有势的公子哥儿们。他们凭借其家世和父辈的权势,上下疏通,还为刘邦弄了个官——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如今科一级的镇长。

刘邦总算有了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正当职业,这时他已三十多岁了。当了亭长的刘邦,更加嗜酒如命,借酒交友,经常与一帮哥儿们弟兄,在酒桌上谈天说地,海阔天空。酒店往往因为他的到来,会引来更多的人,生意会增加好几成。

刘邦自从当了亭长以后,便有机会接触到县上的一些官吏。刘邦也经常做东,与之在一起喝酒畅谈心扉,其中最要好的莫过于沛县功曹萧何。此人与刘邦同乡,熟谙法律。另外还有曹参、夏侯婴等人。

然而,刘邦只不过一个小小的亭长,就那么一点薪水,哪经得主他这般海吃浪喝呢?月月不到月半,钱就早早花光了,经常不得不赊欠酒菜钱。好在他经常去的两家酒店,是由姓王和姓武的两个女人所开,因刘邦经常光顾其店,与一帮朋友天南海北侃大山,会带来更旺的人气,使生意大大增加。二人也就愿意为刘邦赊欠,不与其计较,还希望他常来,有时还将相当一部分欠款免掉。这才保证了刘邦不至于因没钱而无处进餐,刘邦也就更加随心所欲,有钱也请客吃酒,没钱也请客吃酒。

有一次,刘邦奉县令差遣,往咸阳出差。办完公事,他在咸阳城闲逛,真可谓大开眼界,到处楼台亭阁、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繁华不已的咸阳城,使他觉得不虚此行。想想他的老家沛县县城与之相比,那简直就是个小村庄。

正当他感叹不已时,忽见前面旌旗飘摆,数不清的士卒,族拥着一辆他以前从未见过如此威仪、如此繁华的马车,正在向这边徐徐而来,街道上的人迅速闪躲在两边为其让路。刘邦正在纳闷,是什么人这般威风?忽听士卒高喊:“皇帝巡游,闲杂人等一律闪开。”刘邦急忙向街道旁边躲去,他看到车上端坐着威风凛凛、目空一切、至高无上的秦始皇,不由得喟然叹曰:“大丈夫当如是也!”

从咸阳回来,刘邦向沛县县令汇报完工作,照旧去做他的泗水亭长,不过他的心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平静了。

后来善于相面的吕公相刘邦将来必大贵,遂将自己正当妙龄的女儿嫁给年近四十的刘邦为妻。这便是后来的吕后。刘邦才算有了自己的家,遂过了几年有人疼有人爱、知冷知热的日子。吕女虽然年轻、漂亮,怎奈刘邦生性放荡,加之喜欢喝酒交友,外面应酬也颇多,吕女也不得不经常独守空房。

秦始皇驾崩后,二世胡亥皇帝令各县送役徒至骊山,为秦始皇修建陵墓。沛县令刘邦押送,谁知役徒中途逃亡甚多,刘邦无法阻挡。估计到不了骊山,役徒就跑得剩不了几个了。于是,刘邦对众役徒曰:“公等到骊山,难免一死,我今放汝等逃生,如何?”众役徒感激涕零,跪地谢恩。刘邦将其扶起,为其解缚,尽皆放生。

役徒中有一些人问曰:“君放生我等,如何给县令交差?”刘邦大笑曰:“吾今放生汝等,亦是犯了天大的死罪,岂可再回沛县送死?从此亡命天涯矣。”众人感其仗义大度,内中有十余人曰:“君为我等获罪,足见君之大仁大义,君若不弃,我等愿与君一起共谋大事。”刘邦闻言大喜曰:“去留皆随公等之意,愿留者我欢迎,愿去者我不强留。”遂带领愿留者十余人,往芒砀山避难而去。这便是刘邦打江山的序幕。

后来陈胜起义,东南各郡县纷纷响应,县令被杀者数十。沛县令恐自己被贼杀害,欲举城投降陈胜。萧何、曹参献计曰:“君为秦吏,奈何降贼?众心未必肯服?刘邦为人豪侠义气,足为公辅。闻其今在芒砀山避祸,手下已有百余人相从。若赦罪召还,彼必感恩图报,当保沛县安稳。”

县令以为然,遂派樊哙往召刘邦。刘邦大喜,引众人往沛县进发。行至半路,忽见萧何、曹参狼狈而来。刘邦惊问其故,二人曰:“前请县令召君,欲与君举大事,不料县令心生悔意,疑我等召君来另有他谋,因而令紧闭城门,欲诛杀我二人,亏得我二人闻风先逃,才得活命。”

刘邦曰:“幸蒙二公多次相帮,如今又为我受累,刘邦感激不尽。今且到城下,察看形势,再作计较。”遂与二人返回城下。城门紧闭,不得而入。萧何曰:“城中百姓,未必尽服县令,不若先投书函,令城中自乱,以杀县令。”

刘邦曰:“先生可速作书。”萧何略加思索,一气呵成,作书一道,书略曰:

天下苦秦久矣!今沛县父老,虽为县令守城,然诸侯并起,必然前来屠城。为诸父老计,不若共杀县令,改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可保家室安泰!不然,城破父子俱屠,无益也。

刘邦观之大喜,遂令抄写了好几份,从不同的方向射入城中。过了不到一个时辰,城中父老果然率子弟杀了县令,开门迎接刘邦入城。

众人欲推刘邦为县令,刘邦辞曰:“天下方乱,群雄并起,今若所立者不善,必将一败涂地,悔之何及?我非敢自爱,恐能力有限,不能保全父老子弟,还请另择贤能,以图大事。”众人见刘邦辞让,遂推举萧何、曹参;二人俱是文吏,恐事败祸及全家,遂一致推举刘邦。刘邦谦让数次,只得应允。众人遂共立刘邦为沛公。

于是,刘邦便在沛县以萧何、曹参为其辅,招兵买马,积草囤粮,以图进取。

后来项梁拥立流落民间放羊的楚怀王之孙为王,亦称作怀王,号令天下。刘邦遂率众投奔怀王,正式加入抗秦大军。

一日,怀王曰:“诸将中,无论何人,但能麾兵西向,先入秦定关中者,便当立为秦王。”沛公、项羽皆言愿往。一些老将谓怀王曰:“项羽为人残忍无比,嗜杀成性,不可令其西向攻秦。”

于是怀王令项羽先救赵,独令沛公西向攻秦。项羽本来不答应,但闻听杀死他叔父的秦将章邯现在攻赵,便毅然请命先率兵救赵,攻打章邯。

沛公乘项羽攻打章邯之机,一路西向,向秦境进发。亏得张良等人用计,周勃、樊哙等将士奋勇,又兼沛公军令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不许士卒滥杀无辜,降者一概免死,因而深得人心,各地望风归降者不计其数,很快便到秦关。

当时,秦国的一大批主力部队由章邯率领正在赵国与项羽相持,沛公欲引兵进击秦军,以便尽快到达咸阳。张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攻。不然,我军死伤惨重。”遂又献疑兵之计,又以金银珠宝贿赂秦将,诈称与之联合,共攻咸阳。乘其疏于防范之机,轻取秦关。

沛公遂一路杀奔咸阳而来,不久便到咸阳。秦朝皇帝子婴闻听沛公兵至咸阳城下,早已吓得魂飞魄散,语无伦次,满朝文武皆束手无策,惟暗自流泪而已。

子婴呆坐了半天,一味泪流不已,终无退敌良策。遂率满朝文武,手捧传国玉玺出咸阳城,跪拜在沛公马前请降。沛公接了玉玺,命子婴与其他人起身,一同进入咸阳城。

众将中有人请沛公杀死子婴。沛公曰:“怀王遣我入秦,正因我宽宏大度,今子婴已降,杀之不祥,诸君再勿多言。”

沛公来到秦宫,但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五光十色,富丽堂皇。各种奇珍异宝,令人目不暇接。尤其一班美人儿,更是风姿卓越,妩媚动人,个个闭月羞花,人人沉鱼落雁,惹得沛公春心荡漾,根本不愿离去。谁能不为此动心呢?

忽有一将趋步入宫曰:“沛公是欲得天下,还是只想做个富家翁呢?”沛公默然不语,直在那儿发愣。樊哙又曰:“沛公一入秦宫,便不忍离去,莫非为之所迷乎?秦亡之速,皆因此也。请公速回军霸上,勿留宫中。”樊哙虽为一个粗人,却也颇有见识。

沛公仍坐着不动,曰:“我自觉困倦,欲在此息一宿。”樊哙自知不能说服沛公,遂愤然离去。恰好张良进来,已听清了二人的对话。遂对沛公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方能至此。公为天下除残去暴,奈何迷恋秦宫?恐秦之昨日乃公明日之祸矣!愿沛公听樊将军之言,速回军霸上。”

沛公翻然悔悟,遂起身出宫,封府库,闭宫室,回军霸上。召集关中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暴政久矣。我奉怀王命,伐暴救民,怀王曾有言,先入秦关者,便为秦王。现我已定关中,当为秦王。今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偷盗者抵罪。秦之苛法,一概废除。我今来此,只为除残去暴,别无他意,汝等尽可安心。”父老豪杰大悦,拜别而去。遂戒令士卒不得扰民,违令者斩。

于是,民心大顺,欢呼雀跃,拥戴沛公,争献牛羊酒食犒赏将士。沛公曰:“仓粟多,不必扰民。”秦民更加欢喜。夫秦以残暴亡,沛公以宽柔定关中,废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确实对症下药,大得人心!

有人建议沛公曰:“关中国富地险,此用武之地也,若派兵守住函谷关,不放其他诸侯兵进关,公便可为关中王,坐享秦宫府库之富,拥有关中之险。”沛公也是一时糊涂,然其计,从之。沛公遂驻兵霸上,派人镇守函谷关,以待项羽。

二以退为进忍辱求全

项羽收降章邯后,恐秦兵叛乱,不好控制,遂将二十万降兵全部坑杀,只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一同入秦。项羽之残暴,由此略见一斑。

项羽闻听沛公已攻破咸阳,且函谷关有兵把守,遂大怒曰:“刘邦无礼,竟敢阻我。”遂使黥布攻打函谷关,守关的士卒不过数千人,那敌得住黥布数万人的攻打,很快便破了关。项羽遂率军进驻新丰鸿门,与众将商议如何对付沛公。

这时,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暗使人来到项羽大营,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秦宫府中一切珍宝,都据为己有。”项羽闻言大怒曰:“刘邦如此无礼,来日必与其见个高低”

当时沛公驻军霸上,兵十万;项羽驻兵新丰鸿门,兵四十万。两地相距仅四十里,且无任何名山大川阻挡。范增对项羽曰:“沛公原是贪财好色之徒,然今入关却财物无所取,美女无所幸,说明其野心很大,请将军立刻发兵攻打,以除后患。”

项羽曰:“今日天色已晚,就让刘邦多活一夜,明日再攻打不迟。”遂重赏曹无伤派来的使者,令其转告曹将军作内应,来使欣然而去。也是刘邦命不该绝,才躲过了这一场灭顶之灾。事情是这样的:项羽有个叔父叫项伯,为楚左伊。此人早年秦朝时曾因怒杀人,幸亏张良舍命相救,才算躲过了官司。今闻听项羽明日要攻打沛公,遂连夜急忙来告知张良,劝他早早逃走,免得惹祸上身。

张良问明原委,大惊曰:“沛公有难,我作为其谋士,不告一声而去,不义也。君且少待,我去去便来。”

张良直入沛公营帐,具言其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问曰:“谁为公出此计?”沛公曰:“鄹生说我曰‘守住函谷关,别放诸侯进来,公可王秦地。’故听之。”

张良曰:“料将军士卒足可以当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叹曰:“确实不能,如今为之奈何?”

张良曰:“为今之计,只有求救于项伯,请他转告项将军,言沛公不敢背项将军也。至于派将守关,目的是防止其他盗匪,请项将军勿听信小人谗言。项伯乃项羽之叔父,应当可以阻挡住项羽兴兵问罪。”

沛公曰:“君与项伯何以相识?”张良曰:“秦朝时,项伯曾犯杀人之罪,臣曾救过其一命。今日事急,故来相告。”沛公曰:“君与项伯谁年长?”张良曰:“项伯年长。”

沛公曰:“君为我请项伯进来,吾当以兄事之。”沛公遂以好酒好肉款待项伯,殷勤把盏,并约为儿女亲家,因言曰:“我入关后,秋毫不敢私取,封府库,闭宫室,录吏民,专待项将军到来。之所以遣将守关,只不过是为防范强盗出入和非常情况,岂敢拒项将军乎?愿伯兄在项将军面前言明我绝不敢背反项将军,请他千万别听信小人离间之语。”

项伯曰:“沛公之意,伯定当转告项将军,然沛公明日亦须早来项将军大营面谢项将军,以释其疑。”沛公曰:“伯兄放心,明早天一亮,我定当亲往项将军大营面谢。请兄今晚务必在项将军面前言明,沛公绝不敢背反项将军。”项伯允诺,沛公亲自送项伯出大营,为其牵马坠等,项伯拱手作别,打马而去。

项伯回到新丰鸿门,看到项羽营中灯尚亮,料项羽尚未就寝,遂直接来到项羽营帐,细言沛公之德,并言明其决无背反项羽之意。此时,项伯因张良有恩于他,更兼吃了沛公的酒肉,且已与沛公定了儿女亲家,因而一味添盐加醋,为沛公说了许多好话,因进言曰:“沛公若不先破关中,将军岂可如此快速进驻关中乎?今人有大功而欲加兵击之,大不义也;不如因而善待沛公,以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