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那些人
2540900000062

第62章 周代篇(52)

国际仲裁—魏惠王(3)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惠王命令庞涓伐韩。韩国五战五败,求齐国从东部牵制魏国。齐威王命田忌向太子申发起攻击,魏军与齐军在魏国境内发生大战。赵肃侯重整赵军准备助战。魏惠王命令庞涓尽快结束对韩战争,助太子申与齐军作战。秦孝公由于有了上一次的惨痛教训,听从商鞅的建议,决定先坐山观虎斗。楚宣王出于与秦孝公一样的考虑,也坐观事态发展。

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庞涓制服韩国,迫使韩昭侯同意魏国的换地要求,进军东部战场,与太子申合战田忌。庞涓到达东部战场后,魏惠王指定太子申为上将军,统一指挥两军。庞涓自为将以来,就一直归魏惠王直接指挥,虽然也有过与太子申联合作战的时候,但却是各自军中的主将,彼此从来没有出现过隶属关系。庞涓出身平民,由于战功卓著、为人忠厚而被魏国的平民大臣寨为领袖,庞涓也多能为平民大臣出头争利。而太子申自幼生活在贵族群体中,与平民大臣的来往不多,为太子后,在贵族的簇拥下成为贵族大臣的首领,自觉不自觉地与平民大臣有了隔阂。太子申与庞涓本来没有恩怨,但由于各自所处的位盈而很少来往。太子申与庞涓本都是宽厚之人,但由于政治立场不同,而且在军事上互不服气,彼此间有抵触情绪。庞涓此时已是各国公认的第一战将,从来都是以主将的身份指挥作战。此次魏惠王不仅没有让庞涓为主将,而且还是归与庞涓有敌对情绪的太子申领导,使庞涓对魏惠王的这种安排很有意见。

庞涓的不满完全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太子申经常带兵打仗,在庞涓眼里,太子申主要是一个军事将领。而在军事上,庞涓是无比自信的,他认为从军事才能和战绩来说,太子申没有资格指挥自己。而从太子申的太子身份来说,庞涓认为打仗不是面子工程,不是为了好看.凭贵使能的做法是很危险的。而且,即便是魏感王指挥庞涓也不过是宏观调度,对于太子申凭借太子身份对自己耳提面命,庞涓是很有些不服的,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耻辱。而贵族大臣们为他们的领袖太子申出任平民大臣领袖庞涓的主将而感到高兴,认为这是魏惠王支持贵族大臣压倒平民大臣的一次重大政治胜利。贵族大臣为太子申打气.平民大臣则为庞涓鸣不平,派系斗争的刺激使庞涓与太子申的敌对情绪更严互了。

魏惠王对庞涓与太子申的这种安排,有他的一番道理。此时的魏惠王已经是一位80岁的老人了,虽然他的身体很健康.但对于自己的身后之事也是越来越关心了。魏惠王本人就经历过与公仲缓争立而造成的严重内乱。如果不是赵国与韩国对魏政策的愈见不一,魏国恐怕就此灭国了。这个经历让魏惠王异常重视接班人的问题,决心为了继任者能够稳定顺利地完成权力交接而在生前就帮助太子申建立巩固的政治优势。而这需要削弱另一方的力最,加强太子申的寒力.太子申的支持者是贵族集团,为此,魏感王决定抑制平民大臣帮助太子申树立威信。当初魏文侯让魏武侯位居吴起之下,使魏武侯的威信受到影响,直到即位初期还不能建立权威,平民大臣一度出现失控的局面。这件事给魏惠王的印象太深了。因此,魏惠王为了帮助太子申树立权威,而让庞们位居太子申之下,归太子申领导。魏惠王的这个决定的政治意图超出了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

魏惠王为太子申建立权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魏惠王52岁才登上君位,此时已80岁,太子申也已接近花甲之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太子。而且魏惠王的身体很健康,太子申离即位之日尚远。倒是太子申染有多种病症,让人担心。太子申能力出众,宽厚仁孝,是魏惠王最欣赏的一个儿子。魏惠王担心太子申会先于自己死去,而等不到即位那一天。从道义上来讲,魏惠王为自己的长寿使太子申迟迟不能接班而对太子申感到愧疚。魏惠王称王以后,为了弥补这种愧疚,让太子申享有与自己一样的王的礼仪,以慰籍太子申迟迟不能即位的遗憾。而太子申坚持不用王的礼仪,却经常以一位军事将领的形象出现,让魏惠王更加觉得愧对太子申。太子申十分喜欢指挥作战,而且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为此,魏惠王有从军事上为太子申争取荣誉的打算。庞涓是当时华夏第一名将,此前一直为魏惠王直接指挥,此时魏军在军事上占有上风,魏惠王觉得让太子申指挥庞涓也无妨,更重要的是,作为军人太子申来说,能够亲自指挥庞涓作战是一件无比荣耀的幸事。

由于庞涓的巨大声名,太子申没有把两军合一,而是让庞涓仍然率领所部人马,只是要听从太子申的统一指挥。太子申和庞涓很快就在卫都淮阳附近击败了田忌率领的齐军,齐军向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败退。马陵在地理上是个分界线。马陵以西的淮阳地区是平原地带,自马陵向东就进人到了马陵断裂带,为山岭地形。由于是夜晚追击,庞涓建议太子申停止追击,以免中了齐军的埋伏,等天亮再说。太子申对马陵一带的地形比较熟悉,认为马陵虽然为山岭地区,但并不陡峭险隘,齐军大规模设伏的难度很大。而且魏军对齐军贴身追击,不给齐军摆脱魏军的机会,齐军就很难收缩包围圈,围击魏军。太子申觉得田忌的战败不象诈败诱敌,此时正是一举歼灭齐军主力的大好时机。庞涓再劝太子申,太子申便有些发怒.以为庞涓是有意阻止自己立功。太子申拿出主将的态度,训斥庞涓,命令庞涓追击齐军。说罢,便率领本部兵马紧追齐军进人马陵道。

如果是庞涓为主将,是绝对不会追击齐军的。从浪阳进人马陵道,地形就开始复杂,而且是夜晚追击,没有对前方探路,是比较冒险的。太子申的话虽然也有道理,但庞涓总感觉有些不妥。庞涓虽然与太子申的意见不一致,但对于太子申的命令,却不得不遵守。首先,太子申是主将,如果马陵无齐军的埋伏,庞涓的不追击齐军就是严重的违抗军令,贻误战机,罪当处死。其次,太子申贵为太子,深受魏惠王的重视,如果发生意外,作为太子申助手的庞涓由于违命而未能跟随太子左右也是罪责难逃的。庞涓无奈,跟随太子申军进人马陵道。

魏军进人马陵道后,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马陵地区的地形经齐军的人为改造而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太子申当初对马陵地区的印象大不相同,人为障碍物和被改造过的地形十分利于大规模设伏。由于是夜晚追击,等到太子申意识到中计的时候已经晚了,魏军已经全部进人到马陵道。事先埋伏在马陵地区的齐军见魏军进人到了包围圈,迅速收网,把魏军和一部分没有来得及摆脱魏军的齐军一起收在包围圈里。随后,齐军凭借地形的优势,采用各种杀伤手段对魏军展开了大屠杀。这场屠杀持续了很长时间,魏军多次的敢死冲锋都没有冲破齐军的包围圈。魏军在被消灭殆尽之后,田忌命人进人战场抓捕还在顽强抵抗的庞涓和太子申。庞涓见大势已去,绝无冲出包围的希望,便拔剑自杀了。一代名将为免遭战败被俘之辱,玉碎在了马陵。太子申自杀未遂,被齐军俘虏。

马陵之战,魏军两支最精锐的部队被齐军全歼。对魏国来说,更沉重的打击是被誉为魏军战神的庞涓在这场不该发生的战斗中死去了。太子申被齐军俘虏到齐国不久,就自尽了。太子申的被虏,是魏国的另一个巨大损失。魏惠王为自己的错误决定懊恼不已,他知道失去太子申和庞涓对他自己,对魏国意味着什么。魏惠王强忍心中无比的悲痛和悔恨,振作精神做好马陵之战的善后工作。

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齐、秦、赵在魏国马陵大败后联合攻魏。韩国此前由于被庞涓打得失去了大战能力,只能自保,未能出兵攻魏,但却撕毁了与魏国达成的换地协议。魏军在公子昂和龙贾等一批将军的率领下,勉强维持住了马陵大败后的紧张局面,击退了三国的进攻。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受到秦国的猛烈进攻,位于河东的旧都安邑也受到严重的威胁,魏惠王命令公子昂出兵攻秦。

公子昂是魏军名将,到达河西后,河西、河东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了。由于公子昂兵锋甚盛,秦孝公命令商鞅亲自率军迎战公子昂。商鞅在魏时,与公子昂是好朋友,对公子昂出色的指挥才能十分佩服,知道秦军硬打是打不过公子昂的。商鞅使诈,假意与公子昂叙旧会盟,设法活捉了公子昂,率秦军袭破魏军,魏军再次遒到惨败。至此,魏国的霸业开始衰落。

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和魏惠王三代百年栽业,形成了独霸中原的局面。这种局面需要强大的武力才能维持。魏国在失去庞涓、太子申、公子昂三位优秀将领和三支最精锐的武卒后,军事实力受到严重削弱,霸业一服不振。军事上受到沉重打击后,占有中原最富庶地区的魏国就成了周边秦、赵、齐、楚、韩等强国竞相攻击的目标。由于军事上不再占有绝对优势,此前一向靠拳头说话的魏国转向对外交手腕的迫求。魏国称霸中原百年的一元政治变成了多元政治。魏惠王晚年,中原各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纵横大戏,演绝了外交艺术,而魏惠王一直是其中的主角。

魏惠王改元十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又在齐、楚、燕、赵、韩五国支持下,逐张仪,用倡导合纵的公孙衍为相。魏惠王对外忽纵忽横,军事上树敌过多,此后国势日弱。就在这一年,82岁的魏惠王去世.太子嗣即位,为魏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