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灭亡启示录2
25863200000021

第21章 义和拳是如何进北京的?(2)

正是因为她的掌权并不正当,正是因为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解决),慈禧一直在猜忌和恐惧是否有什么势力要逼她废掉光绪(端王集团),或者勒令她归政光绪然后取代她成为新的“太上皇”(洋人的势力)——总之,是要逼她丢掉视为生命的皇权,所以,慈禧不得不送送礼,又对自己的臣子们打打预防针:如果洋人要借着“瓜分”逼迫她归政光绪(哪怕只有这种嫌疑和可能),这都是“胁我以万不能允之事”,她都将不惜一战,将整个大清绑上战车!

这就是最真实的慈禧,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慈禧属于经常性地两面三刀、朝令夕改,某些时候“保守”、某些时候又“开明”的飘逸型选手,经常让人看不懂。事实上,慈禧并不奇怪,也不“变态”,她所有的考虑都是从一个专制王朝“帝王”的角度出发的,她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帝王,一个“合格”的帝王,她对待洋人的根本态度和她对待拳民的根本态度是一致的。

洋人来“瓜分”大清了,慈禧自然会很心疼,但是,老人家更加时时刻刻记得的是——她是这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如果有“中国”而无大清朝廷,她不会为了“中国”;而有大清朝廷而无她自己掌权,她不会为了大清。慈禧已经把“保中国”“保大清”和保她自己的权力分得清清楚楚,她只能在权力刀尖上行走,只能为权力而活,唯有如此,才能让她在无数次的权力斗争和危机中保持不败啊!

现在我们知道了,王朝的最高权力并不是那么好掌握的,慈禧就这样处于双面夹击、内外交困之中:这边,是要“废立”的端王集团;那边,是有“归政”嫌疑的列强集团。别说端王集团本来就有政治野心,列强集团也本来就有对大清侵略的利益——就算本来就是安分守己,也挡不住慈禧的惊恐和猜忌而被逼反啊。

那么慈禧最恐惧和戒备的是哪一方势力呢?

答案是:正是因为洋人是她唯一搞不定也没有自信和能力搞定的人,所以慈禧才对他们有最深的警惕和惊恐。

在慈禧看来,洋人的“使馆卫队”是完全没有必要进京的,因为在她的眼里,山东义和拳的骚乱主要是民教冲突,而直隶义和拳的骚乱主要是他们要进京而官兵们挡着不让他们进京(事实也是如此),说起来这还都是清国人民的“内部矛盾”。再加上北京城外并没有造成洋人死亡的严重事件,城内的使馆区更是十分安全,洋人急急忙忙调兵前来掺和,到底所为何事?

如果说这一批八国联军进京只是为了“护卫使馆”,慈禧是打死也不信的。

差不多两个月前(4月6日),公使团曾经向朝廷发过“最后通牒”,限令朝廷在两个月内将拳民剿灭干净,否则他们将“代剿”!现在时间差不多了,看来洋人只是要兑现“代剿”,调兵进京对付拳民。

但是,就像慈禧不相信拳民带着武器上街是“扶清”一样,她也不相信她搞不定的洋人军队开进皇宫周边、让皇宫处于大炮射程之内只是为了“代剿”!慈禧最担忧的是那个会令她半夜惊醒的后果——归政。

毫无疑问,在慈禧的眼里,这几百人的威胁远远要大过城外的那几万人。对付拳民,她基本没有了什么办法;而对付洋人,她是从来没办法的。也就是说,此时的慈禧已经断定对她的权力安全威胁最大的不是城外的义和拳,而是城内的“使馆卫队”!

慈禧做出了第一个反应,这是跟40年前英法联军进北京之前她与老公咸丰做出过的反应一样——逃。

“6月2日,法国公使从权威方面了解,慈禧太后准备逃往陕西西安府,因为义和拳对她本人采取了敌对的示威行动。”(引自《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当然,洋人“从权威方面”了解到的信息还是不太权威,因为让慈禧六神无主,真正感到害怕的并不是拳民,而是城内那几百人的洋人军队。只不过怕洋人,这是不能明白说出来的,大清被欺负几十年以来,谁说自己怕过洋人呢?

慈禧终究没有逃,不知道她是终于清醒过来还是臣子苦劝的结果,她毕竟还是这个朝廷的主人,是大清国的主人,大难临头之际又撇下臣民百姓独自跑了,那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虽然最终没有逃,但慈禧已经下定决心:在确认洋人不会对她构成危险之前(也就是不会逼她归政之前),打死也不回皇宫!

那么,还有那个等待批准的“三路兜截”的计划到底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紧急叫停。

洋兵已经在城内了,威胁最大的就是洋人,更可怕的是他们目的还不明,军队必须先保存实力,不能去向拳民开火,免得将来腹背受敌,这是急停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使馆卫队”是荷枪实弹、耀武扬威进城的,全北京的老百姓也都看见了,而义和拳打出的并不是“反清”,他们打的恰恰是“扶清灭洋”的旗号,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再出动大军对义和拳进行大规模剿杀,那么朝廷就是“清国人打清国人”的罪魁祸首。这个民心因素,慈禧也不得不考虑一下。

最后,作为王朝的统治者,慈禧的眼光不仅是要盯着北京,还要盯着全大清,此时南方出现了以孙文为首的革命党分子,一旦义和拳问题在京城处理不好,革命党人趁机号召百姓在各地发难,那就真的不好收场了。

也就是说,不是慈禧不想“剿匪”,而是无法“剿匪”。原先一举歼灭拳民的“三路兜截”计划,必须立即停止执行!

惊慌失措中,慈禧连发数道上谕改变政策。

6月3日当天,慈禧在颐和园连发上谕,分别给荣禄和裕禄,作为对他们上报的“三路兜截”计划的批示,没别的意思:行动取消,你们要把即将伸出去的铁拳给我生生撤回来。

先让裕禄改变一下工作方式:“现在畿辅一带,拳匪蔓延日广,亟应妥速解散以靖地方,该督(指裕禄)抚务当通饬各州县,亲历各乡,谆切劝导,不可操切从事!”

再给荣禄打预防针,控制武卫军不要冲动:“此等拳民,虽属良莠不齐,究系朝廷赤子,总宜设法弹压解散,该大学士(指荣禄)不得孟浪从事,率行派队剿办激成变端,是为至要!”

虽然是自己反悔,也是自己反复无常、朝令夕改,但慈禧对行动取消还是很有信心的,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荣禄和裕禄一定不敢不听她的话的。果然,上谕下发后,荣禄和裕禄将军事行动停止,而聂士成继续率军去保护津芦铁路。

5日,慈禧委派军机大臣、刑部尚书赵舒翘亲自前往拳民大本营——涿州。赵舒翘是陕西西安府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汉人进军机,总得有点门路,而赵舒翘的门路就是刚毅——是刚毅将他拉进军机处的。所以赵舒翘算是端王集团里的主要汉臣。

6月6日,慈禧又派了军机大臣刚毅前往拳民另一大中心保定,而与此同日,慈禧明发上谕,昭告天下。

上谕先是极为罕见地对拳民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指出这是由于地方官府办理民教冲突案件不力,甚至变相地承认了官府的错误(“遇有民教涉讼,未能悉心考察,妥为为理。是教民、拳民,均为国家赤子,朝廷一视同仁”)。

然后说明在朝廷看来,其实大部分拳民都是好的,只是难免会有少量不法分子混迹其中(“再有奸民会匪附入其中,藉端滋扰”)。因而广大拳民不要上了这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当,尽快回家过日子(“应即遵奉一齐解散,各安生业”)。

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之后,大棒也跟着来了:“经此次宣谕之后,如仍不悛,即着大学士荣禄分饬董福祥、宋庆、马玉崑(kūn)等,各率所部,实力剿捕!仍以分别首从,解散胁从为要。”

最后,慈禧特意命令有关部门要对这道上谕广泛张贴,广为传播,要让“天下百姓”都知晓(“此旨即着刊刻誊黄,遍行晓谕军民人等一体知之!”)。

在局势变化之后,慈禧的真实目的就体现在这道上谕中——希望能够和平地解散拳民。她寄希望于拳民解散之后,北京城里的“使馆卫队”也能够撤走——这才是慈禧最真实的目的。

也就是说,虽然慈禧停止了“剿匪”,但是对于此时的慈禧来说,停止“剿匪”并不意味着要去向洋人开火,更不是要去联合义和拳向洋人开火,那种后果她是知道的。慈禧对义和拳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对洋人又有着根深蒂固的惧怕,于是只好寄希望于“和平解决”了。

而派出刚毅和赵舒翘,只是去宣讲她的这个政策(晓谕),既然要将她的这个政策直接传达给拳民,慈禧自然要派出跟义和拳关系很好的大臣(端王集团的人),如果她派汉党的人去,不说不能传达她的旨意,会不会被拳民扣押回不来都是个问题。

正是因为派出刚毅和赵舒翘主要目的就是“晓谕”,所以不论他们回京之后如何进言“拳民可用”(那一定会的),都从根本上改变不了慈禧对待拳民的态度。慈禧后来态度的改变有其他原因,而不是“轻信了刚毅和赵舒翘的谗言”——接下来的故事中会说到这一点。

好吧,现在我们知道了,慈禧将原本就是她吩咐下去的“剿匪”计划骤停,又派了端王集团的两位大将“来到拳民中间”,种种“亲拳民”的举措,并不是如过去很多的书中所说的那样已经“倒向了拳民”,甚至已经“决定利用义和拳抗洋”。慈禧的如意算盘是在两面夹击中,先两不得罪,左右逢源,求个稳再说。

算盘是打得比较好的,但慈禧忘了,在拳民的背后,也在她的背后还有一群人,一群抱着越乱对他们越有利的信念而唯恐北京不乱的人——端王以及他的小伙伴们。

禁旅八旗趁势将拳民“放”进北京!

慈禧对“剿匪”工作突然抓得没有那么紧了,武卫军等北京城外所有的军队停止“剿匪”了,这对于端王集团掌控的禁旅八旗来说,正是机会!

因为是这些人守卫着城门。城门守卫是听令而行的,但正如武卫军听的是慈禧的命令一样,在没有慈禧明确命令的时候,他们听的是端王集团的暗令。

慈禧发给武卫军和直隶淮军、练军的那两道上谕,估计端王集团也是认真研究了的,别的没发现,但当看到慈禧叮嘱荣禄、裕禄“谆切劝导”“不可操切从事”时,立刻发现机会来了。

大家看到没有?上谕中说的是“劝”啊。如果拳民要进城,你们城门守卫是不是也应该多“劝劝”?

什么?劝不住?劝不住那就只好放行咯。

谜底揭开了。在后有武卫军、直隶淮军练军数路大军,前有八旗城门守卫的情况下,面对城高墙厚的北京城,面对连正规军都难以突破的北京城门,所谓“义和拳进北京”,他们既不是攻进去的,也不是挖地道潜进去的,而是——大摇大摆走进去的。

大乱之际,朝廷中的任何一个政治小集团都会从最高文件(上谕)中找到有利于本集团的信息,然后才坚决、彻底、干净地执行,不分环境也不讲条件地执行。义和拳毕竟还是“匪”,是朝廷的敌人、大清的敌人,只要慈禧不点头,任何人(包括端王集团)对义和拳的支持和利用就不敢由暗中转为公开,但是——他们可以放水啊。

1900年6月(据我考证具体时间大致在6月3日至8日之间),北京,天气有点热,西瓜上市,义和拳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