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慧之光: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五位传奇人物
2593300000012

第12章 做官位极人臣经商富甲天下——范蠡(3)

遂对越袭吴之事秘而不宣。半夜三更,夫差亲率大军攻打晋营,喊杀声震天动地。晋军毫无准备,大骇,不知其故,遂乱成一片。两军直杀到天亮。吴军虽大胜,然死伤也不少。晋国毕竟是中原强国,其兵士也不是吃干饭的。

最后还是晋国请和,遂将盟主之位让与吴王夫差。夫差主盟一毕,连夜往回赶。此时吴军兵将已知吴国被袭,心胆俱裂,又且远行疲惫,皆无斗志。吴王夫差心急暴躁,恨不能即刻就到吴境。遂令一路之上马不得住步,人不得歇脚,火速往回赶。

经过几个日夜的急行军,吴兵终于回到吴国边境。然而此时吴军兵马俱已疲惫不堪,士卒怨声载道,哪有战心!

越兵以逸待劳,杀得吴兵大败。夫差虽然骁勇异常,急行军数日,一点也不疲弊,连杀数十位越兵,可惜其他兵将疲乏不堪,无心恋战,任凭夫差如何骁勇,吴兵还是大败。

夫差大惧,乃使伯嚭以厚礼向越王求和,曰:“汝言越王臣服,寡人才放其归国。今日越若不许和,当杀汝。”伯嚭大骇,稽首于越王,请求越王许吴之和。

范蠡曰:“吴尚未可灭也,王可许其和。”勾践乃许其和,遂班师而归。

吴王夫差自越兵退后,自以为已成盟主,大功告成;遂专宠西施,荒于酒色,不理朝政,加上吴国连年天灾不断,致使盗贼四起,民怨沸腾。

越国自上次大败吴国后,越王勾践更是信心大增,遂励精图治,加紧操练士兵,以图最终灭吴。大败吴国后的第四年,吴国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范蠡遂对越王曰:“今岁吴国大旱,此正灭吴之时也。”

勾践大喜,遂起倾国之兵伐吴。吴王闻听大惊,只得领兵应敌。只可惜吴国精锐士卒皆死于齐、晋,加之近几年吴王沉迷酒色,根本无心训练士卒。因而吴兵未战已溃,哪敌得住越兵的英勇,只得大败而逃,三战三败。

吴王又派使者请成,使者卑躬屈膝,言辞极为诚恳。勾践不忍使者之言,意欲许之。范蠡曰:“当初,天以越赐吴,吴逆天意而不受,今天以吴赐越,越岂可再逆天意乎?况大王卧薪尝胆,与臣等谋之二十二年,非为吴乎?”越王乃大悟,不许其成,催动进兵。使者大哭而去,见到吴王夫差,备言范蠡之语。

夫差曰:“孤忘先王之仇,逆天意,杀忠臣伍子胥,不望生矣!”遂自杀。越王遂兵进吴国都城,终于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吴国,并杀伯嚭以慰伍子胥之忠。

勾践灭吴后,兵渡淮河,与齐、晋、宋、鲁诸侯会于徐州,尊周王,周王命为伯。勾践受命,诸侯皆遣使来贺。于是,越王勾践割淮上之地于楚,割泗水以东地方百里于鲁,以吴所侵宋地归宋。诸侯悦服,尊越为霸。

三不贪恋权位弃政却从商

范蠡辅佐勾践灭吴称霸,大功告成,遂对越王曰:“赖大王洪福,臣幸辅之,灭吴雪耻,大王称霸。今大功已成,臣不愿为官,愿即归隐。”勾践泣曰:“寡人赖子之力,才成大功。正欲与子享福,奈何离去?”范蠡曰:“今大功已成,臣无所用矣!况臣早就想过自由、清静的生活。大王好自为之,为臣去意已决。”勾践还是不准。

范蠡找到文种,曰:“我等今成大功,当退矣!”文种曰:“却是为何?”范蠡曰:“越王在吴蒙羞受难,为奴三载,你我尽知。今大功虽成,其耻能忘乎?他知我等知其蒙羞受难之事,安能共享欢乐?大丈夫处世,当思进退,当进不进,则一事无成;当退不退,身败名裂。”文种虽觉范蠡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然犹未深信。

范蠡遂装其金箔珠宝美玉,与几个家人连夜离去。勾践知范蠡已去,念范蠡之功,遂命人按照范蠡身高长相铸一塑像,以纪念范蠡。

数日后,文种收到一封信。文种拆阅,乃范蠡亲笔。其书略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今不及时退身,祸不远矣!”文种将信将疑,称病不朝。

越王左右有人嫉妒文种之才,言于越王曰:“文种自以为功高赏薄,心怀怨望,若不早图,必不利于社稷。”越王遂赐文种属镂剑,以令其自裁。文种看越王派人送来属镂剑,此剑乃夫差赐伍子胥自裁之剑,乃仰天叹曰:“至德不报,至功不赏。吾不听范蠡之言,自取杀身之祸,真愚人也。”文种遂自杀。

世传范蠡当年离开时,曾带西施一起离开,后人遂有“抱得美人归”之语。其实这是不可能的,首先范蠡离开越国是私下逃走的,怎敢带西施呢?其次,就算当年西施美若天仙、倾国倾城,可被送入吴国时,至少也在18岁左右,她在吴宫服侍吴王夫差19年,到越国灭吴时,西施已是年近40,人老珠黄,姿色尽丧了。范蠡为何要冒险带这样一个被夫差糟蹋了19年,年近40的黄脸婆呢?第三,还有一说是范蠡与西施早就认识,早已山盟海誓,订了终身。这说法更不可信,你想西施乃一民间女子,范蠡是越国大夫,越国被吴大败后,他与勾践在吴为奴三年,怎能认识民间之女西施呢?就算范蠡在未当官以前,就已与西施订了终身,但他当上越国大夫以后,怎不把她接进京城?这难道不是他一句话的事吗?范蠡怎忍心仍让他的心上人在民间受苦,与之天各一方呢?最后又怎能舍得把自己的心上人送与吴王呢?再说关于美女,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吴王以前又没见过西施,他又不是点名要西施,偌大的越国,难道再没有比西施更漂亮的美女,非得把自己大臣的心上人送给吴王吗?看来这一点也不可信。

可见世传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纯属大谬,不足为信,特此匡正。

范蠡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耕于海滨,苦身戳力,父子治产,不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财富。齐国认为鸱夷子皮贤明智广,遂拜为相国。

范蠡在齐为相不久,厌倦官场生涯,遂辞官不做,归还相印,将所赚家财分散给贫困百姓,自带珍奇宝贝金箔玉器,飘然而去。

范蠡离开齐国以后,来到一个叫做陶(今山东定陶)的地方,以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有利于与天下四面八方的客商交易,在这里一定可以经商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与其子辛勤耕作养畜,丰年大量买进谷物,到歉收年份时高价卖出,赚取差价。诚所谓“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者也。他有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阴阳交替,物极必反。丰年过去必遇歉收。所以,丰年时,谷物价格便宜,大量买进,等到歉收时必能卖个好价钱。就是这么最基本的商业理念,再加上他有足够的资本,成就了他的商业传奇。陶朱公也被后人誉为商圣。

陶朱公经商善于择人任时,通货积财,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他治产积居,因时而变,不责于人。他勤俭劳作,从不侥幸;诚信经营,绝不欺客。就这样不几年,又积财巨万。世人若说起富者,必说陶朱公。

陶朱公著有《致富奇书》,流传后世,只可惜今已失传。所存一些只言片语,也未必是陶朱公本人所作,无从考证。

范蠡一生,虽经历过不少风雨、苦难,然为官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使几乎亡国的弱小越国灭掉强吴,称霸天下,号令中国;经商则在短短几年,累财巨万。可谓功成名就,富可敌国。最后寿终正寝,老死于陶,真人中之龙也。

范蠡对我们今人的启示

1.范蠡告诉勾践,他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辅佐一个弱小的国君,并使其强大,最终称霸天下,而留名竹帛。正是这一愿望,才使他不为吴王的高官厚禄所动。因为他始终知道他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像我们现在的一些人,为了金钱,往往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忘了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忘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2.越国复兴,是中国历史上谋划时间最长的一个计谋,共计用了二十二年。范蠡和文种凭借其顽强的意志、超人的忍耐力、非凡的智慧,终于使几乎亡国的弱小越国,灭了强吴,称霸中国,号令天下。

3.范蠡及时身退,实在明智。你想,他当年为了能使吴王放勾践回国,曾让勾践尝吴王之粪便。现在尽管大仇已报,范蠡居功至伟,但只要一想起这事,勾践心里能痛快吗?尽管当时这样做实出无奈,但尝吴王大便毕竟是一件令越王难堪、尴尬、甚至痛不欲生的事,且范蠡知道此事的始末。

所以,范蠡携带越王赏给他的金箔珠宝美玉离开,既保证了自己下半辈子不会受穷,又能使自己和越王都摆脱尝大便事件的尴尬,保证不至于因此而死于非命,还能使自己在想干成一件事时,不至于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启动。要是没有这笔金箔珠宝美玉,范蠡怕不会在商业上如此成功吧。

4.范蠡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的隐退不是消极避祸,不是苟且偷安,而是换一种活法。范蠡活跃在商业舞台上,家累财富巨万,被世人誉为商圣。从这一点来看,吕不韦与他相比,就差太远啦。

吕不韦本来是个大商人,数年经商,家财累计何止数千万,过着令许多达官显贵们羡慕不已的殷富生活。后来却不好好做生意,鬼迷心窍地对政治发生了兴趣,结果落了个死于非命的下场。

当然,吕不韦也是一个大英雄。中国千百年来,哪一个商人能像吕不韦一样,当上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的一品大员,秦国丞相,且有著作流传后世呢?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影响深远。

然而,从人世间唯生命最宝贵这一点来看,吕不韦却是失败的。因为中国当时也没有几个商人像他一样,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去做,却鬼迷心窍地去玩什么政治,最终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