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企业最富有能动性的宝贵资源,同时又是最难驾驭的生产经营要素之一。如何有效地开发、合理地使用企业人力资源,如何实现企业和人才自身的协调发展,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就像男女如何从相识、相处、相恋、联姻,再到如何经营整个家庭一样,这其中的磨合才是白头到老的关键。这个磨合需要双方的努力、共同的忠诚。
漏洞1:角色错位,浪费人才
每位员工都有职业角色,每时每刻都承担着具体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要按照角色的特征演好戏。一旦出现角色错位,对自己对企业均无益处。主次颠倒,喧宾夺主,越权行事,都是角色错位。角色一错位,企业经营这场戏就不好唱了。
中国古代的皇帝不乏才华之君,李煜、赵佶就是其中二位。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风流天子,诗文、音乐、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最擅长写词。他和他父亲李璟的作品,被后人收入《南唐二主词》中,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可惜这位天才的词人,竟把坐江山当词来填,没多久就亡国了。成功的文学家和失败的皇帝,集李煜于一身。
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位书画高手。赵佶在位时广收古玩书画,网罗画家,扩充画院,让文臣编辑书画、画谱。赵佶极擅书法,自称“瘦金书”,也写狂草,又善画,以精工逼真著称,存世书迹、画迹不少,价值极高。但赵佶任用奸臣主持国政,贪污横暴,滥增捐税。他穷奢极欲,大兴宫殿,搜刮江南奇石怪花。此君最后被金兵掠去,死于异乡。
李煜、赵佶的角色是皇帝,皇帝就要干皇帝的事,理朝政,强国力,保江山。做皇帝不排除有自己的爱好,但那是次要的,不能占主要精力和主要时间。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极好,但他的角色是科学家;华罗庚的诗写得不错,但他的角色是数学家。李煜、赵佶的角色被自己错位了,词写得再绝,画画得再好,却当不成治国、保国之道。岳飞的词和字都堪称一绝,《满江红》的词多豪气,“还我河山”的字多气势,但是他抗金靠的是胸中韬略和手中银枪。
一台大戏,总是要有各种角色登台,有主角,有配角,还有龙套,少了谁都不行。演员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要按照角色的特征演好戏,既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又不准出风头去抢人家的戏。一个企业,总是要有各种岗位,每个职工都以其职业角色生活在企业之中,每时每刻都承担着鲜明具体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一个人,不论他的地位如何,能力高低,都必须认真地、不折不扣地履行其角色责任和义务。一旦出现角色错位,对自己、对企业均无益处。
像李煜、赵佶这样的角色错位,在企业里也有类似现象。企业里有一种“高薪勤杂工”现象,而且极为普遍。也就是说很多中高层管理者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一些低层次工作,这使他们难以对全局发展保持清醒的洞察力。这种越俎代庖行为的代价是巨大的。
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他的角色是企业战略家,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去思索、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应具有良好的分析能力,并能高瞻远瞩,为企业的发展掌舵。但是,大多数管理者不是为企业的全面发展设计蓝图,而是身陷琐事,举步维艰。常见有的厂长、经理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小事杂事干得不少,大事却一件未干。芝麻倒是捡到几粒,而大西瓜却丢了。企业家当然也需要关注小事,但这些小事均是为大事服务的,并非那些与管理、战略无关的小事。主次不分的管理干部,上班比别人早,上班后胡子眉毛一把抓,脑子里却不考虑产品如何开发,管理如何改进,员工如何激励。若评劳动模范,非他莫属;若论本职工作,则表现平平。如果高级管理人员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低层次工作,那就等于人们对智力的投资没有获得任何收益。
有的角色错位是自己造成的,自己不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要么做不到,要么做过了。虽然每个岗位都设有岗位职责,但它并非人人都入脑入心。角色做不到者是失职,角色做过者同样是失职。高层、中层、基层的管理者各有其责,不可互相代替,只可相辅相成。
有的角色错位是下属造成的。有的时候,即使在你的办公地点也可能让你无法全神贯注于本职工作。某总裁,初到一家公司时,他与会计部及数据分析部共处一室。他很快发现这两个部门的员工爱随时向他咨询、请示,他的思路不时被打断。有的总裁则干脆在家中办公。在家里可以安静地分析有关资料,考虑全局性问题,然后再去公司与其他各级主管共同磋商。
有的角色错位是传统的分级管理制度造成的。这一管理制度使战略制定与实施分离,使一些中层管理者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中层管理人员常觉得自己的职责就是服从上级的安排和指示,再把有关指示传达给下属员工,并监督执行,认为这些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各级管理人员的思维及行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约束,中层管理者也就再也无暇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了。
有的角色错位是用人单位造成的,学无所用,用非所长,造成人才的浪费。“文化大革命”期间,让学硅酸盐的去海滩生产海盐,让学运输的去开汽车,并且还作为经验总结说他们学以致用,专业对口,实在可以编到现代《笑林》里去。这种角色错位起因于企业领导和用人机构缺少一双识才的慧眼,往往把“宝玉”视为“石头”而使之流失。“会做生意”和“会识人才”是两门学问,生意经要学,人才经也要学。
有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工商界聚会中,几位老板谈起自己的经营心得,其中一位说,“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准备找机会将他们炒掉。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工厂出事;还有一个经常溜号,整天在外面鬼混。”另一位老板听后想了想说,“既然这样,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
三个人第二天到新公司报到,新的老板开始分配工作: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负责管理质量;害怕出事的人,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的管理;喜欢闲荡的人,让他负责商品宣传,整天在外跑来跑去。三个人一听新职务和自己的个性相符,不禁大为兴奋,兴冲冲地走马上任。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三个人的卖力工作,居然使工厂的营运业绩直线上升,生意蒸蒸日上。
一个企业,如果不出现员工的角色错位,企业经营的这台大戏,一定能唱好。当前,国有企业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企业的角色不到位便是其中之一,角色不到位也是一种错位。企业角色,主要指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劳动者。对民营企业,这些角色清楚且到位,但对国有企业,投资者当然是国家和人民,但谁代表国家?是综合部门还是主管部门?是厂长还是党委?决策者是谁?决策失误谁去负责?经营者是谁?谁来运用企业生产力要素?名义上是厂长、经理,但许多国有企业的决策,都要经过上级审批、同级党委讨论决定。这就导致能代表国家利益的角色没有到位。至于国有企业职工当然不能说是雇佣劳动者,而是主人翁,但是主人翁的角色也没有到位。关键角色都不到位,后果可想而知。
无论是中层还是高层主管都要牢记:你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考虑一些全局性问题。要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让你的下属也清楚这一点,以免他们用细枝末节的工作来打扰你。当然你可以帮助下属去解决燃眉之急,但不要忘了立刻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善意提醒:企业的每位员工就如同一个演员,要想演好戏,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特征去演。
漏洞2:重物轻人伤人和
无论是天时,还是地利,总是外部的条件。要将外因化为内在动能,在市场竞争中起作用,还得通过市场竞争的主体——人来改变。任何改革,如果忽视了人,冲击了人的利益,藐视人性,那么改革必失败无疑。
1973、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后,省油的日本车与欧洲车充斥着美国市场,直接威胁着美国的汽车工业。1980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亏损都有几亿、十几亿美元之多。于是,1981年登上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宝座的罗杰·史密斯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地展开一系列的革新措施。他严厉指责前任的各种策略、规划,宣布要把通用汽车公司改建成21世纪的世界领先企业。一时间,史密斯成了美国舆论界的英雄。“革新者”、“21世纪的未来者”、“人性畅通,才华出众”诸如此类的溢美之词纷至沓来。1985年7月里根总统参观通用的技术中心时,也赞扬他说:“我来这里准备建议你勇敢些,结果你比我想建议的更勇敢!”
但是,时间不长,革新效果否定了动机。史密斯的革新成果逐渐被社会所知道了。史密斯宣布革新时,通用的轿车市场占有率为47%,他宣称要使通用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达70%,可是7年之后,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到35%,创通用半世纪以来的最低记录。通用的费用开支却惊人增长,利润却逐年降低,头三年下降了35%。
史密斯是一位革新闯将,但结果却是一场悲剧。原因何在?
《罗杰·史密斯传》的作者阿尔伯特·李认为史密斯的致命伤是重物轻人。史密斯布置、检查工作,只问技术是否先进,从不过问员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他认为工人不算“人”,甚至连会干活的“手”都不算。管理专家提醒他:“日本最重要的优势不是廉价的劳动力,而是人人参与管理”,史密斯连理都不理,他搞革新的头几年,大量裁减工人,随意把众多熟练的技工调到他们根本不懂的新岗位上,而且许多人行李还没打开,新的调令又来了。
史密斯认为,通用公司的亏损、不景气是由于工人工资和福利太高造成的,因而他千方百计压低工人的待遇。1986年,他要职工“做出重大牺牲”,该年全公司的工人没看到一分钱的利润,而公司6000名高级职员却分得巨额红利,他自己加薪19%,当年收入195万美元。
史密斯不仅不把一般员工放在眼里,就连最高决策机构——公司董事会,他也认为只是“汇集资料之地”。在董事会上,除非史密斯点名或事先同意,别人不能发言。史密斯的专横引起了公司上下的一致不满。拥有相当股票的董事裴洛特公开揭露史密斯,公司的工人也罢工造反,公开喊出了“要裴洛特;不要史密斯!”的口号,社会上不少人提出要裴洛特接管通用。史密斯气急败坏,便以每股62.5美元,共计7亿美元的高价,收买了裴洛特的全部股票,合同上一个条件是——请裴洛特走人,而且5年内不得参与接管通用公司的事。
史密斯极端轻视人的作用,作风专横,致使劳资对立,工人罢工不时发生。史密斯有一次裁减了9万工人,当他与工会谈判时,20辆大客车的工人包围了他的办公室,齐声高喊:“史密斯从通用公司滚出去!”公司的科技人员也无事可做,纷纷跳槽。高层领导日益不满,从责难发展到要撵他下台。舆论也变了:史密斯是“犯大错误的人”、“是一个祸害”、“他是个悲剧人物”……
史密斯在通用追求些什么呢?他只追求新技术。他宣称,其革新是要创建“世界第一家21世纪的公司”,这是拥有高级技术精英、“不用纸”、“不用灯”的无人操纵的全部电子化的制造公司。史密斯重物轻人的做法受到现实的严厉惩罚。但是,如果这家大公司一旦宣布倒闭,影响实在太大。因此,“美国不能再等待了……已经是迫不及待了”,“当有权把他撵出通用公司的一些人最后说话时,史密斯就像流浪汉的小狗一样。他把他自己原来的战略计划全部抛开,像小偷一样从屋里溜走了”。
西方管理学中有许多种对人性的假设,从这些假设中又产生了不同的管理理论。泰勒的“经济人”假设曾一度被奉为圭臬。“经济人”假设认为:一般人生来不喜欢工作,故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多数人志向不大,只求生活安全,故宁愿受人指挥,不愿负任何责任;多数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矛盾的,必须采取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服务;多数人干工作是为了满足胜利的和安全的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促使其努力工作。
“经济人”假设还认为: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有上述特性,属被管理者;少数人由于能鼓励自己和克制感情冲动,因而能负起管理者的责任。
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X理论”提出了“任务管理”: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对于道义责任和人的感情,管理者可不予考虑。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
(2)管理只是管理者的事,与工人无关,工人的任务就是干活,就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
(3)在奖罚制度上,应主要采用金钱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
此说法曾风行于西方的20世纪30年代。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设在加利福尼亚州佛里蒙特的汽车装配厂,曾由于亏损而关闭。后来,它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营组成新联合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后,仅仅18个月,竟起死回生。原来存在的5000件职工不满事件只剩下2件;原来高达20%的旷工率下降到3%;工作和生活问题尚未解决的职工人数由800多人减少到15人,生产效率提高了1倍。
日本丰田公司究竟施展了什么魔法?答案是更新了观念。过去,美国经理人员把工人看成是“愚笨的大猩猩”,从来不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而是靠发号施令以及实行严格的监督等方式来管理工人。工人们说:“我害怕来上班,因为他们总是那么粗声大气地怪叫。”日本的管理人员则不然,他们以一种与职工平等的姿态出现,鼓励工人参与管理。新联合公司的人事部门总经理威廉对比了美、日两国对于“人”的不同观念,他说:“日本人的观念是把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典型的美国观念则相反,他把工人仅仅看成是机械的延伸。”美国理念其实是把人看成不讲人情、只讲利益的人。
辽宁电厂一位厂长说得好:“企业好比一个圆,厂长是圆心,工人是圆周,我只是一个点,而不能成为圆。”一个管理者,既要使自己处于圆心的位置,又要与圆周和谐地合成圆,才能在企业天地里闪闪发光。
善意提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漏洞3:过分相信外来和尚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这经文不一定就是你的“庙”所需要的。即使是你的“庙”所需要的,也需要外来的和尚和内部的和尚共同来念,甚至完全要由内部的和尚来念才能发挥经文的作用。
请来外来和尚后,千万别冷落内部的和尚,更不能打击内部和尚的积极性。
这个社会上,有一帮人游动在企业之间,在社会上他们被称为咨询人员,老板尊称他们是管理专家,企业员工称他们是“外来的和尚”——不高兴时也私下里称他们为“江湖骗子”。
江湖骗子兜售的是狗皮膏药,他们总是声称这种膏药一贴就灵,而且包治百病。当然,包治百病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