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译文”
我们虽帮助过人,也不要常常挂在嘴上记在心头,但若作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反之如果别人曾经对我有过恩惠却不可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就应立刻忘掉。
“解说”
施恩于人,不求回报,过后就把它忘了,才显得出是真善。受恩于人,不忘恩情,得之滴水,报之涌泉,才是一个真的有良心的。而待人以宽,责己以严,恕人克己,是修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实际生活中循此标准行事,人际关系就会更为和谐,更为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如吕后那般,因史嫂平日冷言相向,而在危急关头将他们推诸车下,忍心让他们被项羽捕杀,虽经千年,仍为世人诟病。
“例解”
折箭释前嫌 闯王得良将
李自成(1606—1645)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在当时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义军中,李自成之所以脱颖而出,与其胆略过人,胸怀宽阔,广收英雄人才是分不开的。
李自成除以广阔胸怀容纳任用兄弟义军首领外,对于明朝将领中曾与他为敌的对手也能够收用,他收降明朝总兵陈永福便是其中突出一例。
崇祯十六年(1643)冬天,李自成于潼关大败明军,明督师孙传庭战死,义军攻克西安,明将白广恩、左光先等人先后降附,只有明将陈永福,据险自守,不肯降附。其实陈永福也知道大势已去,并非不愿降,只是他的情况与诸将不同。
那还是崇祯十四年(1641)岁末,李自成第二次围攻开封的时候。明朝巡按高名蘅、推官黄澍、总兵陈永福、游击左明国等率众固守。封藩开封的周王也以重金悬赏,招募死士。“自成攻围数日,亲帅诸将于承明门下耀武。时永福号称神箭,从城上射自成,中其左目,几死,遂收兵不出。”
陈永福后隶孙传庭麾下,又多次与李自成作战,直至柿园、潼关孙传庭败死。诸将降附自成后,陈永福恐李自成记那一箭之仇,独自率众固守“保山巅不敢下”。
此时白广恩已降,李自成亲自上前拉住他的手,与他共同进餐,十分友好。左光先听此情形也放心降附。李自成又让白广恩前去招降陈永福。陈永福怕白广恩出卖自己,叹道:“汴城之战,永福亲集其矢于王之目,今穷而归命,惧无以全腰领。”李自成得知此情后,说道:“此各尽其事,何害!”命人取箭,“折箭为誓,招之”,陈永福这才放心归降。以后史实证明,陈永福降附后,忠心于自成,义军山海关败后,西退出陕,陈永福被升任权将军。清军进攻太原时,陈永福力守,清军用“红衣大炮”攻破城垣,永福殉职战死。
桓公胸襟宽 释怨用管仲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襄公当政时,因醉杀鲁桓公,他的弟弟公子纠和小白因怕受到牵连,所以分别同其师傅管仲、鲍叔牙到鲁国和莒国避难。
齐国国君无知被雍林人刺杀后,齐国诸位大夫商议立君之事。这时高奚等人暗中派人到莒国召回小白,商议让其继位。鲁国人听到无知死讯后,也发兵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并命管仲率领军队阻拦小白回国。在进军的路上,与小白的人马相遇,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恰中小白的带钩,小白装死而骗过管仲,躺在车中立即奔回齐国,继承了君位,是为齐桓公。小白即位后,发兵攻打鲁国,在乾地将鲁兵打败,并送信给鲁国国君道:“子纠是我的哥哥,不忍亲手杀他,请鲁国把他杀了。召忽、管仲是我的仇人,请你们交给我把他们剁成肉酱,否则,我就围攻鲁国。”鲁国害怕,便在笙渎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自请囚禁。
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原想杀死管仲,以报一箭之仇。对此,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我跟您已经很多年了,今天您被立为国君,这是非常荣幸的事情。国君的地位虽然很崇高,但是我没有本领再帮助您提高地位和荣誉了。如果仅仅治理齐国,有高奚和我两个人的辅佐就足够了。如果您要称霸诸侯,那非有管仲不可。论本领,他比我大很多,所以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地位就会提高,你可千万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呀!”齐桓公非常奇怪地反问道:“管仲亲自用箭射过我,差点使我丧命,我们怎么还可以用他呢?”鲍叔牙听后哈哈大笑,并对桓公说:“这就是他忠于自己主人的最好表现。如果您能宽恕他,重用他,他也一定会象侍俸公子纠一样地侍俸您。”于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告,便使用“佯召管仲欲报仇”的计谋,将管仲要回齐国。
当装载管仲的囚车一到鲁国的北面边境,齐桓公早就派鲍叔牙在那里迎候他了。管仲回到齐国以后,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国,而鲍叔牙则为副手。管仲执政后,与鲍叔牙、隰朋、高奚同心协力治理国家,改革内政,整顿军制,发展经济,救济贫穷,选拔贤才,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到公元前656年,齐国威望大大提高了,齐桓公终于取得了霸主地位。
为国抛成见 弃嫌敌化友
1940年5月11日,英国战时内阁成立。五名内阁成员有两名是工党领导人。而长期以来,工党就一直是保守党的政治对手。丘吉尔自己作为保守党的一名议员时,就非常敌视工党的政策纲领,经常在下院辩论中对工党发动攻击和责难,与工党结下了不解之仇,但大敌当前,丘吉尔认识到,只有国内政坛各党团结一体,才能有效抗击外敌;如果各党各派内部纷争,势必把国家和民族推向绝境。他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不计前嫌,联合政治上的对手,一致对外。
丘吉尔让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担任战时内阁中负有重要责任的掌玺大臣一职,任命著名工党领导人、工会活动家阿瑟·格林伍德但任战时内阁的主管部大臣。在内阁级大臣中,工党人士亚历山大担任了海军大臣,工党的莫里森、贝文、多尔顿、乔伊特等人分别被任命为军需大臣、劳工和兵役大臣、经济作战大臣和副检察总长。
保守党的另一个政治对手自由党也有一批人士入了内阁。
丘吉尔抛弃前嫌,不仅与保守党的政治对手团结抗敌,就是对保守党前政府(张伯伦政府)的一些重要人物,也不以个人恩怨擅作处置。张伯伦下台后,政界及公众要求惩处那些制定并推行“绥靖政策”的人的呼声高涨,这些人同样也是丘吉尔的政治对手。丘吉尔为了说服议会加强对德国法西斯的警惕,以强硬的态度对待德国、意大利的侵略扩张,曾与这些人进行过无数次顽强的辩论和斗争。但此时大权在握的丘吉尔,却把国内的团结一致看得高于一切,他及时制止了许多对那些人进行追究的作法,有效地稳定了国内的政治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