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炼静心美丽的女人
25567300000012

第12章 修炼静心(5)

怎样才能达到养心的目的呢?按孟子的意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寡欲”。我国古代所说的“欲”,就是欲求、欲望,亦即今天所说的“需要”。现代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们对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性与占有性的倾向,是人们全部心理活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或动力。适当的、合理的需要是应当予以满足的,但过多的、不合理的需要却必须加以节制。因为前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后者则对身心健康有害。从这个意义来看,孟子所倡导的“养心莫善于寡欲”的原则是积极的、可取的。应当明确一点,孟子的所谓“寡欲”,只是要节制那些非分之欲,而那些合理之欲还是应当满足的。或者说相对于人们的物质欲望而言,物质永远嫌不足:人们的欲望永远也满足不了。所以经济学把追求物质欲望的人置于永远的痛苦之中。

我们环顾周围的人群,致力于物质享受的人,认为只有物质才能带来快乐的人,其实并不感到快乐,倒是淡薄名利的人能够脱离烦恼,自得其乐。

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甚至追求奢侈,既未必能得到快乐,反而陷入欲壑难填的深渊。奢侈是物质社会制造出来的畸形消费观,它忽视精神享受,以为物质就是一切,以为享受和物质总是成正比例,这是非常错误的。其实,物质享受有收益递减的特点,消费愈多得到的快乐愈少,于是不得不追加消费,用无但是我们真正的目的不是财富的极大化,而是快乐的极大化。所以说,奢侈型消费不值得提倡。

南怀瑾先生《中国文化泛言》中所言:

今日世界,新迷于科学文明的疯狂,久困于精神意境的贫病,东西文化学术,几已陷于思想瘫痪的境界,徒籍平白之身,言不足以动听,名不足以惊众,思欲振聋发聩,挟泰山以超北海,适见其不知自量。虽然,学术文化,追根穷柢,莫不基于人类的思想而来,而一般人思想的蔽锢,多由于物质欲望的蒙蔽,知识分子思想的停塞,多由于主观成见的阻碍;如能打通物质欲望的坎限,进向精神升华的领域,泯除主观的成见,窍开停塞的大道,万一有助于人类、世界、国家、民族者,亦足以告慰安心,庶几对于人类社会,薄有交代,便可长世间,身随物化而无遗憾于虚生矣。

我们回来看看20世纪,可以说它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纪,是一个对人类的财富有巨大积累的世纪。但是它同时又是一个使人类遭受到非常深重苦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使几千万人甚至上亿的人丧失了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造福了人类,但是同样破坏了自然、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大家可以看到这一百多年来,我们的环境遭受“一个人若想满足精神就必然要降低自己的物质欲望,走出物质欲望的迷宫。身处在这纷乱的世上,人人汲汲营营;追求名利与权力,金钱不嫌多权力不嫌大,很多人被欲望冲昏头,让物质享受牵着走,为了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那些人的面容令人可憎。想想你们失落已久的赤子之心呢?你们打出娘胎便具有的‘真’、‘善’、‘美’呢?是否常常觉得物质欲望满足了,但精神上却益发空虚了呢?快!快!快!让小王子帮你找回遗失的童真吧!其实人人的心中都有个小王子喔!只是年岁渐长被世俗所蒙蔽、为永无止尽的欲望所污染;故年纪越大越不快乐……找回童年的纯真就找回了快乐,君不见这世上最快乐的人是孩童吗?”

现代的社会对我们提出了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艰难的挑战,西方的娱乐节目和商业广告无孔不入,笼罩天空侵蚀地下,使人无处藏身,难以找到一片净土,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

当我们跟随着社会的潮流同大家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每天吃饱睡足,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忙家务,看电视,同亲友闲聊,物质世界使我们得到一切满足,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灵魂的存在,世界的存在,因为我们的灵魂融化在温柔的躯体之中,所以不感觉到它的存在。只有物质的欲望,而没有灵魂的责任;物质的欲望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灵魂越来越渺小,因此,从我们的躯体中,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容纳道德、良心和信仰。

当一个人魂不守舍的时候,他(她)已经失去基本的人性,剩下的只有动物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他(她)像是丛林中的野兽,落入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恶性循环中。 这个时候精神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物质欲望的追逐与现实的收获之间差距得不到满足,接踵而来的是失望、忧愁、后悔和身心疲惫,于是精神感受到压抑、空虚、苦恼和焦虑不安。 无法抗拒的物质欲望迫使她拼命努力奋斗,与人较量和争夺,舍弃了一切自由和安宁,时刻都在危险和灾难的威胁之中,直到精神全面崩溃,对生命产生厌世和绝望。

从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开始,这个月不要听流行音乐,不要看电视连续剧,把物质享受的习惯改变一下,在自己的躯体中创造一个环境,让自己的灵魂回家,每天有时间同自己的灵魂说话,用灵魂思考,检讨自己的过去,放开思想考虑造化我们的真主,关心那些平常没有想到过的人类和社会。

自我暗示——改造自我意象

真正的美丽来自内心!

Real beaut comes from within!

生活在今天的人即便已老,但一旦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就不再觉得自己在老去。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即便是一个幼稚的儿童,只要翘首未来,那么,眼前也就一片灿烂!

为什么?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普拉顿诺夫认为,这种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肌体内部的表层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的现象,这种表层过程与过去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有联系。自我暗示有着惊人的力量,反复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在我们的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有重要意义,这种自我控制训练,采取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自我暗示训练。这种自我暗示能够达到自我调节,可以自我控制思考的内容,引起积极的情绪,消除紧张、慌乱的情绪,使运动员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

美容问题在心理内部的线索往往不是直线的,而是像卷发棒随意弯曲的,很难一眼看穿。有位女明星,颇为她自我护理的养肤之道自豪,在偶然接受一次美容院护理后,面部出现了小突起,惊得她着实恐慌了一阵。经过分析发现,外表高傲的女明星并不如表现出来的那样自信。她正不知是该把生活就这样延续下去,还是换一种生活方式。在韶华将逝的年龄,这是很多人共有的疑虑。所以她来到了她一向不以为然的美容院。不难想象高傲的女明星被女护理摆弄时内心的不自在,于是她让皮肤隆起几个小包来强调自己的正确,得到一个安慰:

我是对的,我不必改变什么。

爱美的女性要知道:你的意念能让眼睛睁开或闭合,也能让汗毛孔如此这般;你的意念可以控制举手投足,也可以控制皮肤绷紧、松弛。关键在于你把什么意念放进头脑。每天对镜这一游戏实质上就是积极的自我暗示,因而可用作自信心理训练。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垂头丧气,沮丧抑郁,因而必然产生一种厌恶和否定自己的自卑情绪。

要克服这种不良情绪,你就要时常赞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励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奋斗,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以塑造出全新的自我形象。

反复的、经常的积极自我暗示对建立一个人的自信非常有效。自信的含义是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与能力。自信有两个特点:第一,自信绝非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同一个人也会因为时间与状况的不同,而呈现了“充满自信”,与“毫无自信”的情况。

第二,自信与不安完全是个人感受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负面的自我暗示,而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每个人的自我暗示性高低不一样。有的人自我暗示性很高,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女士曾经观看过一位着名催眠家的表演,对他非常佩服。一天,这位女士和丈夫正在餐厅吃饭。碰巧看到那位着名的催眠师也走进餐厅,并朝女士身边的空座位走过来,这位女士心想:“看样子,他要坐到我对面了,就要给我催眠了。”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还没等到催眠师坐下来,女士的面部已经发生变化了,眼睛微闭了,头也低下了,很快就睡着了。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让“糟糕、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成问题、行不通、没希望……”这类愚蠢的字眼从自己的字典里彻底丢弃,让“我能行、我能赢、我是最优秀的、我最漂亮”

这类字眼紧紧陪伴自己身边!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时刻不忘“精神充电”,培养自己的“一流”心态,相信自己。

一位哲人曾这样告诫世人:“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自信的人损失一切。”每件事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所以在任何时候你都别丢掉了——对自我的信心,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这样的积极的自我意向(自我在自己心中是什么样子):“我相信我很漂亮!”

闻过则喜

若做了不应做之事,则必然会听见不愿听之语。

忠言逆耳利于行!

If you do what you should not,you must hearWhat you would not.

Advice when most needed is least heeded.

人生在世,无论工作学习、待人接物、说话作文,都难免有差错、失误的时候,而且这种差错或失误的发生,往往出乎疏忽或无知,经过他人指出,才明白过来。对于他人指出差错的回应,通常不外两种态度,一种是虚心接受,即孟子所说的“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过则喜。”);另一种态度则觉得有失面子,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或者多方辩解,不能做到“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古人把过失分为君子之过和小人之过两类,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文,指掩饰,成语“文过饰非”本此。

在汉民族的传统中,闻过则喜所体现的谦逊、大度、理智、诚挚,几千年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理性认知后面是大家风范,闻过则喜是修身的重要一步。

这些两千多年前古人的教导,不光是现在并未过时,今后也依然正确。对别人指出的差错,表示虚心接受,并加以更正,这就实践了孔子说的“过则勿惮改”和“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只会更受到别人的爱戴。

遗憾的是,在名利引诱和工作的压力下,许多人不是闻过则喜,而是不愿闻过,或闻过则忧,闻过则讳,闻过则捂,甚至于闻过则拒,则巧言狡辩,则暴跳如雷,闻过则怒,则骂,到头来只会闭目塞听,固步自封,使人蹙眉,渐而昏溃。

乐于闻过或擅于闻过,三省吾身后之所得可谓获益多多。

以人为鉴知不足,一喜也:闻逆耳之言但能从善如流,再喜也:

知过且额汗津津,人谓其明,又喜也,慎于行,敏于思则业精且进,大喜也。

很多人恐闻过太多遭诘责,怕误了前程,故瞒天过海者有,清静耳根者有。殊不知,不闻过不意味着无过及至结账走人,当你失去了一面面的镜子,只会落得怡笑旁人及至孤家寡人。

火车进站后,工人师傅总会进行例行检修,拿着小铁锤在车轮等处敲打,从声音来判断有关的部件工作是否正常。每当发现疑点,就及时进行抢修,保证行车安全。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人也需要接受他人的“敲打”,也就是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和毛病。对待别人的批评,应该有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的态度。如果身上有了毛病,又不愿意别人帮助诊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微疾酿成顽症,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火车的故障不排除会造成事故,个人的缺点不改掉则会影响工作。负责任的“敲打”,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是好事。当然,挨批评、受责备,心里难免有些不太舒服,但从长远看,对个人的成长进步则是有利的。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是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因此,要把批评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做到闻过则喜,有错即改。

有时,也许你会误把别人的一番苦心、一片好意当作恶念,当成坏意。譬如父辈正确的规劝、老师中肯的批评,可能会因言辞过激而刺伤了我们脆弱的自尊心。其实那“伤害”不能算真正的伤害,因为父辈或老师的用心是好的,而且言辞过激正是因为“爱之切”。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说那种规劝或批评也算“伤害”的话,那么这“伤害”却是有助于我们医疗自身痼病,改正自身缺点,于我们不无裨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古以来,仁慈的君主皆肯“下诏罪己”,自谦的重臣都有“过失一肩挑”的勇气。子路“闻过则喜”,大禹“闻过则拜”,因为“闻过认错”是美德。

李陵《答苏武书》说:“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闻过则喜”是一种人生艺术,是一种生存智慧。它一方面解放了自己,使自己不至于因为别人的批评而过分耿耿于怀,过分黯然神伤,因为你以喜悦的坦然心态面对别人时,也把宁静注入了自己的心田,放松了自己心头的压力和重负,从而更快地集中精力去干那些于人生有益的事。另一方面也缓和了人际矛盾,赢得了主动权,赢得了别人对你的重新审视和对自我言行的检查,为化解矛盾奠定了基础,从而使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有利于创造一个圆融的人际环境。

这世界有太多的隔膜,太多的争吵。如果人人都能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以一颗宽容之心、礼让之态去面对批评或误会,那么“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人生的道路上,堂而皇之地前进,亦堂而皇之地死。释加牟尼佛说:“奇哉!奇哉!人皆人佛性。”在本然坦白的自我中,隐藏了多么巨大的力量啊。任何人天生都有闻一知十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所学之思想、知识或欲望所束缚,甚至封闭了。而且外界的阻力,别人的批评,若是太在意,也让你不能静心于自己的创意,特别是过于依赖别人(尤其是丈夫、家人)的思想的不能坚持己的害羞女人,那就更惨了。过于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便难能发挥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了。

所以,因被人称赞而得意忘形,因挨骂而觉得沮丧,都是不行的。遇事时,同时设想正反两方面,使自己不陷入被束缚的困境,永远做个“从容而淡定”的女人,充分释放自己的智慧,将伴随成功让自己变得更美丽。

自己的丈夫永远是最好的

在社会上,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无疑是一颗体谅的心。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事,只要有互相体谅对方的心,就是荒漠里的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