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沿着文字的小巷
25914000000022

第22章 上品茶人

饮茶之人,可分三品。

下品茶人,重茶重器。茶必毛尖雪眉,壶必紫砂名瓷。至于水嘛,泉水为上,井水为次,河水最次。那已经不是饮茶了,是一种讲究,一种排场,一种显摆,与茶道背道而驰。

中品茶人,重在氛围。十几个人围坐一桌,一壶在前,一人一杯,谈诗论句,说古道今,热热闹闹。谈罢挥别,一揖而去,人走茶凉。这是文学沙龙,只宜于研究学问,实在不宜于饮茶。

饮茶,饮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情趣,一种悠闲。这种韵味,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同,那是一种自然,一种惬意,一种清闲,一种物我两忘。

那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心灵的净化。

红尘滚滚,劳生草草,在名利之中忙碌的我们,有时实在应该停下脚步,走进茶馆中,借一杯茶,冲洗一下满身征尘;也借这一杯茶,洗涤一下我们蒙满灰尘的心。

饮茶,不宜于在闹市,不宜于在红尘。周作人老人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此老,可算深得茶中三味。善饮者,茶不必好,解渴清心即可;器不必精,粗瓷大碗即行。但是,茶友不可不挑,满身铜臭之人,不可共品;玩弄权术者,不可与饮。否则,脏了茶。

瓦屋纸窗外,我认为,《水浒传》中,朱贵酒店后楼,也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饮茶之处。在这儿,一个人,一个茶炉,一把铁皮水壶,自个煮水,自个烹茶。然后,坐对着远处一片湖荡,湖荡中飘过的一叶小舟,还有苍茫的一片烟水,闲闲地饮着杯中的茶水,一颗心也闲闲的,清风白云一样轻飘;就连一个身子,也轻如一片羽毛,凌空飞扬。

但是,这些,只是对常人而言。心静如水之人喝茶,何处都可,何处都成,山水田园中可以,僧寮道观中可以,市井红尘中更无不可。

苏州,算得一处繁华之地了。可是,已故文人陆文夫,活着的时候,愣是把市井当作了山林,把茶馆当作了草寮,一杯一杯复一杯,愣是品出了无限的韵味,品出了山野田园的风味,并写出一篇篇灵动的文字,滋润着一颗颗红尘之心。

据有个记者记载,一次,他去访问陆老,知道的人说去茶馆了。按着那人指示,记者去了,侧着身子,踅进一道仄仄的巷子,进入一道窄门,是一个茶馆。里面,人声喧闹,人头攒动。在茶馆的一个拐角,一个老头,敞着怀,一只脚放在凳上,独掌一壶,有滋有味地品着茶,正是陆文夫。此时,四周喧闹,充耳不闻。

真名士自风流,用在陆老身上,恰如其分。

一个人,能够身处红尘,品一杯茶,仗一支笔,抵挡住无限诱惑,让自己的心清如一泓湖水,净如一轮明月,洁白如雪地梅花。那,才是上品茶人。

陆文夫,可算是茶仙了。

至于我个人最喜欢的饮茶之所,还是老家的小镇。

我的故乡,是个江南小镇,粉墙黛瓦,小巷弯曲,青石板上印着青苔和岁月的印痕。很多年前,我教书,每到放学时,会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巷,跨过小桥,跨过流水,走过墙头冒出一茎紫藤或一枝花儿的粉墙,在细雨中回到黑漆木门的家,坐下来,接过妻子泡的一杯茶,喝上几口,才静下心来,写一点文字。那,实在是一天中最美好的享受。

那时的茶,并不贵重,粗梗大叶;所用的杯,是随意买来的瓷杯,几块钱一个。但是,至今想来,那茶香犹在鼻端缭绕,直沁到人的心里去了,沁到骨子和灵魂里去了。

走入小城,已经整整八年了,我没有回到小镇。

累极的时候,真想回去,沿着那青石板小巷再走一趟,再看看那墙头露出的一茎紫藤,或者花儿,然后回到黑漆木门的家,喝上一杯茶,做一回真正的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