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家怎么了
25493800000008

第8章 为什么孩子不会交朋友?

“孩子大了就不爱说话了,也很少和同学交朋友,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少父母感到奇怪。

还有父母想不通:“弦子在学校里是班干部、优秀生,却很少看见孩子和同学一起玩。问他有没有好朋友,回答是,班里同学傻乎乎的,谁愿和他们做朋友。”

父母在担忧的同时,是否想过,孩子为什么没有朋友?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帮助孩子?是不是大人无意间的举动妨碍了孩子和同伴的交往?

一、孩子强烈渴望交朋友

这里有两个故事,一个是:宁夏某名牌中学出了一个尖子学生,名字叫王希(化名)。王希高中三年均被评为三好学生。1993年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这一年还获得全国化学竞赛宁夏赛区理论和实验技能测试一等奖。1994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系。

可就是这样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却在1998年2月20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得知这个消息,王希的父母完全崩溃了。

王希究竟犯的什么罪?令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是,他是因故意杀人罪而被判刑,犯罪的原因竟然与交友有关。原来王希从小到大只关注学习成绩,很少注重交友。进入北大之后,王希深感孤独寂寞,发誓一定要交上朋友。他对同寝室的江林(化名)同学产生好感,主动和他交往,渐渐地两个人成了朋友。初尝友谊滋味的王希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情谊,又不知如何把握分寸,结果两人交往过密,引起同学议论。江林便开始疏远王希,王希想方设法修补关系也未如愿。王希最终气急败坏,决定报复江林。

怎么报复呢?王希是学化学的。他从图书馆查阅了有关金属铊的资料,得知铊毒能损伤人的中枢神经,还了解到1995年4月,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个女同学被人投放铊毒后全身瘫痪,视力微弱,说话含糊不清。于是王希决定要让江林尝尝铊毒的厉害。

1997年5月15日,王希在江林的牛奶杯中投放了铊毒,并眼睁睁地看着江林服下。药力很快发作,江林痛苦万分时,王希动了恻隐之心,叫出租车送他去医院抢救。在医生的追问下,王希被迫承认是自己投的毒。

虽然经抢救,江林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法院对这一案件的事实认定很清楚――王希犯的是故意杀人罪。

第二个故事:

北京几年前审判了一个年轻的贪污犯,此人二十几岁,贪污100多万。令人惊讶的是他贪污的钱既不用来买房买车,也没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全部用在了朋友身上。今天这个哥们儿说要买车,能不能帮忙?小伙子潇洒地一挥手,“没问题,借你10万!”那个哥们儿说我要买房,能不能帮忙?“没问题,给你10万!”100多万就这样送掉。审案过程中了解到,这个小伙子从小不善交往,很自卑。长大之后,觉得没有朋友根本无法在世上混,因此千方百计多交朋友,却因此走到邪路上,成了贪污犯,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孩子强烈渴望交朋友的心愿。

二、没有朋友比成绩不好更可怕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群体性。儿童是在群体交往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

第二个特点是实践性。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明白很多道理,而同伴交往是一种重要实践。我们可以回忆自己小的时候,有时和这个伙伴疏远了,和别的伙伴成了新朋友,好好闹闹,分分合合。正是这些体验使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乐趣,什么是孤独,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社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72%的城市中小学生独生子女的父母表示,希望孩子有好朋友。同时,75%的父母说,我对孩子交朋友有严格的要求;8l%的父母说,我希望孩子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

这些数据反映了父母对孩子交往的限制。对父母的做法,孩子们大多不能认同。他们认为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能够判断,分数不应该是交友的标准,因为有些学习好的人不够朋友,有的没有情趣,跟他们交往很没劲;而有些人虽然学习成绩不够好,但是热心肠,人爽快,和自己合得来,交朋友当然要交这样的朋友。

孩子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父母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在交朋友时,也未必以学习成绩或工作技艺为标准啊,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说,交朋友讲究投缘对脾气。交朋友是满足心理需求和人格完善的一种方法。有的人性格优柔寡断,可能希望和果断的人交朋友;有的人不善学习,可能希望让学习好的带动自己。情趣相投,性格互补是交友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功利为目的交往反而不会持久。

给父母支招:

1.孩子交友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引导孩子善于和不同的人相处。父母可以设想一下,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他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呢?毫无疑问,他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的来自工人家庭,有的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有的来自商人家庭,还有的可能是进城务工农民家庭。北京海淀区巨山小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几个省市自治区呢。显然,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学校自然就成了多元文化的组合。孩子身在其中,学会和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当他走向社会时就会比较适应。相反,如果孩子拒绝与不熟悉或不相同的人在一起,他就可能逐渐走向孤独封闭。不利于性格的养成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原则是引导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是与人友善相处的三个关键因素。独生子女在家里往往比较受宠,久而久之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是独生子女比较普遍的缺陷。让一群小学生说某个同学的优缺点,谈缺点的时候,这不好,那不好,大家的话都很多。转而谈优点时,大家一下就沉默了,什么也说不出来。其实,孩子的感觉很敏锐,这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但是需要父母、老师的及时引导,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才会有与人交往的动力,也才容易被人接纳。

我采访过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他说,儿童的学习是一种观察性学习,他们学道理通常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看别人挨打r,他就知道这么做是不行的。看别人烫伤了,就知道自己这么做也很危险,这就是观察学习。

笫三个原则是引导孩子善于独立思考。孩子通常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模仿,好处是学习,坏处是盲目。那么父母怎么做呢?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孩子明白,和大家友好相处、尊重别人、善解人意非常重要,但同时我就是我,不能人家说什么我也说什么,要用脑子思考问题。既要对别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2.鼓励孩子大胆交往我们的调查显示,有45.3%的父母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要求孩子减少和朋友的交往。父母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交往会使孩子兴奋得忘乎所以,有可能过多投入时间和精力,而把学习丢在脑后。因此,父母适度的提醒、节制是必要的。但是,必须看到朋友对孩子发展不可或缺,限制过多会得不偿失。应该鼓励孩子大胆交往,特别引导孩子为弥补个人缺陷而交往,这对孩子是一种挑战,会给孩子带来突破性和均衡性的发展。

3.允许孩子有异性朋友

许多家庭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父母一看到孩子接电话,看短信,就会问:“男的女的?”这反映了父母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交往多了会出问题。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交往的确需要关注与指导。但是孩子们是需要有和异性相处经验的,因为社会本身就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迟早要面对,况且孩子长大以后哪个不面对恋爱、婚姻等诸多问题,因此强制不如疏导,回避不如面对。

请父母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学会与异性相处的。是仅靠父母说教,还是自己去体验?恐怕绝大多数人是实践出真知。因此,当你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渠道,本质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感悟。

2006年爆出一个让人心酸的新闻,京沪等大城市很多大龄青年的父母们纷纷聚会,为孩子的婚事四处奔波。其实,孩子们自身条件都很好,却难以自己解决恋爱结婚问题。原因除了忙于工作和晚婚晚育的观念外,小时候被父母限制过严,影响了他们和异性正常交往能力的培养。于是在恋爱婚姻上就容易出问题。而青春期时就有着与异性交往经验的人,通常会表现得自信、大方,得体,这是很重要的人牛体验和阅历。因此,要做开明的父母,要让儿子有女朋友,让女儿有男朋友,当然这里的朋友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不是恋爱中的男女川友。这种友谊的交往有一个底线,那就足和异性交往不能经常是一对一的,而是群体交往。因为友谊和爱情的重要区别在于友谊是开方的,爱情是封闭的;友谊是不排他的,而爱情是排他的。

4.欢迎孩子带朋友回家

如果你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又扫得一尘不染,而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撞人你的家门,你会欢迎他们进来吗?你会诚心实意地招待他们吗?如果你这么做了,家虽然被搞乱了,却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如果你拒绝了孩子们,甚至哪怕稍有不悦,敏感的小精灵们都可能敬而远之,背后还可能会疏远你的孩子,“哎哟,你妈的那张脸呦,真凶啊!”你一定明白,两种态度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毫无疑问,让孩子拥有伙伴并快乐生活,比房间的整洁漂亮重要一万倍!

5。鼓励孩子出去玩

请父母朋友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吧,你一定会悟出一个生活经验,那就是大部分人是在户外活动中结识的,许多难忘的友谊也是在户外活动中产生的。可是今天,很多父母担心接触到细菌而生病,就尽量限制孩子户外运动。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正常的接触细菌环境能激活人体中的抵御疾病的抗体,而过分干净的环境反而使人抵抗能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

我们可以确信无疑地说,是否拥有朋友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关心孩子就一定要关心他们的交友,帮助孩子就一定要帮助孩子交友。一个好朋友的影响力等于或者超过一个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