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长到1岁半以后,妈妈严厉的责骂和表扬常会对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一旦他无法达成自己想做的事,或正在高兴的时候被妈妈制止了,会猛地扭头就走,或丢东西、砸东西,或在商店门前哭泣,这些都是“任性”的表现。但是父母对这些问题就不能漠视而掉头就走,否则很容易发生事故。
这时,宝宝还是希望父母回来阻止他的,他只是想了解撒娇到什么样程度,父母会原谅自己,这也可以说是孩子智能发展的一种表现。所以,在幼儿期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大声地喝斥他,要平静地加以制止。
对于宝宝的要求,不能只是推托,要亲切地抱他,静静地听他的问题。如果是在房间内发生“任性”的事,在听完孩子的诉求后,让他独处一会儿,当他哭累了,睡着了,再静静地把他搬到床上。如果是肚子饿了,也可以带他出去吃东西作为补偿。
责备的方法要用“这是不能做的事。”等句子。如果宝宝做了危险的事,在他的手上、脚上或是屁股上打几下,也是一种方法。但这时候绝对不要拿东西来打宝宝,用手打即可。在外面骂宝宝会使他没有面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回到家里宝宝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做的事,更不了解被骂的原因。所以,不要在公共场合责骂宝宝,应在只有宝宝和你的情况下,耐心细致地教导他哪里做错了,哪里需要改正。
再者,不同的父母对宝宝的同一件错事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全家人要统一立场,有统一的是非判断标准,以免使宝宝出现判断失误。
赞扬宝宝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全心全意地发自内心的赞扬,天底下没有被赞扬而不高兴的孩子,不论是谁都会很高兴。可以好好地抱紧宝宝来奖励他,或是抚摸宝宝的头来表扬他,这种做法并不是只在传达妈妈的爱意,而是让宝宝感受到这种喜悦,并为形成下次的好表现打下基础。
怎样回答宝宝的“为什么”
3岁的孩子会经常纠缠不休地问“为什么”,有的问题莫名其妙,会让父母感到困惑。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感到高兴才是。这说明宝宝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萌生探求事物因果关系的求知欲望。
若父母对宝宝的提问表现出兴趣,耐心、亲切地回答他的问题,他就一定会说个没完,或者高兴地将自己找出的答案告诉你,或者根据你的回答,继续一个又一个“为什么”的提问。宝宝在这个过程中,思考问题的能力会得到一步步的提高。
反之,若对宝宝的提问不予理睬,将会大大挫伤宝宝的积极性,失去锻炼宝宝思考能力的良机。长此下去,宝宝还可能会变得不愿与父母交流。
在回答宝宝的“为什么”时,父母应这样做:
注意自己的态度,耐心地听宝宝提问,对宝宝提出的“为什么”作出积极反应;讲究语言艺术,巧妙地引导宝宝自己找答案,可以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他开拓思路;留给宝宝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怎样应对爱哭的宝宝
哭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现象,它融需要的满足、情感的表达、心理和生理防卫及个性特征于一身。所以,宝宝身体不舒服时会哭,伤心时会哭,害怕时会哭,生气时会哭,高兴时也会哭。有些宝宝不但爱哭,而且常表现为哭闹,哭闹中的重点是闹,哭只是一种手段,哭闹与要挟和情绪发泄相关联。
因此,对爱哭的宝宝,决不能采取简单制止的手段。从生理学角度讲,宝宝的哭是一种信号;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哭又是宝宝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只有了解清楚哭的原因,才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
生理原因
婴儿不会讲话,尿布湿了,生病了不舒服等时候会以哭来引起大人的注意。这种哭声一般较高且持续不停,父母要及时给予重视和处理,但要区分婴儿有时哭声忽高忽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哭,这是一种玩耍式的哭。如果父母一听见宝宝哭就去抱他,喂他吃,逗他玩,慢慢地,他哭的次数就会多起来。哭成了他引人注意、达到需求满足的手段。
心理原因
合理的需要不但应予满足,而且父母还应该在宝宝哭之前就注意到他情绪的波动,及时帮助他创造良好的情绪,这有利于宝宝的身心健康。但过分地溺爱,不恰当地迁就,就会使他把哭作为要挟父母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武器。有的父母不善于教育,对孩子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不会循循善诱,而是用简单生硬的方法,这会使宝宝内心产生不满而消极抵抗,长此以往就养成了爱哭的习惯。
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即儿童由于神经类型或气质特征不同,表现在哭的问题上的差别。个性倔强的宝宝不大爱哭;性格柔弱者比较爱哭;大大咧咧的宝宝不易动感情;情感比较细腻、富于同情心的容易落泪。这些都受遗传、家庭环境及亲子关系的影响,没有好坏之分。父母可根据宝宝的特点因势利导,发挥他的特长,这样爱哭的孩子也会逐渐变得坚强起来。
病理因素
有些儿童期和少年期的神经症和精神障碍的表现也是爱哭。如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可表现为幼儿阵发性的哭闹,并伴有怪异的动作或神志恍惚的表现,发作过后很快就会恢复正常。此外,儿童分离性焦虑、儿童恐怖症、儿童抑郁症等也有爱哭的表现。但这些情况下的哭表现与一般孩子区别很大,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一旦形成了爱哭的不良习惯,父母要根据上述线索及时查找原因。临床观察发现,宝宝的绝大多数哭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其有效防治办法有:
建立健康的心理反应模式
父母对宝宝的疼爱与关心不应只停留在对他的生理需要的满足上,更重要的是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就我国儿童而论,特别是独生子女,生理需要不但可以得到满足,而且有许多剩余,因此关键问题是心理需要的满足,即孩子的交友、游戏、自尊等需要。所以,父母要建立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尽量满足宝宝的心理需要,特别是在2~5岁和12~15岁这两个反抗期时更要注意,防止他以哭作为实现需要的手段。对两三岁的宝宝来说,要让他尽量畅所欲言,讲出自己的合理需要,对不合理的需要也要让他明白不能满足的原因。
矫正异常的心理状态
矫正宝宝异常心理状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拒绝给予法。对于问题不太严重的宝宝,当其哭闹着向大人要这要那时,无论此时他的需要多么合理,家长都应断然拒绝。
(2)奖惩疗法。对问题已经形成,特别是比较严重者可采用此方法。宝宝哭闹时不予理睬,不哭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时间长了就会使他克服爱哭的毛病。
(3)转移注意法。儿童的注意力差,易分散,易被新奇的东西所吸引。因此,在宝宝哭的时候,父母一方面可不予理睬,但还要耐心、沉着地听着,一旦出现“哭够了”、“不想哭了”的转机时,马上用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东西或事物去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忘记哭,事后再给他讲道理。
总之,防治矫正儿童爱哭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要因人而异,合理应用。
怎样让宝宝不再撒谎
儿童说谎的具体表现有:
歪曲事实
说他已做了某件事,而实际上他还没有完成,甚至根本就没做。
夸大事实
在与小伙伴谈话时,夸张地描述某件事。
捏造事实
编造一些他从未经历过的事情。
虚实混杂
宝宝叙述的故事中有些是事实,有些是编造出来的,这种情况常常会弄得大人是非难辨。
推脱责任
把自己做的错事推给别人。
宝宝在对诚实的理解以及道德规范的认识方面有先有后,并会逐渐完善,所以有时难免出现说谎现象。学龄前儿童很难区分幻想和现实,他们难免自欺欺人,夸大现实或异想天开;当说谎成为一种恶习时,父母一定要及时找出原因,进行矫正。
常见的原因有:
自卫
为了逃避某种不愉快的结局,如父母的斥责或惩罚等。
拒绝接受现实
想用说谎来安抚自己的痛苦回忆和感受。
模仿
撒谎可以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恶习。
自夸
为了满足虚荣心,自吹自擂以获取他人的注意或赞赏。
对现实的检验
出于对世界的好奇,试图探究事实与幻想的区别而说谎。
伙伴意识
有时为保护同伴而说谎。
敌意
出于对某人的敌对情绪而用说谎来诋毁他人。
谋利
为获取一些好处而采取说谎的办法。
将错就错
由于别人的误解,有些宝宝被称为小骗子,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接受了这种说法,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
不受信任或误解的后果
有些父母常对宝宝的话表示怀疑,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便宁愿撒谎,这种现象在心理反抗期时尤为突出。
发现宝宝说谎的苗头及时纠正是非常重要的,其方法有:
增强自我认识
当宝宝否认说谎时,要帮助他复述事件的整个过程,并使他认清自己所起的作用。让宝宝叙述当时情形,能够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父母要在宝宝表现正确和讲述真实情况时表示赞同和肯定。
灌输正确的道德观
父母不能忽视宝宝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宝宝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父母切忌一笑了之。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宝宝,使他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道德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诫宝宝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是诚实。
正确运用奖惩手段
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骗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此外,还要注意亲子关系的民主化,让宝宝信任父母,依靠父母,不必害怕讲出真实情况时会受罚。这样就会防止或改掉孩子说谎的坏毛病。
怎样应对孩子间的忌妒心
当宝宝打比他小的孩子时,父母自然而然地会去斥责他一番,这样做效果不好。这类情况通常出于两个原因:他不喜欢婴儿,因为他害怕父母会爱上婴儿而不再爱他;当父母恐吓着说不再喜欢他时,他的心里就更为焦急和苦恼。羞辱他可能会使他抑制住忌妒心,但抑制住的忌妒对精神会有较大的伤害,比之于发泄出来的忌妒更会维持得长久。
父母要做的事情有两件:保护婴儿,同时对大孩子说明大人依旧喜欢他。当看见孩子面露恶意手持物件走向婴儿时,必须立即赶过去拦住他,然后再由拦住变为拥抱。可以说“宝宝,我懂得你的心意,父母还是一样喜欢你的。”这样,他就会感觉到父母依然站在他这边,依然爱他。
防止因忌妒而变压抑
因忌妒而变成抑郁不欢,变得更敏感和内向的儿童,甚至比那些用强暴手段发泄忌妒的儿童更需要慈爱、安全感和充分的了解。如果这样做仍然无效,妈妈需要暂时雇人照顾婴儿。
有些宝宝把所有的忌妒都深藏在内心,而这种忌妒又会严重地影响他的性格。具有这种倾向的宝宝,往往采取抑郁的方式,或采取老是纠缠着婴儿的方式。此时,最好请教儿童心理疾病专家来治疗。
给宝宝安全感
如果儿童的忌妒是在周围邻家的小妹妹已经长大,能够抢他玩具的时候才表现得比较明显,那么可以给他一人一间房间。在自己的房里,他将感觉到,他和玩具以及他所有的东西都很安全妥当而且不受干扰。如果不能单独给他一间,爸爸可以给他一个箱子或柜子,专门储存他的东西,另外准备一把大锁。这不但保护了玩具,而且在他的口袋里有把钥匙,大人用的锁他可以随便开,就可以给他一种自己很“重要”的感觉了。
这时,父母不应强迫大孩子把玩具分给小孩子,因为一切乐善好施之德都要出自内心,而首先必须有安全感和友爱之情。强迫儿童分出他的所有物,将使他的不安全感及自私心理更趋强烈而且维持得更久。
总之,一般地说,儿童在5岁以内的忌妒心最为强烈,因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对家庭以外的事情不大发生兴趣。
6岁以上的儿童可以稍微离开父母,在他的朋友当中建立起他的地位,即使不像以前那样受到家庭的注意,对他也没有多大的损害。
如认为6岁以上的儿童不会有忌妒心却也是错误的。他也需要父母的关怀,获得父母喜欢他的明证。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特别敏感的儿童,或者在外面找不到地位的孩子,也和其他幼小的儿童一样需要保护。即使是成年的女孩,也还可能因为看了妈妈新添了婴儿,而感到深深的忌妒。
儿童差不多全有忌妒心,只要不太严重,可能会使他长大成人后更富有容忍的美德和独立性。
帮助倔强的宝宝
在2~3岁之间的儿童极容易出现倔强和内心紧张的现象,1岁时,宝宝就已表现出倔强的态度。2岁以后,宝宝的倔强进入新的高潮,会采取新的方式。1岁时,孩子反对妈妈,2岁半时甚至会反对他自己。
两三岁之间的倔强本性表现为要求由他自行决定一切,并抵抗他人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他既没有人世经验,又要作两方面的奋斗,使他内心似乎完全紧张起来。特别是当父母对他指挥得太多的时候,这种表现会更明显。6岁~9岁的儿童,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负起他自己行为的大部分责任,于是对他自己的事,会变得过分地自作主张,并在各种神经过敏的习惯上表现出他的紧张。
照看一个两三岁之间的宝宝时常是很困难的,父母必须对此有彻底的了解,不要干涉得太多,不要催促得太急。他如想自己穿衣脱衣,不妨让他自己来。提早一点去洗澡,以便有时间让他在澡盆里玩玩。在进餐时,让他自己动手,不要去催促,他若不想吃就让他离桌。上床的时间到了,或是该到户外去,或是该回屋里去的时间,最好一面领着他,一面谈着愉快的事,做任何事都应尽量避免争执。
不良家教对宝宝的影响
宝宝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中的任何问题都会影响到他,不良家教就是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如父母违背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强迫他超量、超时地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剥夺他游戏和交友的需要,强迫他按大人的意愿做事,就会使他长期生活于紧张之中,要么形成怯懦的性格,要么变得更加叛逆。值得重视的是许多不良家教是在无意中实施的。因此,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会结合宝宝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不良家教的主要表现:
(1)父母品质不好。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的品行习惯。
(2)破裂家庭。家庭破裂,宝宝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感染,形成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性格。
(3)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多表现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宝宝无所适从,容易流落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4)父母过于娇惯溺爱。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宝宝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5)放任型。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对宝宝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便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