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歌
我曾经受一个十八岁的来访者邀请,参加了他的“人生启航”感恩会。在一众亲友师长间,他让我紧挨着他坐在身边。他感动地介绍说,是我启发他知道了自己的未来和希望。要知道,感动的除了他,也有我,一个从业十年,相当于走了他人二十年艰辛路的心理助人者。我经常为来访者的觉悟而感动,也为自己的职业而感动。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美国学生对好老师的评定标准之一就是要“给学生带来希望”,而怎样才是带来希望的老师呢?首先,关心学生及其未来的人生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人生规划设计教学;第三,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指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
而以上三点,我认为几乎可以成为天下助人者的共同美德和标准。关注来访者的发展,个性定制化的助人服务,协助和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并使其充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我力求在本书中尽量展现的内容,而促使我着手写这本书的动机却源于两年前一个素昧平生的南京女大学生@走饭 丢下的最后一篇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第二天,南京传出新闻,一个女大学生自杀了。她用生命实践了人生最后一次承诺。我在看了她最后留言的那一刻,就想为她、为抑郁症写一本书。这本书起笔于今年三月,正逢这个女孩走了两年整。
这本书中的G不是虚构人物,这本咨询手记式的作品也不是空穴来风,既然都有出处,那就得涉及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规则,保密原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所以基于G及他父母希望给予抑郁者一些关心和支持的意愿,在共同的商议下,我们达成共识:以书籍形式将咨询过程和咨询师的评价比较真实地呈现;我们也希望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生活的希望和改善自我的动力。
当然,作为一个与咨询模式截然不同的表达形式,写作需要将原生态的口语对话进行自然、合理的转换,为了符合出版要求,还要进行文字上的加工、润色,但这个转换过程,我希望我的尺度是严谨的,不至于扭曲或美化咨询过程的本来面貌。
人类所有的智力产品都是思想的结果,而抑郁症者其实是纯粹的思想者,他们会思考你平时绝对会忽略的事物,敏感于你平日绝对不在意的细节。他们比任何“健康”人都要关注人生和命运,感动于关系和情感。和他们探讨任何话题都会令人产生思想的振作和观念的反省。这对于繁忙中的健康人来说正好省却了“思考”的麻烦。因为有些事,你不是抑郁症患者便想不到,但这些你忽视的事却总能成为你人生某一处的羁绊。
对于不同程度的抑郁者来说,书上对G完成的咨询过程已经足够让你感受心理咨询的吸引力了;如果你把自己与书中的G做一个很好的整合,那么对你的帮助将是非常大的。品味其中任何一段与自己相关的症状或想法的文字,都会给你带去一种全新的希望。我相信你会因此而作出更明确和正确的治疗选择。
在这本书中咨询师展现的咨询技术不局限于某一门派,所以也避免了心理咨询界客观存在的门户偏见。从访谈细节中,可以见到精神动力治疗的痕迹,认知行为主义的脉络,而来访者中心、存在主义、催眠治疗和家庭治疗亦相杂其间,但咨询精神却更倾向于后现代的积极心理学治疗模式。如果同道咨询助人者愿意对本书深究细考,也一定会有更多专业感悟和收益。
人类自开化以来,行为即在拓展、抗挫和疗愈这三个阶段中循环。这本书亦包含着这三个阶段,只是程序是从疗愈到抗挫,再到拓展。而智慧包含了十四项要素:自觉与成熟;责任与目标;道德约束;后设思考;远见卓识;冲突处理;洞察他人与情境;对不明确性的容忍及处理;对人类混乱的了解与相处;对个性化及不合逻辑事件的开放态度;整合资源及问题归类;理性思考与开放思维;防范经验主义;认错的勇气及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这些要素就像明珠,散落在本书的各个角落,期待着你去寻找和共鸣。
这些智慧的表达,在心理治疗工作中称为“阐释”,这个词来源于赫尔墨斯(Hermes),他是希腊神话中长着翅膀的神的使者,为人间传递来自奥林匹斯山的神谕。神谕总是含混不清,同时赫尔墨斯又是隐瞒者的保护神,所以有人就开始破译他话中的真谛,以获得事实和真相,逐渐形成了专门的“赫尔墨斯学”(hermeneutics),翻译成中文就叫“阐释”,这是咨询师在心理治疗工作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作者对抑郁症的阐释:抑郁又称情感障碍,直接反应之一就是情感冷漠,易激惹,回避和退缩。发作之初就应该求助专业心理治疗师,但目前国民心理健康意识比较薄弱,认为心情不好可以轻易摆脱。恰恰相反,情绪问题是生命质量问题,不可低估。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有遗传性和成长中的情感缺陷;抑郁好转应满足其情感需要。
比如对紧张的阐释:紧张是一种从生理到心理的自主收缩现象,也是人大化到自然界后的一种天然自我保护状态,比如热胀冷缩原理中的冷缩可以被看成一种“紧张”。一般在遭遇外界威胁时,动物的大脑皮层发出判断“危险”的信号,然后肾上腺会分泌肾上腺素以刺激大脑的情绪控制区域——杏仁核,于是产生紧张的情绪指令,紧接着躯体也随之产生“紧张”反应。整个过程瞬间完成。但如果动物的大脑对紧张出现误判,即本不该导致紧张的事物却导致了紧张,这可能就是认知失调的结果。于是得重新调整其对该事物的认知态度,并重新建构正确的情绪。
比如对“人在面临风险时的行为反应”的阐释:当一个人面对无法抵抗的压力时,要么赴死般地对抗到底,这种一意孤行也是一种心理障碍,称为偏执;要么就让自己蛰伏装死,这是飞禽走兽遇到危险时保存生命的一种本能举动,是超越意识,活跃在潜意识中的生本能。一旦触及危险,恐惧会令其激发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效应,心跳变慢,出现退缩回避反应。当然,个体还有所区别,有些人在遇到危险时,自主神经系统激活迷走效应,就会出现亢奋躁动反应。
以上关于阐释的例证构成了本书的理论基石,或者说,正因这些理论架构的存在,这幢房子才能成型,才能有它独有的式样。
关于本书的结构,完全按照G的咨询过程来延伸,细分有三个阶段,关系建立阶段、抑郁处理阶段及正向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总体划分,在各章节中也会有阶段的交叠重合,而整个咨询发展脉络相对清晰。所以在阅读时,如果贯穿一体地阅读,感受势必更为深刻。
我始终相信人类得以伟大的根本动力,是人性中的利他和助人之心,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繁衍和生存的两大本能。而“爱商”则正是摆脱人间困苦的 “良药”。
2014年5月初于心潮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