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秘谋追记
25748500000004

第4章 窦宪与袁安

东汉时期,外戚窦宪率领大军大破北匈奴,但此后却操纵朝纲,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例。当窦氏一族占据显职,搞得民怨沸腾时,直言敢谏的袁安大胆揭露他们的罪行。那么,在他们的较量中,窦氏兄弟是怎么操纵朝政的?袁安为何要反对窦宪出击北匈奴?他又是怎样遭到窦宪毁谤的呢?

窦宪专权

窦宪因其妹妹被汉章帝册封为皇后而变成了皇帝的亲戚。窦家一度家道中落,到现在算是可以扬眉吐气了。但窦宪并没有满足,他在窦太后的庇护下,一步步走上了专擅朝纲的道路。

1.兄因妹贵

东汉章帝在位的时候,衣食朴素,励精图治,重视农桑,大力兴修水利,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好儒术",这些措施使得东汉的经济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汉章帝对于外戚则过于宽容与放纵,这为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埋下了祸根。

建初二年(公元77年),窦宪的妹妹窦氏被选入长乐宫。她不但年轻貌美,而且举止得体,言谈非凡,因而得到了马太后的赏识,更得到了汉章帝的喜爱。

马太后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女儿,汉章帝即位之后,她被尊为皇太后,辅助章帝处理一些政事。她虽然贵为皇后、太后,却很谦逊,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以国家为念,多次拒绝封赏自己的兄弟,因此得到了世人的赞颂。

马太后因病去世后,窦氏在宫内的权势与地位逐渐提高了。

建初三年(公元78年),窦氏被汉章帝册立为皇后。她的兄长窦宪则以外戚的身份拜为郎,后历任侍中、虎贲中郎将等职。其弟窦笃担任黄门侍郎。窦氏兄弟二人侍奉章帝,受到的宠信日盛一日,居然令王公为之侧目。

窦宪仰仗章帝的恩宠,仗势欺人,竟然以低价强买下了沁水公主的苑囿。公主畏惧窦宪家族的势焰,不敢与其相争。汉章帝知道实情后,大为震怒,后来虽然赦免了窦宪的罪过,但对他不再委以重任。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梁贵人生下了刘肇。皇后窦氏将其养为己子。建初七年(公元82年),汉章帝废掉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次年改元为"永元"。因为他当时只有十岁,所以由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太后掌握权利后,窦氏一族也都得到了升迁。窦宪由虎贲中郎将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皇帝的诰命;窦笃担任虎贲中郎将,统帅皇帝的侍卫;窦景、窦环都担任了中常侍,专门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

这样,窦氏兄弟占据了皇帝周围的很多显要职位,从而掌握了朝廷政治的中枢,威势一时无人可比。

2.专权引祸

窦宪为维护专权,一方面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在朝中安插大量党羽;另一方面又推举谦和礼让、与世不争的邓彪做太傅,推荐性情恬退自守的桓郁在宫廷中给皇帝讲学经书。

于是,朝廷内外的官员与亲信大多都依附于窦宪,无人可以与他作对。

此外,窦宪还在府中养了很多刺客,这些刺客专门实行暗杀计划,杀害那些与窦宪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见解,或是可能危害窦氏的人。

汉明帝永平年间,窦宪的父亲窦勋因事犯罪,韩纡负责审理这个案件,最终窦勋坐狱被诛。窦太后当政的时候,韩纡已死,窦宪为了一出积郁胸中多年的恶气,于是派遣刺客杀死了韩纡的儿子,并带他的首级到窦勋坟上祭奠,以告慰亡父的在天之灵。

当初,皇帝召见窦宪的时候,有的朝廷官员称窦宪"万岁",尚书韩棱严厉地说,为官要对上不阿谀献媚,对下不欺压,哪里有向大臣称万岁的道理。众多官员听了都羞愧难当,此后不敢再提。

汉章帝驾崩之后,齐殇王的儿子刘畅来到京师吊丧,并因此觐见窦太后,很得窦太后的喜欢。窦宪对此很不高兴,唯恐刘畅会分了他的权力,于是派刺客暗杀了刘畅。案件水落石出后,窦太后顿时大怒,立刻将窦宪关进了内宫。

碰巧北匈奴此时再次侵扰边境,南匈奴上书朝廷,请求出兵征讨。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怕难以保全,于是向太后请求戴罪出征北匈奴,窦太后权衡一番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大臣袁安的坚决反对。手握大权的窦太后独断专横,强予决策,最终没有听从袁安等人的建议。

出击匈奴

窦宪为了避祸,便以待罪之身率军出击北匈奴。袁安虽然极力反对,但窦太后根本听不进去。窦宪在与北匈奴的战争中,确实不负众望,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他的威名也与日俱增。

1.在出兵问题上的争执

汉和帝在位期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了汉朝,北匈奴却反汉。北匈奴南下侵汉,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一同征讨北匈奴。

窦太后同意了南匈奴的请求,于是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依照司空的规格配备属员,命令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征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的将士,以及羌胡兵,组成联军出塞,迎击北匈奴。

对于出击北匈奴一事,许多文武百官都极力反对,上疏太后谏止此事,有的人甚至指斥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

袁安与司空任隗认为无缘无故征发将士出征,让军队远涉千里去打仗,以求取功劳,这实际上是耗费国力,并不是真正为国家考虑。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他在还没做官的时候,曾客居洛阳,当时的名声就很大。洛阳令对他的贤德很是敬佩,举他为孝廉,后来袁安又被任命为阴平的城令。

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通过三府的共同推荐,袁安被任命为楚郡太守。当时,楚王刘英被燕广告密暗中交通方士、造作图谶以图谋反。汉明帝十分生气,下令在彭城逮捕刘英的同党,大兴楚狱,牵连很广,前后有好几年。以前同楚王刘英有交往的人全部被抓,从京师贵戚到郡县豪家,或调查案子的官吏都有涉及。受到牵连的人有好几千,许多人被屈打成招,冤死了很多人。

袁安到达楚郡后,没有先到官府,而是前往监狱暗察,发现了许多无明显罪证的人,写出名单想要释放他们。府丞、掾吏得知此事后都很担忧,急得跪下同袁安争辩,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有阿附叛贼的嫌疑,不能释放他们。

袁安却说:"假如这样处理不合理,作为太守,我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于是他一一上奏朝廷,皇上见到奏章后,认为袁安所说很有道理,便同意袁安的做法,因此而获得释放的有数百户人家。

一年多以后,袁安被朝廷征召为河南尹。在任职河南尹期间,他为政严肃清明,因此他所管辖的地方曾出现贪污现象。

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袁安被擢升为太仆,不久又升职为司徒。

此时,袁安等人极力反对朝廷决意出击北匈奴的决定,然而因多次的上奏都被扣住不发,其他公卿便渐渐停下来不再参奏。

最后,只有袁安与任隗坚守正义,不改变自己的立场,甚至在朝堂上与窦太后争执十多次。但窦太后依旧不听,其他官员都替他们感到担心和害怕,而袁安仍然无所畏惧,神态自若上疏陈事。

2.击败敌军,鸡犬升天

有了窦太后的全力支持,窦宪便和耿秉率军出击北匈奴。同时,随同他们作战的还有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南匈奴单于屯屠河以及边境地区归附汉朝的羌胡骑兵等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组成联军共同攻打北匈奴。

窦宪率领军队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展开大战,结果大破敌军。北匈奴单于的部众溃散,单于趁隙逃走。窦宪整军继续追击,一直追到了私渠比鞮海(今乌布苏诺尔湖)。

在这一次大战中,窦宪统帅的联军共斩杀名王以下的敌兵超过一万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前来投降的有八十一个部落,前后总计超过二十余万人。

窦宪、耿秉去塞三千余里,登上燕然山,刻石记述此次作战的功勋和威德,命令班固作铭。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九月,皇帝颁下诏书,命令中郎将持节到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将他封为武阳侯,食邑二万户。

以前,大将军的官位在三公以下,按照太尉的标准设置官属。而此时,窦宪因击败北匈奴,威名日盛,权震朝廷。公卿们为了迎和窦宪,便奏请朝廷,使窦宪位在三公之上、太傅之下。同时,也将他设置官属的档次提高了。

窦宪的权势增大后,他的兄弟窦笃与窦景也鸡犬升天。他们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甚至私自征调边防的部队。特别是担任执金吾的窦景,更是骄纵狂妄,目无法度,他手下的奴仆随从,居然敢杀人掠货、奸淫妇女,使得商贾闭塞,避之如避寇仇一般,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民怨极大。

袁安看到窦氏家族胡作非为,愤而上疏,弹劾窦景,揭露他的罪行。同时,尚书何敞也密奏窦太后,指责窦宪兄弟"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肆心自快"。

然而窦太后却一意庇护他们,放纵他们。窦宪对袁安自然是恨之入骨,但袁安素来品行高洁,受到满朝公卿的赞扬,因此窦氏族人一时抓不到把柄,也不敢加害他。

北匈奴请降

北匈奴与汉军大战,使得自身元气大伤,虽然还存有一定的实力,但已经无力再与汉朝对抗。于是,北匈奴单于不得不请求归附汉廷。围绕着北匈奴请降的问题,袁安又与窦宪产生很大的分歧。

1.金微山之战

窦宪率军大胜北匈奴,在燕然山铭功后率大军返回汉朝,班师途中又派遣军司马吴汜、梁讽等人携带金帛西行,准备招降北单于及其部众。

这时,北匈奴单于已经逃到了西海(今巴尔喀什湖)附近,他们的内部更是乱作一团。北匈奴单于不得不和汉朝和谈,然而第一次和议没有成功。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再次率兵出征凉州,摆出了一副即将大举出兵进功北匈奴单于的态势。此时,北匈奴单于已经派遣车偕储王到达居延塞,请求汉朝派遣使节到北匈奴商讨归附事宜。

然而,南匈奴单于不愿意看到北匈奴和汉媾和,于是又上书汉廷,请求出兵袭击北匈奴,护匈奴中郎将耿谭遣从事率汉军配合南单于。在汉军和南匈奴的联合攻击下,北匈奴单于受伤,最终勉强率数百人突围而去。

北匈奴单于逃到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又纠集了北匈奴的余部,其手下的军队只剩下不足一万人了。

永元三年,窦宪看到北匈奴已经衰微至极,就再也不屑与北匈奴讲和,决意彻底消灭北匈奴,于是派左校尉耿夔率大军出居延塞,围击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

耿夔这次出塞五千多里,是汉匈战争爆发以来汉朝军队出塞作战路程最远的一次,也是汉匈之间的最后一次大会战。金微山之战以汉军胜利而结束,此后北匈奴单于踪迹皆无,他的国家也从此消亡了。

接着,北匈奴单于的弟弟于除鞬自立为匈奴单于,率领几千名残余迁徙到金微山南侧的蒲类海(今新疆的巴里坤湖),然后派出使者向汉朝政府投降。

2.袁安的先见之明

北匈奴亡国后,曾经强盛一时的匈奴彻底破落了,他们从此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草原和大漠。面对他们请降的要求,汉朝廷内部对其又产生了不一样的声音。

原来,一旦有归附汉朝者,汉政府一律要对他们大加赏赐。从前,汉政府对于前来归降的南匈奴,每年花费的钱财高达一亿多万钱,而给西域各个归附国每年的拨款额也高达七千多万钱。

如今,北匈奴请求归降汉朝,这意味着汉政府的开支预算将会更高,负担也更为沉重。因此,袁安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接受匈奴的请降不但会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而且匈奴人反复不定,此时归附,难保他日再叛。

然而,窦宪依仗窦太后的支持以及自己日益高涨的威名,他的提议最终得到了汉和帝刘肇的批准。

接着,窦宪便派自己的心腹将领耿夔作为特使前往蒲类海,授予于除鞬北匈奴单于印绶,并且任命自己的心腹任尚担任护北匈奴中郎将。

时间没过多久,匈奴人再次发生叛乱,这和袁安所预料的一样。

功高震主

窦宪一族弄权乱政,正直的袁安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招致窦宪的嫉恨,从而使得袁安受到了权臣的毁谤与污蔑。然而,窦宪因骄横跋扈、功高震主,也引起了皇帝的猜忌。

1.权震朝廷

窦宪因为平定了北匈奴,功劳很高,因此朝廷给了他很多的赏赐。

同时,耿夔、任尚、邓叠、郭璜等人依附窦宪,成为了他的心腹爪牙。文学家班固、辞赋家傅毅等人作为他的幕僚,主持笔墨之事。

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没有顺从窦宪之意,被逼自杀。自此,很多朝廷官员迫于窦宪的淫威,都想方设法迎合于他。

窦宪及其随从把揽朝政,占据要津。一时间刺史、守令等官员很多出于其门。窦笃进位特进,窦瑰为光禄卿。

另外,窦宪的叔父窦霸担任城门校尉,窦褒为将作大匠,窦嘉为少尉。而窦氏一族中任侍中、将、大夫、郎吏等职的,还有十多个人。

窦宪族人把持朝政,贵重显赫,倾动京都。

窦宪自认为有大功于汉,因此更加跋扈恣肆,他的亲族子弟也多横行不法。而主管的官员对此却噤若寒蝉,忍气吞声,不敢向朝廷举奏他们的罪行。

袁安见天子年幼,外戚专权,十分忧虑,便和任隗参奏窦氏族人的横行霸道。窦氏族人因此被贬官免官的有数十人,他们对袁安更加恼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2.不同的结局

袁安和窦宪彼此互不相容,不断在朝堂上言语相击,谁也不肯罢手。

窦宪一向阴险蛮横,他依靠自己的权势,言语放纵,大肆毁谤袁安。而且,窦宪曾以光武帝诛杀韩歆的前例来威胁袁安。

韩歆,字翁君,南阳人,由于跟随光武帝攻伐有功,被封为扶阳侯。韩歆说话刚直,光武帝对他很不满意,之后便将其罢官,最终韩歆和他的儿子自杀了。

面对权势显赫的权臣的威逼,袁安没有妥协,没有改变自己的观点。他对窦氏的贪婪和擅政愤怒不已,为朝廷的混乱和黑暗痛心疾首,也为皇帝的幼弱和无奈呼号流涕。

他一面等待着皇帝能够自主处理政事,一方面毫不畏惧地与权臣作斗争。司徒丁鸿上疏说过:"夫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纵横。宜因大变,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永元四年(公元92年),袁安去世,皇帝和朝中官员都痛惜不已。就在这一年,窦宪的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相互勾结在一起,有的还出入后宫,得幸太后,企图发动叛乱。

此时,汉和帝逐渐长大,也越来越明白事理。在得知了窦宪等人的阴谋后,他联合宦官郑众,果断地将窦宪及其党徒一网打尽,后来逼迫窦宪自杀。

和帝解决窦宪之后,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因为袁安正直无私,汉和帝深为怀念,就任命袁安的儿子袁赏担任了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