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使馆之围”的真相,虽然就连当时的洋人也对“清国一万御林军围攻近两月,竟然连一座小小的使馆都攻不下来”表示十分吃惊,但我们知道,这只不过又说明了那个在大清早已是见怪不怪的现象——清国的军事问题,往往是三分政治、七分军事,这次只不过是“政治”的成分占得多了点,让人无法从军事的角度理解。正如慈禧后来说的:“我若是真正由他们(指端王集团)尽意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那么,既然慈禧一直有打“人质牌”的想法,荣禄指挥武卫军中军也尝试过好几次,为什么一万大军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成功?
这就是真正的军事问题了,答案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了——没有特种兵。
对于挟持人质这种高技术含量的活,并不是兵力越多越好的,它要求的是质量——既不能造成对方的伤亡,又要成功地限制对方的自由,这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特种兵才能做到。而武卫军中军虽然有一万大军,但他们总不能带着一个大炮去“挟持”人质吧?
使馆区就这样“炮口余生”了。洋人们虽然损失了66名弟兄,但这绝对是他们最好的结果了,因为他们原本有可能全军覆灭的,而对于北京城的义和团民来说,他们就是另外的结局。
北京城内十万义和团民的结局
在武卫军中军“围攻”使馆的同时,端王的虎神营和北京城里的一万多义和团民联合攻打北堂,北堂里只有原先从使馆区抽调来的43名洋兵守卫,此外就是几百名传教士、神父和洋人,另外还有近3000名逃难到此的清国教民。
北堂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除了主教堂,附属建筑有孤儿院、修女院、教会医院、学校、印刷厂,甚至还有博物馆。这些建筑都无比坚固,洋兵和教民就将所有的楼房、塔楼围墙都修上了掩体和枪眼。
和荣禄在使馆区明攻暗保不同,这里是真正的进攻。不过,虎神营的那些八旗士兵是要团民先上的,团民虽然人很多,却没有什么有效进攻的武器,每当他们靠近教堂时,就会被里面的士兵开枪打死,他们放火,会被里面的教民扑灭,挖地道炸墙,由于教堂非常坚固,始终炸而不倒。
然后,虎神营的士兵和团民联军打着打着,他们自己先打起来了——火并。
前面我们说过,所谓的“义和团”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内部也是有派别争斗的,有的很懂端王的意思,懂得“灭洋”只是手段,是端王集团实现废立的枪头,但也不排除某些“灭洋”热心过度的人“入戏太深”,他们一心一意地“灭洋”,就灭到了端王集团的身上。
导火索从八旗军将领庆恒开始。庆恒在神机营、虎神营、武卫军中军中都身兼数职,是个在八旗子弟中呼风唤雨的人物,他有不少结拜兄弟就是虎神营将领,甚至跟端王本人的关系都极好。而庆恒实际上是个“暗通洋人”的人,他倒不是出卖军事情报,主要是跟洋人倒卖点货物,发点洋财,毕竟庆恒朋友多,花销也大嘛。
而庆恒的秘密却被一部分团民发现了,他们十分愤怒,在捉住庆恒后先是公开殴打,然后将庆恒一家灭口。团民的这个举动可捅了娄子了,虎神营很多的将领当即就要找义和团去拼命,据说连端王都雷霆大怒,要亲自去跟义和团打群架(“操刀出欲与义和团长相斗,刚、赵诸人力阻之始罢”)。虽然最后被劝住了,但从此以后,虎神营的将领开始在北堂报复团民。在进攻北堂时,他们故意将团民引至绝地,甚至先令团民进攻,然后故意在后面发炮“误伤”。
进入北京的这部分团民本来就是打砸抢烧的流民群体,仗着端王等大臣要“依靠”他们,牛气冲天、横行无忌,最后竟然反过来要挟。他们要杀的人,连端王本人死保都无效(“王所遵者皇上,我们所遵者玉帝,如定须赦宥,团民等散去矣”)。而八旗军将士是多年的地头蛇,虽然端王等大臣要向团民“示好”,但这些人是不会忍气吞声的,都不是善茬,双方就在北堂这边经常打打群架,互相暗下杀手,等等。“联合攻打”北堂很快就变成了一场内斗,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两支敌对队伍。
双方火并,慈禧简直是乐观其成的,既然团民也让端王集团的人很恼火,那么也方便她出手了,而慈禧打击义和团的名义就是:没有在庄亲王府登记注册或者“注册不实”的团民——“伪团”。7月14日天津失陷,为了向洋人示好以求八国联军留在天津,在荣禄向使馆区送水果、青菜的同时,慈禧颁布上谕:以“伪团”名义在北京公开处死团民5名!
这是宣布义和团“合法”以来,慈禧再次把屠刀对准团民,不过这次谁都是没有脾气的,她老人家杀的是“伪团”啊,这就像在朝廷的军队里处死奸细一样,是可以光明正大的。
而后来,慈禧和朝廷渐渐可以大规模清理团民时,“伪团”的名义就不太好用了,毕竟也没有那么多人是“伪”的嘛,但这好办,给他们冠以一项罪名——白莲教教徒。义和团进入北京时,曾公开宣称他们不是白莲教,但朝廷说你是,你就是,甚至有的团民在被杀之前,惊问:什么是白莲教?
7月22日,慈禧干脆在廷寄中叮嘱各省督抚——在与洋人作战时,要让团民打前锋,朝廷的军队在后方(“各该省如有战事,仍应令拳民作为前驱,我则不必明张旗帜,方于后来筹办机宜可无窒碍”)。
看来天津沦陷之后,天津团民中流传的“朝廷不再信任我们,要杀我们出气”的传言,也并非空穴来风。
7月31日,慈禧再次发布上谕,开始以“赴前敌助战”为名,调团民出京,而一旦出京,那就是“令其为前驱”“少有退缩,迎以大炮,一炮休矣,升天矣,实露半抚半剿之法”(《石涛山人见闻志》)。
自从与洋人开战之后,如何调团民出京就是慈禧最重要的事了,因为这也是对她权力安全的极大威胁,慈禧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时机。然而没有时机不等于不做这事,现在,慈禧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看来搞阴谋诡计也是需要时机的啊。
从这时候起,北京城里团民的数量开始明显减少。8月10日,八国联军进攻通州之前,“十万团民”只剩下了5万,并且仍然每天都在锐减。
又有和八旗军的内乱,又自身难保,那么攻打北堂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和使馆区一样,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从来没有攻进过北堂!
而北堂内的情况也十分惨烈,43名洋兵基本已经全军覆没,弹药用尽,教堂里只剩下最后一头没杀的骡子和400磅大米,但这是洋人的食物。教民只能吃遍北堂各建筑物间的树叶和草根,或者用少量谷物、切碎的麦秆和其他材料混合起来制成的难以下咽的粗糙面包,300名教民和75名孤儿在饥饿和疾病中死去。很显然,北堂已经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但他们盼来了救星——通州的八国联军即将进攻北京!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夕
8月11日,八国联军进入通州,他们看到的是一座“繁华都会”,通州城有七八米高的城墙,有城门、有鼓楼、有十字街道,街道延绵数公里,人口接近十万,可以与欧洲大城市相媲美。
然而,它仅仅是守卫北京的门户。
在八国联军面前的,是“巨城”——北京。北京是多个王朝的都城,它第一眼看上去并不那么光彩夺目,因为它把一切都掩藏在平常淡定之中,对于攻进北京,八国联军的每一个士兵都跃跃欲试。
8月13日,联军指挥部在通州制订了进攻北京的计划:以通州城为大本营,德、法、意、奥四国部队因兵力太少而留守通州,以日军为主,日、俄、美、英四支部队共1.5万人攻城,分四路:日军主攻京通大道上首当其冲的朝阳门;其次的俄军主攻东直门;然后是美军攻东便门,英军攻广渠门(当时俗称“沙窝门”)。
为了又避免出现某支军队提前出发的情况,四军指挥官达成了一致意见:在8月14日上午同时出发,谁都不许抢先行动!
北京城内,荣禄的武卫军中军、董福祥的武卫军后军以及禁旅八旗从外城城门到皇宫进行了层层部署,总兵力共计6万多人,城门的守卫主要依靠董福祥,重点守护面向通州的朝阳门、东直门、东便门和广渠门四门;八旗军主要守护内城,同时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准备增援董福祥军,当然,皇宫和皇城的守护也是重点;能够召集来的团民也召集到前线了,不过,他们的人数已经是每个时辰都在减少!
慈禧无比紧张,1860年英法联军进京,跟着咸丰帝出逃的往事历历在目,现在八国联军大军压境,北京能否守得住?她能否躲过再逃跑的命运?成败在此一举!
8月13日午夜,战斗首先在东便门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