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长时间,王播在大小官员的簇拥下威严十足地来到这座寺院,院里大小和尚都对他服服帖帖,不由百感交集。当回到原先的住处时,他猛一抬头,却发现自己那讽刺诗竟受到碧纱笼罩的优待,又想起自己当年吃不上一顿顺心饭,这不由得更使他感慨万千!于是思潮翻滚的王播命人拿来笔墨,当即连衣袖也都不卷地在原来诗作的后头续写起来诗来,其诗云: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写完此诗,觉得不过是感慨逝者如斯,意犹未尽,王播便又题写了下面这首令他必须一吐为快的著名诗作: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闽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写完后,王播长叹一声,怅然到了这个故事。韦小宝记起10岁那一年“禅智寺采花受辱”之事,想要祸害名扬天下的禅智寺芍药,和他在一起的扬州布政司慕天颜便给他讲了上面这个故事,韦小宝想问后事如何,便说道:“他定是把那些贼秃捉来大打板子了?”慕天颜答说:“王播是风雅之士,想来题两句诗稍示讥讽,也就算了。”韦小宝才没有祸害禅智寺芍药。
金庸对“碧纱笼”故事好像情有独钟,在《射雕英雄传》里也用过一回,不过那一回他安排郭靖、黄蓉游西湖时打碎了俞国宝所作、宋高宗所赏、酒店主人碧纱所笼的《风人松》词屏,理由是:“这是大宋京师之地,这些读书做官的人整日只是喝酒赏花,难道光复中原之事,就再也不理会了吗?”此处他借郭靖、黄蓉之口,说出儒者士人应以家国之事为重,万不因风雅之事而误国家大事。
碧纱笼之事屡见记载,故事的主人公除了王播外,还有唐代段文昌、宋代吕蒙正等版本,情节大同小异,主人公的身份倒无一例外,都是后来登相位的。有一点新意的,乃是北宋寇准和魏野的故事。
寇准自不必说,乃是北宋高官,至今其民间传说既多而广。而魏野是个布衣诗人,与寇准有交情,他的诗离去。
有意思的是,金庸小说《鹿鼎记》里韦小宝衣锦还扬州一节,也提句据说曾远播辽国,以至辽使入宋还曾动问他的下落。
据《青箱杂记》等书记载,魏野、寇准早年曾同游某寺,都在壁上题了诗,后来寇准入相,魏野仍是老百姓一个,有一次寇准见到魏野,两人又同到这家寺院,却发现寇准的诗已经用碧纱笼护起来,而魏野的诗却还在旁边为尘土所蒙。
这时与寇准、魏野同游的一位官妓很善解人意,她看到了魏野的诗后,便悄悄用自己漂亮的红衣袖拂去了魏野题诗上的积尘。魏野看在眼里,心下感动,遂在壁上新题一首诗:
谁人把我狂诗句,写向添苏绣户中。
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过碧纱笼。
这寺里的势利僧人,见此诗如此调侃,恐怕也要面临木兰院僧人般的尴尬了吧?
郑谷改齐己诗被称“一字师”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不由诗兴大发,便创作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意犹未尽,便想改一下。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一字之师”的成语既源于此。
杜牧《赤壁》诗中的怀古之叹唐代大诗人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书法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均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可为唐诗咏史之冠冕,如他写的著名的《赤壁》诗,其诗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某年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孙吴联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关键人物。
六百多年后,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诗人感叹时光弄人,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上,以供他享受了。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颤《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这种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如《四库提要》云:“(许颤)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人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横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证明。
此处诗人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如果按照许颤那种意见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诗的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所以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他之所以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归之于偶然的东风,其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所以杜牧此诗除了咏史怀古,也表现出非凡的见识,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感慨。
温庭筠得罪上级仕途不顺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词作家温庭筠,少年时期便已天才雄赡,词气英发,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数万字的文章,却丝毫不觉得费力。据说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便出来了。但可惜的是他自己在仕途上却始终是那么不如意,这与他接连不断地得罪上级是有关系的。
温庭筠的文名太大了,以至于连爱好写诗的唐宣宗李忱因想不出拿什么来对“金步摇”时,遂想要让这个还考不取进士的温庭筠来对;温庭筠当即就对以“玉条脱”,宣宗也不得不佩服他这敏捷的才思了。针对“白头翁”,温庭筠就来个“苍耳子”;这对仗也极工稳,所以自然又引来了人们的一片赞叹之声。
而温庭筠却是一个性格放荡不羁的人,为此,他给自己后来的生活添了许多麻烦。在一个冬日里,天色比较阴暗,爱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温庭筠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
在得到否认后,温庭筠又继续问询说:“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人吧?”
对温庭筠所说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
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庭筠贬谪到了方城当县尉去。为此,给他送行的一群诗友都为之深深叹息;在大家为这次送行所做的诗里,诗人纪唐夫的七律诗是写得最好的,其诗云: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蠕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
犹隔千山与万津。
事实上,温庭筠在冒犯皇帝被贬谪到远方任小官之前,他还得罪过时任宰相的令狐绚,致使他受到疏远,导致他的仕途尤其蹭蹬不堪。
当时,宣宗爱好听那些漂亮的宫女歌唱《菩萨蛮》词,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宰相令狐绚便把这事儿交给了温庭筠办理。温庭筠把词写好并让令狐呈献给皇帝后,当即就得到了赞赏。令狐原本吩咐过温庭筠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去,结果温庭筠还是给捅了出去。
这样一来,觉得自己的老脸无处可搁的令狐绚不觉大怒,从而就疏远了温庭筠,使他在考进士时受尽磨折。
但温庭筠毕竟是很有才华的,后来令狐仍向他咨询一些事情。谁知温庭筠又慢条斯理地拿令狐开玩笑,说大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南华经》里便可找到,相公在治理国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些书。这话更是惹恼了令狐绚,从而他就不再理会温庭筠了。
所以温庭筠在诗里就写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句子,用来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叹,但于事却已无补了。
到了懿宗咸通七年(866),仕途上略微有些起色的温庭筠,出任选拔秀才的主考官。由于自身深受进士考试的一再打击,所以他对那些贫寒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很能照顾,极力予以荐拔。但他的官也就仅仅做到国子助教而已,后来他却又不幸流落而死,一生际遇很是坎坷!
“说项”与项斯
人们常说的“说项”一词,据说与唐朝时的诗人项斯有关,项斯字子迁,江东人,早年时在朝阳峰隐居,他用功读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好为国家多作贡献。然而,他居然孤独地度过了30来年而未能如愿。但他就是能耐得住寂寞,依然在山泽间从容啸咏不辍。
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项斯的声名已是不小了,而且他也很受著名诗人张籍的称赏。唐代诗人爱写送宫人入道诗,尽管汗牛充栋,却都不怎么出色;只有项斯的该类诗作是属拔尖儿的。其诗有云:
愿从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初戴王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
日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
一天,国子祭酒杨敬之见到了项斯包括上诗在内的诗文作品,当即便大为赞赏;同时,他还按捺不住兴奋地写了一首诗赠给项斯:
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
如此一来,项斯的名声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