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海上角逐
25882200000067

第6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欧洲两大帝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首先由德国挑起,它的盟友是奥匈帝国,而英国、法国和俄国则成为另一方,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战争逐渐将38个国家、约15亿人卷入。战场遍及整个世界,但主战场在欧洲大陆(法国境内),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根源就是后起的德国等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法国、俄国之间一场重新分配权力与利益的战争。在工业革命后期,欧洲主要国家均进入垄断资产阶级阶段,这必然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加剧,一支不可调和到非用战争解决不可。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极大地刺激了各个国家铤而走险,这场战争无法避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爆发。

其实早在1882年,德国和奥匈帝国、意大利就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他们已经为这场战争在做准备;同样,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也先后签订协约,对抗德奥意同盟,而在这期间的海军军备竞赛则在事实上成了战争前的实力较量,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大英帝国也逐渐日薄西山,而强势的德国则似乎看到了机会,它认为已经具备了向英国发起挑战的实力和机会。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开始争夺世界各地的战略据点,彼此摩擦不断。

从实力对比来看,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方面协约国占优势,因为英国、法国、俄国都是殖民地大国,因此在人口上这三国拥有巨大数字,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三国陆军兵力高达977万人;而德奥两国连同他们的殖民地总人口也只有1.3亿人,陆军兵力只能达到634万人。同样,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意志帝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协约国海军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艇35艘。

德国自然看到了这种差距,因此,德国把取得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打一场速决战。德国为此制定了施里芬计划,因为不仅实力差距较大,对德国来说,还有一个不利之处就是德国不得不两线作战,欧洲战史表明,几乎很难从两线作战中取胜,拿破仑当时未能取得欧洲的统治权主要就是因为同时面临英国和俄国的压力。

施里芬计划就是出于这种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希望用6-8周内首先征服法国,然后再在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然后结束战争。这个计划就如同一个大锤从荷兰等低地国家抡向法国,然后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将法国军队彻底击败,这个作战意图从战略上来说非常实用,但真正成功却是在二战。

在海上,德国希望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只用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而英国的计划则是把陆上作交给给法国和俄国,英国只需要派出为数不多的远征军即可,英国的主要力量是维持海洋控制权,因为这样既可以保证协约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制约同盟国。英国海军在战略上一方面是支援各协约国,一方面就是寻找机会与德国海军舰队决战,希望一举歼灭德国主力。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遇刺,一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