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81

第81章 中国最早的物候历书《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三千年前有关物候的专著,全书内容十分丰富,按一年十二个月(夏历,即阴历)的顺序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如农耕、养蚕、养马等),其中最突出的部分就是物候,它是中国古代的一本星象物候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物候学的水平。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当人们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荣枯和动物的来去飞鸣同季节冷暖的周期变化之间有一定关系的时候,便产生了物侯知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为了不误农时,人们很早就利用物候知识安排生产了,因此中国物候历的出现是比较早的。中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记载物候的著作是《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采用夏时的历书,它文辞古朴简练,用字不多但内容相当丰富,它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特别是有关说明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生产方面的政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夏小正》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由于农业生产上的需要,书中注意收集物候资料,并且按月记载下来,作为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它主要是各月的物候和农事活动的记载,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书中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记载,还没有出现四季和节气的概念。《夏小正》记载的生产事项无一字提到“百工之事”,这是社会分工还不发达的反映。所有这些表明《夏小正》历法的原始和时代的古老。

《夏小正》的成稿年代争论很大,但一般认为最迟成书在春秋时期。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从北宋至清代,研究者有十余家。

相传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礼记

礼运》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也说:“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这些记载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时代以前已经出现,春秋时代的杞国还在使用它。

学者夏纬瑛、范楚玉认为,《夏小正》的经文成书年代可能是商代或商周之际,最迟也是春秋以前居住在淮海地区沿用夏时的杞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其内容则保留了许多夏代的东西,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夏小正》的《传》则是战国时期的人作的。关于《夏小正》所反映的地域,夏纬瑛认为,经文中有明显的反映淮海地区物候的记载,表明它是淮海地区的产物。但对此也有不同意见。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的物候学

每逢一定节气的日子观测和记录物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有每逢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备节气记载物候和天气的传统了。《诗经》中也有关于物候的记载,特别是《诗幽风七月》一篇比较集中,如记“四月秀”( 草开花),“五月鸣”(就是蝉),“六月莎鸡振羽”(莎鸡就是植食性昆虫纺织娘),“十月入我床下”等等。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基本沿袭了《夏小正》的体例,按春夏秋冬四季的孟、仲、季也就是按十二个月记载天象、物侯和其他政事。汉代出现的《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等都是因为有物候内容著称。古农书中如东汉崔的《四民月令》、北魏贾思的《齐民要术》、元代的《农桑辑要》、《王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都有关于物候的记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中国在物候观测和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成就。北宋沈括、南宋吕祖谦、明代李时珍和徐霞客、清初刘献廷,在对物候与植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科学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