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制的崩溃:辛亥革命百年史话
2546300000092

第92章 袁世凯欲将“大清帝国改称中华联邦共和国”

18日,唐绍仪一行抵沪与各省代表议和。

唐代表袁方正式与革命党方面的伍廷芳开始进行和平谈判。

地点设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

1911年11月19日,北京《经纬报》报道了唐绍仪代表袁世凯一份议和条件,这个条件中有三条值得注意:

大清帝国改称中华联邦共和国,大清皇帝改为中华联邦共和国国王,由各省公举议员设上下两院公举大统领以为行政机关。

大统领总理行政权,国王为宪法上特别阶级,不得干预政治,宣战、媾和、缔结国际条约及公布法律之事为大统领权。

国王及大统领待遇相同,国王与大统领之敬称相同,除大统领外,无论何人均属臣民。

伍廷芳对这个“条件”表示满意。他在两个月前,接受《中西日报》记者问时曾坦言道:“君主立宪,设责任内阁,事权操之汉人,以木偶之皇位安顿满人,此吾之初愿也。”

显然,这条件“对于汉族封建势力来说,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大多数代表也认为,完全废弃皇帝,对于封建秩序的冲击确实太大,不利于维持目前局势。

这种心态,袁世凯早在他接受英人莫礼逊的访问时,就曾向他表示:

“深惧民主国之不能稳固及溃裂瓜分之祸,欲保存清室,剥夺其实权,使仅存虚名,则国家之安全,方能确保。”

实际上,袁世凯自清朝危难之时,受命出任内阁总理以来,就具有这种议和的初衷及其底线:一方面是,保存清帝虚名而要求清政府把全部国家权力交给他;另一方面是,宽容革命起义者、开放党禁等,以博致革命党方面向他妥协。

现在,他一步步地达到了在议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袁世凯在革命党人中的印象并不怎么样,而革命党人不是北洋军人,他不可能在上海一言九鼎。尽管他没出面,但唐绍仪却是如其影随其形般的替身。

由于拥黄兴派的革命党持反对意见,双方僵持不决。

就是立宪派也有疑虑,伍廷芳问:“那么召开南北议和的国会何时召开?在哪里召开?希望朝廷有个明确的答复;另则,要有愿意改变政体的谕旨颁发我们,否则,我们也不好贸然议决。”

唐绍仪即将这个要求电告袁世凯请示。

袁世凯接电后,私下先说动奕勖等人,在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主持的御前会议上,终于争得了同意召开国会讨论变更政体的谕旨。袁又再复电说不日将下谕旨。

但停战协议又到期了。

可是,关于“大清帝国改称中华联邦共和国”的决议还悬而未决。袁世凯也还有极大的忍耐性。如停战原本三天,但由于议和双方折折腾腾,挪来挪去,便后延三日,六天过去了,仍不见效,又续议停战十五日,现在鉴于革命党方面通不过这个议和“条件”,他又传令再“展延七日”。

殊不料,在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