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学
2548600000003

第3章 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1)

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前面我们讲的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1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育不仅仅只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它还能反作用于社会。这种对社会的反作用,源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概念

以往,人们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认识不足。最主要的偏差是把教育看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此,人们在定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时候,主要着重阐述教育相对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相对独立性;而在论述教育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时候,又在“社会意识形态”前面加上“其他”二字,以示教育自身的“社会意识形态”身份。把教育看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归之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真理标准讨论发起之后就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但这种新的认识并没有很快地在教材的这则超得太多,以致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如果这种超前是观念性的,并过于激进,还会造成社会政局动荡。不过,无论是教育落后,还是教育适度超前或过分超前,都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佐证。当然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由于社会本身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发展也会显得与社会某些方面的发展需求不一致。如个个国家的民用经济与军用经济的发展往往不,致。而教育可能只与民用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或者可能只与军用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取决于该社会是自由社会还是极权社会。

3.教育的精神独立性和行动自主权。

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谓教育的精神独立性,是指教育思想和观念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即使在对教育的意识形态控制十分猖獗的古代社会,教育界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对统治者也始终保持着二种批判的态度。所谓行动自主权,指教育机构或部门按照自己的意愿办教育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不断扩大的。原始形态的教育无所谓自主权不自主权,因为它被湮没在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古代教育从属于政治,曾经还出现过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局面。但统治者为了使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已经开始承认了“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的教师尊严。古代的私学,办学的自主权就更大一些了。近现代,在解除了政治对社会生活的控制之后,教育开始全面从社会上层建筑的控制中独立出来,其自主权利和自主能力又有了空前的增加。可以说,教育自主权的大小,是衡量教育相对独立程度的根本标志。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教育有着关键意义。实际上,前面我们就已经提到: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源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这可以从教育走向相对对立的历史过程中去理解。原始形态的教育无所谓相对独立性,因此,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无从谈起。这并不是说原始形态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而是说,这种贡献更应归之于社会本身,它是社会本身的一种自我发展的机能。古代的教育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有了独立的机构,尤其是有了一定的尊严。结果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十分突出的地位,是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近现代,随着教育摆脱政治与宗教的束缚,直接面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了高度分化的教育体系,教育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可见,教育每朝独立的方向前进一步,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就上一个台阶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这种独立始终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教育始终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和社会中个人发展的真实需要,教育独立只是为了更好地反映这种需要。一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变成了绝对独立性,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也就丧失了价值。

二、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不同的形态。当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时候,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当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过分落后或超前于社会的发展)的时候,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或延缓的作用;当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时候,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破坏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对社会诸要素的反作用,在性质上并不一定一致。因为社会诸要素本身之间常常也都充满了冲突和对抗。因此,即使教育对社会的一个要素有促进作用,对社会的另一个要素有阻碍作用,而对社会的第三个要素的某些部分有促进作用,某些部分有阻碍作用,也是正常的事情。这时,判断教育进步与否的根本依据,就是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尺度。

(一)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不具备一定生产经验、科学技术或管理技能的人,还只是可能的劳动力。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大大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在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发现(1924年),一年的学校教育,比起同样时间在工厂工作,平均能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约1.6倍。经济学家科马洛夫也指出(1980年),教育水平每提高1%,社会生产率就提高1.4%。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兹的“人力资本学说”认为,教育投资的收益,在劳动收入增长中的比重是70%,在国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是30%,因此,他把教育投资看作一种生产性的投资,一种能够取得最显著的生产效益的最合理的投资,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看作是发展经济的核心问题。可见,通过教育培养各级各类的劳动者,对于建立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主要经济指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育是科学技术扩大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在未为人们所掌握并用于生产之前,它还只是一种知识形态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生产工具、工艺,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必须依靠教育的作用。教育不仅可以使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技术为后一代所掌握,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先进经验得以普及,科学技术得到推广。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工艺和工具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也有发展科学、进行技术创新甚至物质生产的功能。教育、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正是近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色。现代高等学校人才集中,学科齐全,设备精良,已经成为科研与生产的重要基地。美国有60%以上的高级研究人员集中在大学。日本各大学的科研人员也占全国的40%以上。前苏联,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有一半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有80%在大学。当代许多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在高等学校的实验室里获得的。在注重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今天,充分发挥教育的这一功能更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教育不仅反作用于生产力,它对政治经济制度的稳定、发展乃至变革都有深远的影响。

1.通过培养人来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这是教育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条主要的途径。在这方面,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在古代社会中,这种人很难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因而主要是通过社会教化来培养的;在现代社会中,普通的社会成员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学校来进行的。在古代,这类人员的培养主要是对他们进行思想熏陶;近现代,则还强调给予他们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另一种则是社会的统治人才。学校自始至终在这类人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的学校实际上就是官吏的养成所;近现代的学校则一般同时担负着多种任务。当然也有一些专门培养官吏的成人学校。学校在培养这部分人才时,不仅要让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向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统治管理经验。近现代社会中,科学日渐社会化,社会日渐科学化,科学技术已在向包括领导和管理部门在内的社会各个细胞实行全面的渗透,出现了一种“专家政治”的新潮流。因此,学校在社会统治人才的培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了。

2.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