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妊娠分娩育儿全书
25620300000032

第32章 育儿篇(6)

方法:在宝宝睡醒或与宝宝说悄悄话时,配以轻轻地皮肤抚摸。抚摸部位可以是头发、四肢、腿、腹部、背部、足部、手背、手指等。每天至少5~6次,每次3~5分钟,即每天15分钟以上。

目的:发展触觉,促进生长,传递亲子之情。

注意:每天洗澡之后一定要抚摸。抚摸宝宝前要洗手、剪好指甲、摘下手表等金属物。可隔着一层衣服或柔软的毛巾轻轻地抚摸,以防擦伤皮肤。

触觉试验

方法:轻触新生儿手心或眼睑,观察新生儿的反应。

目的:刺激新生儿的触觉发展。

注意:不要用力过大。

味觉试验

方法:将甜、酸、苦等各种味道的水放入新生儿口中,观察新生儿分别作出的反应。

目的:刺激新生儿的味觉发展。

注意:不要将有强刺激性的味道放入新生儿口中试验。

选购玩具时的注意事项

选择能看能听的吊挂玩具

颜色要鲜艳,最好是以红、黄、蓝3种颜色为基本色调,并且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同时造型也要精美。这种同时刺激婴儿视觉与听觉的玩具对婴儿的发展十分有益。彩色气球,吹气塑料玩具也比较适用于新生儿。

给宝宝母爱和安全感

针对这一特点,父母可为其购买一些造型简单、手感柔软温暖、体积较大的绒布或棉布充填玩具,如绒布熊、绒布狗等等,放在小宝宝的床里,会给他们一种温暖和安全感。

布娃娃

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最喜欢看的图案是人脸。鉴于此,父母不妨为宝宝准备一两个布娃娃放在小床周围宝宝能看到的地方。

在早期发现小儿智力落后 的方法

早期发现智力落后儿,关键是要了解其早期表现。

小儿智力落后的主要表现是:喂奶困难,出生后不会吸吮,无进食要求或吐奶;哭声高尖,声音发僵;或哭闹无力,似猫叫;或反复多次刺激后才有哭声;整天昏昏欲睡,对周围事物不注意,眼发直;对声音无反应;或出生后各方面发育都迟缓,生后6个月仍不会微笑等。

如果是早产儿,产前、产时曾有窒息或产伤的新生儿,有严重肢体、躯体畸形的小儿,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应及时请医生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及早进行早期教育和训练。

专家认为,早期发现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并在其脑发育期(3岁以下,尤其是头6个月)进行早期教育、早期训练,可以使其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处理得当,是有可能赶上正常儿的智力水平的。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应对

脐部出血

宝宝脐带于出生1周后开始脱落,在脱落前可能脐部有少量出血或渗液,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只要出血不多,就不必担心,每天给宝宝洗完澡后,用棉签蘸75%酒精擦干宝宝脐部,保持宝宝脐部干燥即可。如果出血量多,立即用无菌或干净纱布压住脐部,尽快到医院就诊处理;如果渗液偏多,可以在擦完酒精后洒一些脐带粉;如果脐周发红、渗液呈脓性时,除脐部护理外,应给予抗菌素。

嗓子发响

有时父母会发现,出生不久的宝宝在呼吸时,嗓子会发出一种吱吱的响声。特别是在啼哭或发怒时这种响声会更明显,安静时稍好一些。这时宝宝的啼哭声不嘶哑,也不发烧,吃奶也很正常,精神也很好。

之所以出现这种吱吱的响声,主要是因为刚出生的宝宝喉头很软,每当呼吸时,喉头局部就会出现变形现象,使气管变得较为狭窄,这样自然就会发出响声。随着宝宝的渐渐长大,柔软的喉头慢慢变得坚硬,也就不会发出响声了,所以不需要特殊治疗。

胎记

几乎所有的宝宝出生时都带有胎记。也叫“胎生青记”,医学上称为“色素痣”。大多发生在宝宝的腰部、臀部、胸背部以及四肢,一般为青色或灰青色的斑块。胎记的形状大小不一,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用手按压后不褪色,这是由于宝宝出生时皮肤色素沉着或改变引起的,一般在出生后5~6年内自行消退,不需要治疗。

鼻塞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即使没有把宝宝带到外边去,宝宝也没有感冒却还是鼻塞。这是因为宝宝在长到半个月左右时,鼻子经常会发生堵塞现象。有时把宝宝鼻子里的鼻垢取出后,鼻子还是不通气,而且症状可能逐渐加重,有时可持续3~4周左右,甚至达到了吃奶时费力的程度。

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空气干燥的缘故引起的,爸爸妈妈们也不要过于着急。解决的办法是:如果是在冬季,可在暖气前挂上湿毛巾,以减轻空气的干燥程度。如果房间温度太高,宝宝也会感到鼻塞。所以,天气好的时候,要经常带宝宝去户外散步,接触室外空气后,会使宝宝鼻腔通畅。值得注意的是,切忌不要给宝宝用成人通鼻药。

大便变色

妈妈为宝宝换尿布时,有时会被黑绿色的大便(胎粪)吓一跳,以为宝宝得病了。其实,宝宝的这种大便颜色是很正常的。因为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侯,这种黑绿色的物质就存在了。这表明宝宝的小肠蠕动正常,所以出生后可以将这些东西排出体外。

通常在宝宝出生24小时之内,胎粪基本排泄干净,接下来的2~3天,父母会见到过渡期的排便,颜色将是由暗绿色逐渐到黄色,并且稀软,有时还会含有黏液。

另外,由于每个宝宝的喂养状况不同,大便颜色也会各有差异。一般而言,吃母乳的宝宝排出金黄色,如同芥末颜色的粪便,形态稀软;喂配方奶的宝宝,排便的形状或颜色会有很多种,从淡黄到褐绿色都有,如配方奶含铁比较多,颜色会深得像黑色等等。所以千万不要与其他宝宝的粪便做比较,即使是同一个宝宝,两天之内也会排出不同颜色的大便。

尿布疹

尿布疹是宝宝常见的皮肤病。无论是市场出售的纸尿裤,还是家庭使用的传统尿布,只要使用不当,质量不合格,或是护理不当,都有可能发生尿布疹。再加上宝宝皮肤薄嫩,每天大小便次数多,就更容易引发尿布疹。

尿布疹常发生于宝宝肛门周围、臀部、大腿内侧及外生殖器,甚至可蔓延到会阴及大腿外侧。尿布疹初期,宝宝的患病部位发红,继而出现红点,直至鲜红色红斑,会阴部红肿,慢慢融合成片。严重时会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则产生脓疱。

因而,要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纯白色或浅色纯棉针织料的尿布。使用传统尿布时,一定要漂洗干净,最好用弱碱性肥皂洗涤,然后用热水清洗干净。而且要保持尿布垫的干燥,尿布和尿布垫应经常进行消毒,在日光下翻晒。

要及时更换被大小便浸湿的尿布,以免尿液长时间刺激宝宝的皮肤。

不要在宝宝身下垫用橡胶布、油布或塑料布直接接触宝宝的皮肤,以免其臀部长期处于湿热状态。

如宝宝大便次数较多时,除了要用清水冲洗小屁股外,还要涂上防止尿布疹的药膏。如果发现宝宝的小屁股有轻微发红时,应及时涂抹护臀膏。每次清洗后用干爽洁净的毛巾吸干水分,再让宝宝的小屁股在空气或阳光下晾一下,使皮肤干爽。

新生儿假月经

有的女婴在出生1周左右,阴道会流出少量血样黏液,大约持续2周左右,叫做“新生儿假月经”。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做任何处理。

形成女婴假月经的原因,是由于宝宝在母体内受大量雌激素的刺激,造成生殖道细胞增生、充血。出生后,宝宝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原来增殖、充血的细胞大量脱落,造成类似月经的血性分泌物排出。所以,在给女婴洗澡时,不要用盆浴,要淋浴或用流动水清洗外阴以免感染。如果发现宝宝的血性分泌物较多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是否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性疾病的可能。

刚出生的女婴在阴道口内还有乳白色分泌物渗出,如同成年女性的白带。这是由于妈妈在怀孕时母体雌激素、黄体酮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宝宝出生后阴道黏液及角化上皮脱落,成为“白带”。

女宝宝的“白带”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揩去分泌物就可以了。这种“白带”持续几天后会自行消失。如果长时间不消失,或白带性质有改变,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患有阴道炎的可能。

马牙

宝宝出生后3~5天后,口腔内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就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所以人们把这种现象俗称为“马牙”。在我国民间有一种错误的做法,认为“马牙”要用干净的布蹭掉才行。其实,这种民间传统的育儿习俗有害无益。

这种在宝宝出生后,有时出现在其口腔硬腭上的一些白色小珠,医学上称为“上皮珠”。上皮珠是细胞脱落不完全所致,对宝宝并没有任何影响,它往往会由于进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脱落。由于宝宝口腔黏膜非常娇嫩,无论是用针挑刺或用粗布擦洗,都很容易损伤黏膜,造成口腔黏膜感染,严重时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所以,俗称的“马牙”不必特意处理,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如果非要用布将其蹭掉,反而是很危险的。

螳螂齿

宝宝出生时,前部上下牙床是不接触的,两侧后部各有一个隆起,上下能接触到的脂肪垫,俗称“螳螂齿”。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种脂肪垫是多余的,常用刀割“螳螂齿”,其实这是很危险的。

“螳螂齿”对新生儿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宝宝吸奶时,前部用舌头和口唇黏膜、颊部黏膜抵住奶头,这时后部的脂肪垫关闭,帮助增加口腔中的负压,有利于宝宝吸奶。用刀割“螳螂齿”不但影响宝宝吸奶,还可引起口腔破溃、感染,甚至还可引起全身的败血症,严重的可致宝宝死亡。随着乳牙的萌出,这种高出的脂肪垫就会渐渐变平,所以不需要处理。

新生儿常见疾病与应对

新生儿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皮肤、眼球黄染的现象,此病在出生后4~6天达高峰,足月新生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在3~4周内消退。轻者黄疸可局限在面部、颈部和躯干,颜色呈浅黄色,重者可波及全身。除黄疸外,新生儿身体一般情况良好,吃奶、睡觉、大小便均正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的正常生理现象,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增多所致。新生儿出生后,开始自主呼吸,肺循环建立。有充分的氧气供应后,体内过多的红细胞开始破坏,血红蛋白被分解后产生大量未结合胆红素,因新生儿的肝酶尚未成熟,未结合胆红素不能经肝脏代谢而排出体外,在体内越积越多,从而使皮肤、黏膜等组织黄染。随着红细胞破坏的减少和肝酶的成熟,未结合胆红素逐渐被代谢并通过肠道和泌尿道排出体外,黄疸也逐渐减轻并消失。

生理性黄疸不需特殊处理。早产儿生理性黄疸消退较慢,感染和缺氧也可使黄疸延迟消退,必要时可照蓝光。

新生儿鹅口疮

鹅口疮表面是层叠白斑,外观很像凝固的牛奶,通常出现在宝宝的双颊内侧,有时也会出现在舌头、上颚、牙龈等部位。新生儿出现的概率最大,尤其是服用抗生素后更易出现。

鹅口疮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通常是在宝宝通过产道时被感染的。当宝宝感染了这种霉菌时,由于平时受其他微生物的抑制,一般不会导致疾病,但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母体在怀孕期间激素发生变化,或宝宝使用抗生素后,都可以使这种霉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感染。这种感染有疼痛感,也会影响宝宝吃奶。若不给宝宝及时治疗,有可能引起并发症。如果发现宝宝有鹅口疮的体征时,应带宝宝到医院及时治疗。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疾病,它与婴幼儿肺炎有很大不同,主要是指临床症状不典型。

婴幼儿肺炎以发热、咳嗽、喘憋、呼吸急促、缺氧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而新生儿肺炎以全身症状为主。因新生儿咳嗽反射尚未完全,所以咳嗽多不明显,体温可正常、升高或偏低,伴有反应差、不哭、吃奶减少、拒乳、呻吟、呕吐、呛奶、吐沫、呼吸浅促等症状,还有呼吸不规则,甚至呼吸暂停(早产儿多见)症状。同时,肺部呼吸音变粗或减低,可以听不到干湿罗音。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种。吸入因素包括羊水、胎粪和乳汁吸入;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或弓形体等病原微生物。按感染时间可分为宫内、产时和产后感染。前两种称宫内感染性肺炎,后者称为生后感染性肺炎。孕妇患感染性疾病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分娩过程早期破水、产程延长、吸入羊水或阴道分泌物,以及生后接触感染病人都可引起新生儿肺炎。

若孕妇患过感染性疾病或胎儿发生过宫内窘迫,要警惕新生儿患肺炎的可能。

新生儿居住的房间应清洁、干净、通风和日照良好,新生儿要尽量避免与外人接触,防止呼吸道感染。

母亲患感冒或服药时应暂停哺乳,因为病毒或药物代谢产物会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引发肺炎。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子血型不合,母亲血型抗体与胎儿红细胞(抗原)发生同族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溶解破坏的一种溶血性疾病。我国以ABO血型不合性溶血病最多见,Rh血型不合性溶血病较少见。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型溶血多见于ABO溶血病,生后数天内出现轻微黄疸,近似生理性黄疸,无贫血或轻度贫血。重型溶血主要见于Rh溶血病,除重度黄疸外,新生儿多有全身苍白浮肿、肝脾肿大、重度贫血、胸水、腹水、呼吸窘迫、精神反应差、不吃奶等危重症候,如不及时治疗,常在生后不久死亡,有的则死于宫内。

轻症溶血病可用蓝光照射,口服利湿退黄的中药,静点人血白蛋白。重症溶血病需及时换血,静点丙种球蛋白等。在蓝光箱内照射治疗时,要给新生儿戴上遮光眼罩以保护眼睛,箱内温度高于室温,注意及时喂水。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可减少本病发生率。

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依赖因子显著缺乏而引起的一种自限性出血性疾病,按发病时间可分为三种,即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于生后24小时内发生出血,轻重不一,有的仅脐部少量渗血,重者胃肠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经典型临床最多见,多在生后2~6天发病,早产儿可晚至2周。表现脐部残端渗血、皮肤出血、胃肠道出血或针刺处渗血,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

晚发型常在生后1个月发病,患儿发育良好,突然起病,以颅内出血多见。凝血时间延长是确诊的主要方法。本病的预后一般良好,出血过多,治疗不及时可致死,颅内出血预后差。

一旦出现脐部出血,局部可用云南白药或凝血酶止血,也可带患儿去医院诊治。有消化道出血表现者,应短暂禁食,待出血控制后及早喂奶。贫血明显者,可输新鲜全血。有颅内出血表现者,应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以减少刺激。病室保持安静,接触新生儿之前注意手部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监测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如神志、呼吸、心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