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学
2548600000027

第27章 教学过程(1)

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曲折过程,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被看做是教师单向的传授过程;在20世纪中叶以后的新教育中又被视为学生的学习过程。现在对教学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传授与学习的有机统一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与学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是,这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获得知识。只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从而才能有知识的获取和有效的吸收。

但是,学生的这种自我活动同时必须受教师教授活动的激励与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便不能有效地进行。所以,只有当教师激励、指导、组织学生自我活动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受教师的教授活动激励、指导、组织的学习相结合时,学生才能更有效率地掌握教学内容。总之,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而是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统一。但是二者的统一并不等于二者的简单相加,“教师的某一种活动,即所期待的学生的反应。学习不是教授的简单的反射”。一般地说,教应先于学,教授应激励和组织学习过程,但不得过分超脱学习状况,急于求成。不考虑学生方面的前提条件,一心只想着教,便会妨碍敦与学的统一,不能构成教学。反之,倘若学习领先于教授,即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低,也违反了教与学相统一的本质。

(二)教学与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学必须传授的各门学科内容——来自文化的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发展起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诸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技巧等。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过程。这二者的统一说明教学并不仅仅传授源于人类的知识、文化的诸领域的知识、技能、技巧等,它同时也传递立场、自然观、社会观以及人类生活的价值与目标,或者说世界观的、政治的、道德的基本态度。

这里包含了这么几层含义:一是教学中传授了各门学科知识,训练了技能就会使学生增长某种见识,对世界、社会人生产生一定的立场,对人生的真谛、人生的幸福形成某种观点,从这点说总是伴随着教育。二是教学中的教育也并不是这么单纯地从教授的内容中引申出来。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将会极大地左右他们的态度与性格。如果学得主动,则易养成学生独立自主、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等。必须强调的是教学中的教育并不是同教学对象与学习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东西,而应是发挥教学本身所拥有的教育的可能性,整个教育活动是有机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是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要把握二者的尺度必须既不能机械割裂,又不能认为二者天然同一,而是互相联系、互为基础、互相制约而又互相独立,是各有自己的逻辑法则的。

(三)特殊认识过程与掌握知识过程

所谓掌握知识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学生能够便捷地、准确地再现所学内容,或者同时产生出知识中所反映的现实的事物、过程及关系的表象。在解决理论与实践课题时,能够灵活地、巧妙地利用这些知识。学生将人类产生的一般认识过程,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活动再一次复现时,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也就是使学生用简捷的方式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力形成个性的过程,也是不同于一般认识发展过程的特殊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1)教学过程不同于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即“从直观到抽象,再到实践”的公式,它是在教师积极引导和激发下,不断创造性地推动学生学习过程、认识过程的原动力的因素,换言之,学生对知识的欲求、兴趣是教师努力的结果。(2)人类一般过程是针对尚未认识的东西或尚未发现的真理,所以多有曲折和反复,其过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而教学中的认识过程面对的是人类已获得的概括化了的一定知识,而且掌握这些现成的知识又是在教师指导之下,在较短的学习期间内获得的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人类的实践是认识的目标,而教学中的实践——作业、实验、劳动只不过是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3)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是以归纳逻辑为主来发展知汉的,而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往往可以或者必须从学生已经知道的一般认识出发去认识特殊事物,所以教学中是以演绎逻辑为主。(4)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是直接知识的发现,而教学过程的认识是掌握前人的直接知识即间接知识。学生直接经验的目的也在于获取间接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来探讨的,因为教学效果如何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上来考察。大致说来可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一)唤起学习兴趣阶段

唤起学习兴趣,诱发认知兴趣和智力积极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发展知识、技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抱有强烈的兴趣与动机,主动积极地思考与活动,是诱导儿童走向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只借助教师的讲述、指令,给学生灌输现成知识,使之记诵,仅仅从考试要求来说也是行之有效的甚至测验成绩还会好些,但从知识的保持程度与认知熟练程度特别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动力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来看,还得首先唤起学习兴趣才会有效。兴趣的唤起原理很复杂,概括说来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课题时尽量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如果要学的东西既与旧有的知识、技能、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活动方式有联系却又不是这些东西可以完全解决得了时,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教学过程不宜直接宣讲要学的新知识,而要由旧知识及经验导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教新知识之前尽可能使学生回忆并注意可能诱发解决一连串疑问的旧有经验,其次要预先赋予儿童一定的实际活动,创设一定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次可借助教师巧妙讲述或是视听教具之类,使儿童能产生某种疑问和有关课题的生动活泼情境和表象。此外,在旧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态度与兴趣也是可加以利用的有利因索。

(二)客体的认知与正确表象的形成阶段

科学知识不能靠灌输现成知识的方法,诸如死背定义、法则的方法去掌握,因为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一定理解其概念所蕴含的意义,不能理解现实的事物、过程、事实之间的关系,而只能获得脱离现实的、形式的知识,即单纯由语言来表达的知识。所以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与现象人手,以认知表象为基础,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活动,使他们自身发展起关于事物与现象的本质、事实之间的联系的知识就很有必要。这就是从已知人手,形成丰富的表象的阶段。感知就是将要学习的对象在同它具有共同点的其他对象的背景下浮现出来,并从总体上把握它。感知一般要经过的阶段:抽象出认识对象最明显的特征、特性、性质,然后加以逐步地认识,再综合这些要素,使感知由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人们并不是一一都要通过实物来感知,随管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借助教师的巧妙讲述来形成表象也是可能的,但最好能配以图表、图解、挂图、照片、幻灯片、电影、电脑多媒体等视听教具,形成生动活泼的表象。

(三)概念的形成与学生的抽象思维阶段

这一阶段也叫“理性认识”阶段。概念的形成是理性认识的第一步。概念是借助抽象的、概括化的、推论性的思维形成起来的,是对反映事物与现象的一般的本质特征的总结和界定。要使学生能动地获得概念,首先要使学生比较,分析诸多类似的事物或现象,系统地考察对象的种种特征、特性,确认他们的差异,然后在抽象出所有对象所共同的特征、特性的同时,认识所抽象出来的特征、特性并加以概括化。最后,组织、综合这些概括化了的共同特征、特性,并用语言加以表述来界定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提供实例,否则学生凭借自身的思考不能充分理解,不能形成清晰的概念,而且容易使学生形成仅仅从少数事例进行概括化推论的习惯。在形成和发展概念过程中应注意:(1)比较、分析所给出的事物与现象。(2)抽象、概括种种共性。(3)综合共同的一般性质,并用语言加以表述,作出概念界定。(4)将该概念的本质同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加以对比、区分。(5)在新情境中应用所掌握的慨念。(6)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要逐步深化、精确化。在概念形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让学生学会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方法。

(四)知识的巩固阶段

知识的巩固就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牢保持在记忆里。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复习,复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在低年级.巩固是借相当量的单纯的重复来进行的。随着年级的递升,单纯的重复逐渐减少,需完全再现所认知的知识、所学习的范围也就缩小。到了高年级巩固的知识主要是最本质的知识及主要的事实、概念、法则以及知识的结构,也就是从单纯重复转向综合性或慨括性的复习。在复习时力求将知识系统化。可将复习分布在讲述部分教材后的局部的小结、课业结束时的总复习、课业开始时的引导性复习以及教材的大单元结束,或是学期末、学年末所进行的概括性的复习几种形式里。要做到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首先,必须巩固所掌握的教材,否则学生只能记住错误的知识。其次,要使学生抱有扎实地记住所学知识的态度,即抱有长期记住的意图进行复习。再次,是借助积极的智力活动,有规律地进行复习,这时必须明确识记的目的性,使识记时具有高度的智力积极性,同时考虑将旧知识的复习同新问题的解决相结合。长期分散复习与短时集中复习相结合。最后,就是要将复习方式多样化,尽量将直观材料与抽象概念结合起米,以增强记忆的效果。

(五)运用知识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