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宝三载(744)春夏之交,到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和杜甫两人虽然也有过短暂的分别,但相处的日子还是不少的。现在,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最后一句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了诗题,点明了主旨,更造成了语短情长的韵味。
杜甫西赴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此诗为李白的赠别。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难舍难分,依依惜别。语言不足表达情怀,那么就倾尽手中杯,来一个辞别吧!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疑。
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中,与李白有关的有二十来首,其中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就有十首。而现存一千多首李诗中,写杜甫的诗只有上面两首。因此有人认为:“李白对杜甫很淡漠”,“杜甫和李白的友情是一种不平等的友情”,“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其实,李杜除了年龄诗名的差别,性格气质迥乎不同。杜甫奉儒,李白信道;杜甫是儒家徒孙,悲天悯人,忧国忧民,身经安史之乱,饱受离别流离贫病之苦,其诗浸透人生的苦难和悲凉。李白是道家徒弟,超脱豁达,嗜酒学剑,问道求仙,尚侠浪游,浪漫一生,其诗天马行空,纵横无涯,所以他诗歌中的友情、亲情自然就不会像杜甫那样热烈而执着。
王伦施计,李白留诗
唐代时候的泾县(今安徽泾县)有个叫汪伦的人,家道殷实,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饮酒赋诗。
公元755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在上年中秋节后重到邻县宣城漫游,便产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请李白到泾县来玩玩?这里山好水好酒也好,正适合这位大诗人的脾性。他当即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宣城去交给李白。
李白在宣城遍访旧友新知,登上南齐诗人谢胱任宣城太守时建造的谢公楼,怀念他所钦佩的这位前辈诗人,还赋诗日: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含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自从李白受人排挤,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丢了翰林学士职位而离开长安以后,十年来一直漫游江湖,感受到各地友人的热情温暖,跟宫廷中一些官僚勾心斗角大不相同,日子倒也过得畅快。
这天,他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邀请他到泾县游览,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再看后面署名是汪伦,却从来不相识。不过,这些年来他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少了,他的态度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何况这汪伦的信写得既热情又爽快,很合李白的心意,他便决定应邀。
李白来到泾县西南一个村子里,受到主人汪伦的盛情接待,陪着他住在自己的别墅里。
宴席上,当李白提起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时,汪伦哈哈大笑说:“这里有十里桃花潭,是一条清溪美丽的河流,还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名字就叫万家酒店嘛。”
李白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一阵。有个陪客忙对他说:“先生,我们这里酿的酒,在此地就很有名气,先生不是已经尝到这美酒了吗?”
李白点头说:“这酒确实好!味道绝妙!”
汪伦邀集一些朋友,天天陪着李白观赏当地山水胜景,备了家养家种的荤素菜肴以及好酒招待李白。诗人在这里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兴致极高,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有《题汪伦别业二章》,如下:
其一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我来感意气,槌炮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其二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愉送琼杯。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过些日子,李白向汪伦告别,要上别处去。开船时,汪伦带着一些朋友赶来,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一边高声唱着当地民歌,热情地欢送客人。
李白看到这种情景,感动极了,当场口吟七绝一首赠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汪伦对他的深厚友情,真挚自然,富有韵味。
据说,汪伦的后代长期把这首诗当作宝贝一样珍藏着,人们也因这首诗而记住了汪伦这个人。
杜甫与《饮中八仙歌》“诗圣”杜甫曾作过一首《饮中八仙歌》的诗,其诗文为: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五年(746)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史称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称为“酒中八仙人”。他们是同时代的人,虽都在长安呆过,但并不是同时都在长安,杜甫从“饮酒”这个角度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八个“酒仙”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
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
(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像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日:“筒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奭《杜臆》)。杜甫活用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琎。
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
在唐代,皇亲国戚与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琎才会勾起“移封”的念头,其他人是不会这样想的。诗人就抓着李琎出身皇族这一特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下笔真实而有分寸。
接着出现的是李适之。他于天宝元年(742),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宴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然而好景不长,天宝五载(746)适之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却不免牢骚满腹,赋诗道: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衔杯乐圣称避贤”即化用李琎之诗句。“乐圣”即喜喝清酒,“避贤”,即不喝浊酒。结合他罢相的事实看,“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精心描绘李适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三个显贵人物展现后,跟着出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
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
接着写苏晋。司马迁写《史记》擅长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斗争中,但结果往往是“酒”战胜“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纵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以上五个次要人物展现后,中心人物李白隆重出场了。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顿时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了。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
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
“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是事实,却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挚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将李白塑造成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这正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个和李白比肩、出现的重要人物是张旭。他“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杜臆》卷一)。当时人称“草圣”。张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
他无视权贵的威严,在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诗中最后的人物是焦遂。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诗里刻画焦遂的性格特征,集中渲染了他的卓越见识和论辩口才,用笔精确、谨严。
这首诗翻译过来的意思大致是: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人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珊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
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
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焦遂五斗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
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另外,这首诗在体裁上也是一个创新格式,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但首、尾、中腰,各用两句,前后或三或四,变化中仍有条理。八人中,贺知章资格最老(比李白大41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
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纯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杜甫诗字字难改
“诗圣”杜甫一生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他创作的诗篇可谓字字珠玑,一字都不易改动。
相传北宋大诗人苏试曾与黄庭坚、秦观、佛印三位文友结伴游山,见古寺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春雨》一诗,云:
城上春云覆苑墙,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内杜甫像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重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但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湿”一句的尾字“湿”已无法辨认。苏试便提议各人试补一字,并率先补一“润”字;接着,黄庭坚填“老”字,秦观填“嫩”字,佛印填“落”字。回家后众人查《杜工部集》,才知杜甫用了一个”湿”字。
四人比较品味了一番,异口同声地赞叹“湿”字用得妙!
这里,诗人用一“湿”字,看似信手拈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实则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像的无限艺术空间,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心境感受领悟诗意。快乐的人读了,则可将“湿”理解为“润”“嫩”,领略到林花经春雨浴泽而格外艳丽柔美的喜人景象;忧伤的人读了,则可将“湿”
理解成“老”“落”,体验到林花遭风雨而憔悴落魄的凄楚景象。可见,“湿”字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给读者以审美的自由。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中则记载着这样一段趣话:有个叫陈从易的书生,偶然得到一本文字脱误颇多的《杜甫诗集》,其中有《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一诗,其原诗云: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
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
马头金匿匝,驼背锦模糊。
咫尺雪山路,归飞青海隅。
上公犹宠锡,突将且前驱。
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因君问消息,好在阮元瑜?但此诗中“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一联的上联就缺了末字“过”。
陈从易便邀集几位好友补字。结果,有的补“疾”,有的补“起”,有的补“落”,有的补“下”,争论了好久,还是定不下来。事后总算得到一个完整的本子,才知原诗用了一个“过”
字。陈从易读罢叹服不已,连连说道,虽只一字,但“诸君亦难到也”。
杜甫用一“过”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突出了赞美蔡都尉武艺这一主旨。“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上句描写他善于纵跳,下旬表现他长于使枪。“一鸟过”是说他跳跃如飞,身体轻便敏捷,整个过程宛如鸟儿飞过,这就把蔡都尉跳得既高又快且轻的形象,十分传神地描绘出来,给人以非常深刻的艺术感受。
三位诗人“旗事画壁”比诗作水平
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三人为唐代同时期人,三人交情甚笃,且都极有诗名,但谁都认为自己的诗最好,但后来有一件事使三人分出了高下。
唐人小说《集异记》记载了一个叫“旗亭画壁”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