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113

第113章 “钟王”──永乐大钟

在中国历史上,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更古老。永乐大钟在世界古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其存世历史之悠久、钟体之博大美观、钟声之悦耳远播、悬挂结构之巧妙以及铸造工艺之高超等方面而言,都堪称“世界之最”。

永乐大钟是在明代永乐年间由北京德胜门铸造厂铸造的,现存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铸造。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

这是天衣无缝的操作,纤毫之隙,分厘之差便会引起“跑火”,招致全盘失败。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无疑是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的。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我们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

回望此情此景,五百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分明已经透出了近代大工业的规模和气概。

钟的初始动机便是为了给自己的呕心

冷却是一道致命的工序。坑内是一团没有熄灭的地火和流焰,必须控制冷却速度防止钟体炸裂。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大钟就因冷却过程中的闪失出现裂纹,结果沦为一口哑钟。而孕育永乐大钟的地坑此时是一个天然的自动冷却系统。可以想象当年劳苦的工匠们付出了多少精心呵护,才能确保永乐大钟在平安降温中顺利降生。

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3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铸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了。也许是对夺取皇位中杀伐过多生出了悔意,也许因战胜所有敌手后反倒厌倦了人间的纷争而皈依佛门,明成祖晚年潜心撰写《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凡四十卷,二十万言。其中前二十卷十万字便刊登在永乐大钟不朽的版面上。钟上的铸字还有许多其它汉文佛经和梵文佛咒。有学者猜测,明成祖铸

沥血之作寻找一个永恒的载体,以教

化众生和流传百世。据专家们概括,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是第三绝,有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延年”。科学的力学结构是永乐大钟的第四绝。永乐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永乐大钟第五绝就是

高超的铸造工艺。

延伸阅读

永乐大钟是寓政治于宗教的典范

明成祖以钟为载体,把自己从局部到整体的政治理念与众多经过精心编撰和筛选的佛经、咒语溶铸在一起,这并非他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顺应元末明初中国佛教的发展状况,并加以巧妙利用的结果。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以后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入最早的汉传佛教,还是公元6、7世纪传入的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都逐渐与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和民族化,成了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宗教之一。

朱元璋父子对佛教的发展状况和佛教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意义都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们当了皇帝以后,对佛教都采取推崇、扶植、利用和控制的方针。所以,铸造永乐大钟实际上是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实施的一种政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