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
25858300000027

第27章 保持快乐——通往幸福的阶梯(2)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在情绪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爱好与追求。这种爱好与追求最初表现在孩子的好奇,好动上。外界事物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眼前的事物,由陌生转向好奇,即而常常会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用鼻嗅一嗅,用嘴尝一尝等,力求探索其中的奥秘。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兴趣越浓,幼儿的这种追求越明显。因而父母应从孩子的活动中,识别其兴趣、爱好,帮助孩子选择奋斗的方向。例如:有些孩子一听到音乐,就自然地打起拍子或随音乐节拍晃动等,这说明孩子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母可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或送幼儿入音乐学习班,进行音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

父母在发现了孩子的某些兴趣以后,要精心安排教育的方法,在发展兴趣的同时,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实施,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任务。如孩子对语言简炼、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感兴趣,家长可根据孩子现有的水平制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内容,让幼儿通过富有兴趣的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比如,亮亮开始喜欢上了轮滑运动,父母就让他加入了一支轮滑队。按要求,每周要训练二次,有比赛任务的时候甚至要每天训练。亮亮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按他自己的话说,最喜欢的就是那种飞翔般的感觉。对此,亮亮的父母和孩子约定,只有在完成学校作业的前提下才能去轮滑,并且作业的质量一定也要好。这样,孩子就抓紧时间在学校完成全部家庭作业,效率比较高,养成做事既快又好的习惯。

同时,在亮亮参加各种兴趣活动的时候,亮亮的父母总是让他了解一些他所参与活动方面的杰出的人物的成长历程,并鼓励孩子向他们学习。比如,在钢琴演奏方面,他们给他讲了很多关于朗朗和国外演奏家的故事,使孩子在练琴的时候有了目标和向往。当然,他们也让亮亮了解各种在科学、文化、军事等方面孩子感兴趣的故事,通过这些人物的了解,开阔了亮亮的视野和心胸。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孩子已有的兴趣,并采取措施引导和发展孩子的兴趣。例如,父母发现孩子对风、云、雨等自然现象感兴趣,可引导孩子从不同方面和和角度观察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以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鼓励孩子与自己一起做些相关的小实验……让孩子闻其未闻,见其未见,激发他们的兴趣。父母还可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注意其他的事物,扩展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兴趣,如阅读的兴趣,爱科学的兴趣等。如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父母应当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读书气氛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还应为孩子准备各种阅读材料,如图画书、童话故事书、儿歌等。在孩子读书过程中,注意教孩子学会自己阅读,如先由父母用手指着书上的文字反复教孩子读几遍,再试着让孩子跟读,逐渐使孩子学会自己读书。读书过程中,孩子有问题,家长要耐心解答,以防打消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科学活动会促使孩子开动脑筋,增长知识,对孩子的智开发有促进作用。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小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常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月亮有家吗?为什么会下雨,等等。父母要及时、耐心地给予回答,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及能力,进行进一步引导,启发孩子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除了培养孩子的基本兴趣外,父母还要注意孩子的特殊兴趣,如音乐、绘画、体育、棋类等。儿童的特殊才能往往存在于孩子的特殊兴趣之中,特殊兴趣很有可能是孩子某种天赋的表现。父母要注意留心培养孩子正处于萌芽状态的特殊兴趣与爱好,并加以爱护和培养,使之不断发展成熟。同时,父母也应注意,不要为了赶时髦而无视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去学不感兴趣的某些特殊兴趣与爱好。这种方式的培养,不仅不利于孩子的特殊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孩子其他方面的学习。

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先来听听一些孩子的心声:

“我11岁半,读小学五年级,爸爸妈妈离异,后爸爸用2000多元钱把我从内蒙古爷爷那里转到眉山读书,因天气炎热,妈妈不让后爸爸外出做生意,却常常约后爸爸外出打牌。家务事包括做饭、扫地、带妹妹,全交给我一个人做,做不好就得挨骂……”

“我12岁,爸爸、妈妈给我规定了‘几不准’:不准带同学回家耍,不准看电视,不准到外面和同学玩。可是他们却经常外出耍,很多时候很晚才回来。几天前一个晚上,时间已晚,因有一道题做不起,想着想着就在沙发上睡着了。爸妈回来看到我睡在沙发上,不问青红皂白就打我,说我不按时睡觉……”

“我平时放学回家,爸妈就给我几块钱,叫我到外面去吃馆子,他们却去打牌了,有时打到很晚才回来。记得有一次,晚上11点过,我给妈妈打电话问他们‘好久回来’,妈妈说‘很快就回来’。可是,不知等了多久,我睡了。然而,当我见到妈妈时,是妈妈骂骂咧咧把我从被窝里拉起来的,她骂我给她打电话背了她的手气,还打了我一顿……”

这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更别说去关注孩子的心理的成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也反映出了这些父母不会教育孩子,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而相反,很多的父母有是太溺爱于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习惯于被别人围着、护着、捧着,从未尝过逆境的滋味,不知道什么叫困难。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甚至不能应付一些较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非常脆弱。

在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他们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和沮丧,甚至自暴自弃,以致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这就是心理脆弱。

许多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过分迁就。很多父母的过分娇惯、溺爱,助长了孩子的物质享乐欲望。当他们赖以享乐的经济来源丧失,或者不能满足需要时,不少孩子就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以获取钱财。这就是贪图享乐。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成长。

去年暑假期间,我去云南出差,在飞机上坐在我身旁的是一老一小,小的是孙子,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老的是爷爷,63岁,已退休。他们是去云南丽江旅游的。我问孩子的父母怎么不同行,老人说他们都要上班没空,只好让他这个老头子做领队了。

飞机起飞后孩子就拿着一本唐诗在看,而且不管谁问他什么话他都不搭理,总是冷冷地看着别人,一副很酷的样子。后来我背诵了李白一首诗,故意背错了一句,这时孩子来兴趣了,他指出我的错误并开始和我交谈起来,还把他写过的读书笔记、作文、老师发的试卷、要求背的名句都展示给我看,忙得不亦乐乎,兴奋不已!

他告诉我,老师要求他们读课外书,但是他又不喜欢看来自推荐的书,所以就老看那种简写本(就是简介性质的),写读后感只要看了书的开头结尾就可以,还有好多有趣的事情,他说的很兴奋,而且语言的表达能力很强。后来我就问他,你对学习这么有体会,那你平时有没有和爷爷说过这些?你是不是和小朋友说起这些?他的回答让我吃惊,他告诉我,小朋友放学都回家,父母忙没有空,爷爷听不懂他说的这些,所以他平时是不与人交流这些问题的。

像上面案例中,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很危险的。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学会与孩子交换,学会用心去听,真诚地采取他们并放弃高高在上的架势。同时,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在碰到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来愤怒,发火,不想上学,缺少礼貌等等,孩子也会在和家父母攀谈时将这种不好的情绪带给父母,这时的父母一定要清楚你需要做什么,但千万不能让孩子的沮丧情绪传染给你,使自己失去控制。

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后天成长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要让独生子女有个健康的心理,父母就应该为其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如今整齐划一的单元楼房,加之繁重的课业负担,作为独生子女,难以与外界进行正常的联系,这种孤独感也会导致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因此,父母必须帮助孩子解除孤独的生活,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鼓励他们出去找伙伴,并且尊重他们的活动圈子。同时,也要欢迎他的伙伴进家门,给他们固定的活动范围。孩子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因为他们之间往往是无所不谈的,一旦形成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容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现在的孩子,往往生活不能自理、依赖性强,这是一种普遍具有的性格缺陷,所以,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要抓住机会,耐心地教给他们洗脸、刷牙、穿衣等,从小培养他们主动参加劳动及自理生活的能力,千万不可包办代替。同时,还要创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是促进子女身心健康的保障。

父母在关心孩子生活的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以便及早发现,及早矫治孩子的不健康心理。如孩子出现对人冷淡、孤僻、内向的分裂性格;易怒、易激动、一触即发的爆发性格;以自我为中心、暗示性强、好感情用事的癔病性格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不适应等,应及早在心理医生指导下配合学校干预、矫治。

帮助孩子增加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赢得成功的催化剂,也是面向未来,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具体目标之一。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自信不是天生的,他是靠后天的培养。每个孩子内心都存在着自信的倾向,把这种倾向作为一种资源开发出来就是自信心的培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本来可能有十分的干劲,也只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长此以往,很难振作起来,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不但会延迟进步,有的还会因此导致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这种后果无疑是很可怕的。

一位爸爸这样写下他引导孩子自信起来的全过程:

小飞的学习成绩很差,我给他请过家教,也请老师对他特殊照顾,但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后十名徘徊。因此,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大鹏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心肠很好,很乐于帮助别人。他积极地为班级打扫卫生、为别的同学修理凳子,甚至替受欺负的同学打抱不平。于是,我就抓住孩子这个优点,经常夸奖他:“儿子,我为你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到自豪。”由于我的表扬和鼓励,小飞在班里表现得更加积极了,后来,竟然被老师和同学们选举为班长。

小飞的爸爸看到了孩子的优点,并及时表扬,加以放大,从而激发了孩子内心的勇气,增强了信心。

所以说,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也许就是一次小小的改变,一次不经意的鼓励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变化。当然,父母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还是要遵循一定的方法。

一是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多,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二是父母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孩子

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彼此心态、情绪相互有影响。所以父母要有意识的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孩子。比如:当孩子自卑、愁苦的时候,父母要用真诚积极的语言鼓励安慰孩子:“虽然你以前的基础不太好,但是爸爸已经看到你这阶段很努力的学习,确实掌握了很多以前遗留下来的知识点,不要急,爸爸相信你继续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赶上来的”;“你在爸爸心目中一直都是最棒的,爸爸一直很欣赏你解决困难的勇气,相信这次学习上的困难你一定会解决的,爸爸愿意帮助和支持你。”父母始终能给孩子鼓励和信任,这是给孩子巨大的精神支持,孩子能真心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强大的克服困难的心理动力和勇气。孩子在父母的理解和强大精神鼓舞下,能更快、更勇敢地克服困难,找回学习上的信心。

三是父母对孩子的每一小步进步都进行及时地鼓励,鼓励鼓励再鼓励

孩子学习上的自信心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孩子学习上的成就感。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使他的学习有所进步的时候,他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会大大地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父母都要抓住时机给予及时地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每一小步的进步都能得到承认和肯定。这时,他的学习成就感受就会放大,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和鼓励,更能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家长在孩子高三时,其实最重要的角色是啦啦队。你不停地喊加油,孩子的劲儿就会不由自主地使出来。少指责,少唠叨,多称赞,多鼓励。适当时可以运用一些良性心理暗示法,比如,“你今天的状态看起来不错!”“你最近比较细心了,出错少了!”等等。还可以利用高三各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时机进行良性启发,比如,“老师说你最近表现不错,成绩在稳步提升”;或者说“老师说你近来进入角色了,如果照此下去,相信考上理想大学应该没问题!”等。

四是要帮助孩子制定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自信源于成功的喜悦体验,而成功的喜悦体验与制定的目标密切相关。所以制定目标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自信心的确立。父母可适当指导,是制定的目标适中。如果目标过低,孩子轻松实现目标,体会不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成就感小,就会影响自信心增强的效果。如果给孩子定的目标太高,孩子不容易实现,就易受挫,产生自卑感。因此,要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可将较高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使孩子通过每个小目标的成功实现来激励自己,增强自信。

五是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