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78

第78章 清朝的铜币与银票

清朝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清朝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清代铜币与银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对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后金,年号天命,铸汉文与满文天命钱。满人入关以后,自顺治、唐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铸造了数以亿计的铜钱(亦称制钱)。铜钱也称方孔钱,为铜铝合金铸造,单位称文。铜钱正面钱文一致,但背面以满文区别各地铸局。因时,因地、因铜料与技术不一,就产生多寡不一,版别复杂的特征。清王朝的币制沿用明朝,银钱并行,大数用银,小数用钱,规定银一两当钱千文。

铜币

清朝铜币演习古制,又有所发展。清初努尔哈赤时期,当时满清所管辖的满蒙部落大都不用钱,而是以畜牧多少计算财富的,市场上也以物易物,有钱也视同玩物。清代迁都北京初期,货币流通行用明“崇祯通宝”,后在京师设户部宝泉、工部宝源两个铸钱局,仿效明制铸“顺治通宝”,称为制钱。

顺治钱制形式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在钱币界享有盛誉的“顺治五式”。从顺治到嘉庆是清朝的盛世期,社会生产较稳定,在钱制上是明朝的延续,在发行制度上较前朝更加健全一些,所有皆为小平钱,有利于流通。

清代铸币正面为通宝字样,楷书直读,如“顺治通宝”、“乾隆通宝”等;背面主要有两种款式,一是单字铸局名,如“户”字币即朝廷户部监铸,“福”字币即福建铸局所铸;二是满文工户钱,此钱仅限于宝源局和宝泉局,为横读两个满文:“宝源”或“宝泉”。

同治时期本就铸钱不多,民间又普遍使用白银,而且外国机制银元的输入颇多,且成色制度均有保证,使用颇方便,故而铜钱的使用也就日见减少了。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购买机器制造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机制币,不再为方孔圆钱形状了,此后相继在各省推广实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圆钱。

银票

古代的银票发行和中国的纸币发行历史有关。清初不印制纸币,后由于国家困难,印发“户部银票”,简称“官票”。以后又发行“大清宝钞”,简称“宝钞”,面额复杂,很快就急剧贬值。到咸丰末年,官票已成废纸,宝钞一贯仅值二三文。同治以后,停止使用纸钞货币,仍行铜钱。

银票的使用在中国始于宋朝,最早出现在当时的四川地区,那时银票还不太规范。到了清朝,银票的使用规范起来,被广为使用,清朝政府定其名为“大清银票”。银票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

清末官私银钱行号和私营银钱店也在印发钞票,其中私营银钱店又有钱庄、钱铺、钱店、银号等多种称谓,是一种地方性的金融行业,其业务主要是兑换银钱和印发钱票银票,起着配合制钱和纹银、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私人钱庄印发的银钱票,印刷质量更为简单粗糙,票面金额数字多用手书写,缺乏必要的防伪措施,使得当时的币制更加混乱。大清银票因有轻巧便携的好处,解决了银子金子等货币不便大量携带的困难,被广为使用。

银票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银票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银票,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中国古代银票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康熙通宝

康熙通宝满文钱式中有十二地支套钱,为福建省造,现存世有“子、丑、寅、巳、未、申、酉、戌”八种。此外康熙通宝钱中有一种异品,后人称为“罗汉钱”。此钱比通常的“康熙通宝”略小,为京师宝泉局造,此钱“熙”字有异笔,钱铜色金黄,铸作精良。关于此钱传说很多,一是说因为康熙年间西部边境发生叛乱,朝廷派大将年羹尧前去平定。因军响难以为继,正一筹莫展时,有一寺院僧侣主动献出寺内所有铜器和十八尊金身罗汉以作铸钱用。年大将军因此感动,命铸钱时故意留了点“小秘密”,以便日后回收重塑佛像。但后来事情泄露,也就无法回收了。另一说是在康熙六十大寿时,户部宝泉局用金罗汉铸钱,并将这种钱放在寺庙罗汉的腹内,在皇帝寿辰时分赠给各级官员以作纪念,等等。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货币发行量很大,所以康熙通宝传世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