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市场创新:做一只敢吃香蕉的猴子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4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每天只给它们喂少量的食物,猴子饥肠辘辘在房间里四处找吃的。过了几天,科学家从房间上面的一个小洞里放下一串香蕉,这时,猴子们都去争抢,可当第一只猴子抓到香蕉时,会被预先设计好的机关咬疼,另外3只猴去拿时,也遇到同样待遇。受到伤害的猴子,只好可怜巴巴地望“蕉”兴叹。
又过了几天,科学家们把一只新猴子放进这个密闭的房子里,经过几天的饥饿,科学家又把香蕉放在了老地方。当这只新猴子迫不及待地尝试去抓香蕉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另外4只猴子马上前去制止,并告诉它有危险,千万不要尝试。又过了几天,科学家们再把一只新猴子放进去,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这次不但原来的老猴子制止它,连没被咬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继续进行,科学家把一只老猴子拿出再放进一只新猴,如此几次之后,所有的猴子都已被换过,仍然没有一只猴子敢去触碰香蕉。虽然科学家把四周的机关取消了,但由于思维的惯性束缚着进入笼子的每一只猴子,使它们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没有猴子敢去享用那个香蕉。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人们习惯局限于过去的经验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以至于外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都没有察觉到。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否则就会像实验中的猴子那样,在昨天的经验中丧失今天的大好机遇。
事实上,有一些企业在过去的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面对市场的变化,他们依然把过去的经验奉为圭臬,不思变革,结果企业的辉煌成为明日黄花,那些所谓的经验也变成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变革和创新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变革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只有创新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如果企业墨守成规,不思变革,最终会把企业带入各种危机之中。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IBM公司在这方面失败的教训。
IBM,即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号称美国蓝色巨人。IBM早期从事硬件制造,在产品的研发上投入很多,在产品服务方面,他们采取设备租赁的方式让顾客进行体验,这种方式受到了广大顾客的欢迎,IBM的业绩也相当辉煌。
但是由于IBM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行的是终身雇用制度,这导致了企业的某些制度和管理十分僵化,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这种组织结构必会影响IBM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IBM过于迷信大型主机,误判PC市场价值,错失个人电脑业务发展良机。另外,IBM原来实行产品租赁式服务,后来改为产品销售,这使得原来的一部分老顾客十分不满。这些变化IBM都没有明显地察觉到,他们仍然固执地按照传统模式走,并用缺乏科学依据方法的推断IBM的营业额会持续上升。但是,事实并不是他们想像的那样,IBM的营业额不是上升而是下降。
值得庆幸的是IBM在发现自己的失误后,及时调整了方向。1994年,IBM把员工人数从44万人裁减至21万人。这次裁员说明IMB过去有20万人是冗员,裁员以后的IBM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另外,在经营战略上,IBM不再局限于把硬件作为发展目标,转而把互联网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计划比微软还要早一年。IBM还把营运重点放在服务与软件上,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IBM的这一系列正确举措,得以在危机中重生,又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究竟应当怎样突破思维的惯性呢?
企业管理者要想摆脱思维惯性的束缚,首先自身要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然后还要把这种思想意识传授给员工,要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引导他们,培养他们,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他们内在的潜力,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
美国一位成功企业家曾说过:“成功企业的员工,心中总是想着怎样改变才会比现在更好;而失败企业的员工,却总想着怎么去保持现状,才不至于没有饭吃。”
海尔企业文化中有句话是“市场上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变”,而变就是创新,因此创新是市场竞争中不变的法则。
2007年,汇源集团总裁朱新礼在做客人民网时也谈到了自己对创新的看法:“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有创新的思想,才有创新的行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来讲,创新是灵魂,如果没有创新,就好像人没有灵魂一样。无论是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创新无处不在。”
然而,对企业而言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正如朱新礼所说,“其实在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每一步创新都很艰难,都在考验你的承受力和毅力,但每一次创新都使我们的企业增强了更多的竞争力”。企业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上下齐心协力,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
企业管理者要建立一个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创新体系,首先要帮助员工树立新的观念。创新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应该依靠整个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试想,如果微软公司只靠比尔·盖茨一个人的智慧,或许他今天仍然是当年的那个小作坊。
从另一个角度讲,创新还应该是整个机制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单个项目的创新。仅依靠单个项目创新难以支撑企业的长足发展。
在建立创新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激励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的智力成果发挥实际的效用。
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树立明确的目标
企业应该设定一个可衡量的目标,并要求员工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做出阶段性的成果。具体地来讲,就是要求每一个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都要认真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方案,争取利用更快更有效的方法来完成工作任务。
2.容忍错误
人人都要犯错,员工也不例外。通过创造包容失败的宽容气氛,让每位员工在轻松中接受改正错误的思想,激发创新的动力。正如朱新礼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员工只要创新就会受到鼓励,哪怕是因为创新发生一些失误,造成了一些损失,我们也会去鼓励他,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才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自信的企业。”
3.建立开放的环境
为员工提供充分解决问题的环境,鼓励员工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员工的灵感。
总之,创新制度应当与激励制度并行,这样才能真正地鼓励员工创新,有效遏制“思维惯性”的产生,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5.借势营销:海蜇与小虾的共生
海蜇没有眼睛,但当渔船将要从它面前驶过时,它却很快从海面下沉了,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原来,海蜇身上有一种小虾,这种小虾是有眼睛的,一旦遇上什么动静,小虾先出现“自卫反应”。小虾一活动,海蜇就等于接到危险来临报告,自然也就跟着沉下海去了。海蜇和小虾相互依存生活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共生关系。
海蜇和小虾相互依存生活在一起的这种生态关系告诉我们:企业必须为改善与公众的关系做出努力,要让社会公众与企业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众对企业的认识、理解及支持,有效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作为一门经营管理的艺术,建立公共关系的主要方法通常表现为:密切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吸引公众对自己品牌产品或某种服务的注意;进行企业和品牌产品的宣传报道以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开展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活动缩短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进行公众舆论调查活动;安排特别公益活动;支持相关团体的事业,赞助相关的慈善活动;处理顾客抱怨等等。
由此可见,公共关系是创建正面公众形象的一种专业化方法。换个角度说,它又是建立并维护一个企业或品牌忠诚度的一种经营手段。近年来,公共关系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和经营的理念与方式,以其高可信性、鲜明的特征和突出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企业在公关方面的努力,以及在公关活动方面的投入,增长趋势也十分显著,并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市场。
在2003年的“非典”流行期间,韩国企业LG等适时推出了“爱在中国”的大型公关活动,有效地拉近了企业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蒙牛、伊利、美的、中国移动等众多的国内企业,也充分利用这一事件通过捐赠活动塑造了热心公益的良好企业形象。据中国公关网等媒体报道,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公关投入逐年加大。微软与惠普为了做好与中国政府公关,分别承诺对信息产业部给予高达8000万和2亿元的赞助,以支持中国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当然,在这种公关活动的背后,又有谁能否认,“海蜇和虾”没有获得因共生关系带来的好处呢?
“少一点摩擦,多一点润滑”,这句经典的广告语就是统一润滑油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与产品巧妙结合的产物。而这一经典广告语随央视对伊拉克战事报道一同播出后,在短期内就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并且大大提升了统一润滑油的美誉度。
事实上,在营销过程中,借助公共事件或新闻焦点进行营销往往更能出奇制胜。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更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影响力,对于产品形象及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作用不可估量。事件营销的一般操作方法有“借势”和“造势”两种。借势,就是选择一些与本企业相关的焦点,深入参与,用大众关注这些事件的同时,关注到自己,借助别人的影响,由此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而造势是企业自己策划一些有新颖、有意义、有特色的活动,以引起大众和媒体的关注。两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品牌影响力,为销售产品做准备。一般来说,事件营销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企业或公关公司、媒体和大众。
当然,热点不是常常会发生,因此在进行事件营销时,首先需要捕捉市场存在的众多有利于热点形成的因素,从而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一炮打响。
农夫山泉“为申奥捐献1分钱”的支持申奥活动,还有支持贫困地区儿童上学的“为希望工程捐献1分钱”都属于事件营销。另外,农夫山泉还与中国航天基金会合作,开展事件营销。农夫山泉不仅得以“中国航天员指定专用饮用水”的称号,而且还在杨利伟安全准确返回陆地的那一刻,在各种媒体上同时推出“这一刻有点甜”的广告。而农夫山泉所付出的只是捐赠1000万元给中国航天基金会以支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一广告不论是从品牌的诉求点与事件的契合度上看,还是从表现形式和发布时机上看,都可称为利用事件营销的典范。
当然,运用事件营销也有很多技巧,因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确定性,要想在恰当的时机打出一幅广告并非一件易事,那么这种情况下应当怎么做呢?
蒙牛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老客户,在伊拉克战争报道期间的贴片广告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蒙牛之所以反应如此迅速,是因为蒙牛在央视已经预留了一部分广告费用,并且与央视达成协议,一旦有突发事件,蒙牛广告一定在第一时间抢先登陆。
“共生”是互相帮助,不是谁统治谁,谁压迫谁,企业与媒体的关系,就是共生关系。企业需要宣传,而媒体需要素材,两者正好互补,当然企业在选择媒体时也要考虑到新闻的风险性,因为媒体的不可控制和受众对新闻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事件营销自身的风险性。任何炒作过头,都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从而最终伤害到该企业的利益。因此,企业在借营销提升知名度的同时,一定要对品牌形象进行提升维护,在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塑造等方面要求实创新,凭借产品质量和企业实力形成品牌忠诚度,这才是企业最需要关注的。
6.渠道危机:白鼠实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