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厓以为,秦国和齐国的联合要得到进一步加强,必须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最好的办法是给对方上一个尊贵的称号,见面互相喊几句万岁,甭提多亲热了。至于上什么称号,“王”肯定不行,当时天下各国都已先后称王,连宋国都给自己上了个王号,王已经不值钱了。一定要比王更为尊贵才行。魏厓想来想去,最后决定,那就让齐、秦二君并称为帝吧。秦称为西帝,齐称为东帝,东成西就,共治天下,岂不快哉!
对于齐闵王而言,齐国和秦国结盟,他是欢迎的。但结盟不是结婚,一旦他接受这个东帝的称号,齐国和秦国就牢牢绑在同一辆战车上,要白头偕老、生死与共了。这是他不能草率答应的。更何况,秦国还有一个附加条件,称帝之后,两国推动齐、秦、韩、魏、燕五国联合,共同讨伐赵国,瓜分其土地,那就更要慎重考虑。
齐闵王正在为难,苏秦来到了临淄。齐闵王顾不上听燕王的道歉,那不过是双方的一点小摩擦,能有多大个事呢?称帝才是大事。他拉着苏秦的手,急切地问道:“秦王派魏厓来,要我称帝,您认为怎么样?”
“原来是这样啊!”苏秦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是一个全新的介入。他一边整理思路,一边说道:“您提出这个问题太突然了,我完全没有准备……称帝是大事,必须全面分析利弊。”
齐闵王:“对,您说得对。”
“如果不同意秦国的请求,就会与秦国发生矛盾;如果答应了秦国的请求,那就会得罪其他诸侯。”
齐闵王:“啊,为什么?”
“您想想看,连周天子都不过是王,你们却称了帝,这不是把大伙都比下去了嘛(齐闵王皱了皱眉头)。当然,以齐国的实力,称帝也未尝不可。再说了,您的先祖陈氏,本来就是舜的后裔,血统高贵,非一般王侯可比(齐闵王笑了)。下臣的意见是,您不如答应称帝以应付秦国,但是又不马上举行仪式,等到秦王举行了仪式后,看诸侯们的反应再说。诸侯如果都没意见,那么大王也称帝;诸侯如果意见很大,大王就不称帝。至于进不进攻赵国,到时视情况再定,如何?”
齐闵王连连点头称好,心里想:不愧是苏秦,三言两语便将问题分析得如此透彻,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是可进可退,大有回旋的余地。
会谈结束的时候,齐闵王突然提出:“齐国的相国吕礼因为身体原因,正准备退休,如果先生不嫌弃齐国弱小的话,便兼任齐国的相国如何?”
这正是苏秦所盼望的。他谦虚了两下,接受了齐闵王的好意。在《史记》的记载中,苏秦曾经佩六国相印,当然是夸张的描写。事实上,苏秦确实佩过齐、燕两国相印,这是不含糊的。
魏厓得到齐闵王肯定的答复,兴冲冲地回到咸阳复命。
公元前288年十月,秦昭王驾临宜阳,在那里自立为西帝,并且邀请天下诸侯前往观礼,结果可以想象,响应者寥寥无几。
当时孟尝君已经到了魏国。魏昭王接到邀请,曾经问孟尝君的意见。孟尝君冷冷地说了一句:“您难道忘了楚怀王的下场吗?”吓得他不敢再提。后来,在孟尝君的引导下,魏昭王反倒是去了一趟邯郸,进行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
在这次访问中,魏昭王先是送了两座城给赵惠文王作为“养邑”,又将河阳、姑密(均在今河南省孟县)两城献给李兑,作为他儿子的封邑。
河阳是黄河中段的主要渡口,曾经一度被秦国攻占,后因不便坚守而归还魏国。魏国将河阳献给李兑,其用意很明显,就是要造成秦国对赵国的更大不满,从而将赵国彻底推向秦国的反面。
种种信息反馈到临淄,当齐闵王再来咨询苏秦的时候,苏秦便给了三点意见。
第一,果断放弃帝号,使得“天下爱齐而憎秦”,占领道德制高点;
第二,解除齐、秦联盟,迅速向赵国靠拢,并发动诸侯讨伐秦国;
第三,从过去的经验看,齐国讨伐秦国,山长水远,每次都是一无所获。所以,讨伐秦国仅仅是个借口,目的是趁机出兵进攻宋国,一举将宋国吞并。
“如若吞并了宋国,大王的霸业就建立起来了,即便没有东帝的名号,实际上也就是东帝了。”苏秦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回到宋国这个话题上。
只要齐闵王敢咬钩,即便他是条一千八百斤重的大海鱼,苏秦也能把他钓上来。
齐闵王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苏秦的建议。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计划。从一开始,齐国就欺骗了秦国,诱使秦王称帝,使之成为全民公敌;接着齐王放弃帝号,取悦天下诸侯,并发动诸侯伐秦;最后,齐国的目标并不是秦国,而是宋国。整个计划环环相扣,深得《孙子兵法》中“以迂为直”的精髓。但是,如果齐闵王足够睿智的话,他应该不难发现这个计划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如果实施,齐国将失信于天下。
同年十一月,齐闵王邀请赵惠文王到东阿会面,双方约定“攻秦去帝”,并由苏秦担任联络员。
秦昭王在宜阳称帝,矛头直指赵国,赵国一度十分紧张。齐闵王这一表态,让赵惠文王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庆幸之余,不由得对苏秦极为感激,便也给了苏秦一个武安君的封号。
同年十二月,齐闵王宣布废除帝号,号召天下诸侯“共诛暴秦”。
第二年(公元前287年)夏天,齐、赵、韩、魏、燕五国军队开始会合,准备讨伐秦国。苏秦作为联军的总调度,来往于燕、魏、赵、韩各国宫廷,督促各国快速进军。
奇怪的是,苏秦越是督促,各国的行动越慢。
韩、魏二军动作最快,但是由于大雨连绵,未能如期抵达指定位置。赵国答应征发全国壮丁,但是奉阳君李兑公开怀疑齐国和楚国暗中勾结,想要和秦国讲和,因而需要齐国拿出进一步的诚意(说白了,就是想要齐国承诺将陶地划给他当封邑)。燕国又派出两万军队,自备干粮到齐国,但是因为上次张库这件事,齐、燕双方心里都有点疙瘩,指挥起来不怎么灵光。
作为联军统帅的齐闵王,对这一切并不在意,反倒是下了一道命令给魏国,要魏国关闭魏、宋边境,断绝两国之间的交通。
魏国接到这道命令,立马猜出了齐国的用意——有孟尝君在,这点雕虫小技岂能逃过他的法眼?魏昭王明确拒绝了齐闵王,而且将消息及时反馈到邯郸。
赵国迅速做出反应,向齐国发出战争威胁。魏国也陈兵魏、宋边境,随时准备争夺宋国。孟尝君抓住这个机会前往赵国活动,游说赵国与魏国、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一时之间,联盟内部形势汹汹,所有的矛头都直指齐闵王。
齐闵王无奈,只能求助于五国合纵伐秦的总设计师苏秦。
苏秦开出药方:“欲得宋国,必先安抚赵相奉阳君和魏相孟尝君。不如做一笔交易,私下里将宋国的陶地许给奉阳君作封邑,将平陵许给孟尝君作封邑。”
这个药方本身显然是没问题的,但是实际效果大有问题。
奉阳君李兑收到齐闵王的承诺,喜上眉梢,很快答应了齐国的要求,甚至表示愿意和齐国联合共同攻宋。孟尝君田文则对此不屑一顾,三言两语将齐国的使者打发走了。
孟尝君还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李兑与齐国勾结的情报,于是亲自跑到赵国,与历来主张联秦抗齐的将军韩徐接上头,提醒韩徐要注意李兑的动向。
这样一来,赵国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声音。韩徐主张赵国与魏国联合,拉拢燕国共同攻齐;李兑主张赵国与齐国联合,共同瓜分宋国。奇怪的是,李兑也得到了孟尝君与韩徐密谋的情报,并且在朝堂上公开揭露出来,认为韩徐这是吃里扒外,没有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想问题。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都说对方是“赵奸”,自己才是真正的爱国者,而且不约而同地在宋国问题上主张采用强硬立场,好撇清自己与“境外势力”的关系。
最后的结果完全出乎齐闵王的意料——赵国决定与魏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齐国。韩国历来与魏国同呼吸共命运,也将矛头调转来对准齐国,由此出现了“天下之兵皆去秦而与齐争宋地”的局面。齐闵王见势不妙,于当年八月宣布解散五国联军,将齐军撤回国内。
闹闹腾腾的五国伐秦,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无功而返了。但也不能说完全是无功而返,至少秦国被吓了一跳。秦昭王赶紧取消了帝号,把以前掠夺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轵、高平(均在今河南省济源)等地归还给魏国,又向赵国归还了坙(jīng)分、先俞两城。
只有齐国还是像以往一样,不但一无所获,还惹上了一身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