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那些人
2540900000132

第132章 秦代篇(17)

易水击筑——高渐离

高渐离,生卒年不详,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荆轲人秦之时,他和荆坷斗酒,在易水之宾为他击筑送行。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死了之后,他隐姓埋名,藏在宋子县一个富人的家里当帮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此时距荆轲刺秦王失败已经六年。六年来,秦始皇始终难以忘怀这件事,于是开始大规模地搜捕燕太子丹的门客和荆轲的朋友。这些人纷纷逃亡。

荆轲的朋友高渐离为躲避秦王的追杀,改换姓名,受雇于人做杂役。主人家堂上常常有客人击筑,高渐离仿徨不能离去,每每指说哪儿好哪儿不好。主人听说后,召高渐离上堂击筑,满座称善。高渐离想,久隐贫贱之日没有尽头,于是退下,拿出匣中的筑,穿上见客的好衣服,更换容貌上堂。举座皆惊,纷纷用平等的礼节迎接他,奉为上客。高渐离击筑而歌,满座宾客无不流泪而去。此后,高渐离恢复了以往的名声,成为上流社会争相宴请的上客。名声传到了秦始皇耳朵里,秦始皇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明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是一个漏网的危险分子,还是把他召到了身边。

为了随时能听到高渐离的筑声,秦始皇弄瞎了高渐离的眼睛,让他随侍身边。稍稍离秦始皇近一点,高渐离筑中置铅,再近一点的时候,高渐离举起灌满铅的沉重的筑扑向了秦始皇。像荆轲一样,盲眼的高渐离并没有能扑杀秦始皇。

荆轲出发前往秦国行刺秦始皇,燕太子丹及其宾客在易水之畔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就是著名的易水送别。像燕市之上一样,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变徽之声撼动了每个送行者的身世之感。

荆轲的行刺,在六名刺客之中,规模最大,成本最高,准备最周密,牵涉的人数最多,然而最终没有成功。在秦朝的森严大殿之上,荆轲被秦始皇击伤之后,笑骂着为行动的失败自辩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句临死之前最后的自辩,证明荆坷像以往所有的刺客一样,仍然是为了“报”,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只不过和以往的刺客相比,荆轲的心机更深:活捉秦始皇,劫为人质之后,逼迫秦始皇和燕国订立互不侵犯的契约。从本质上来说,荆轲并没有超越以往刺客的水平。

只有到了高渐离替荆轲复仇的时刻,刺客,才展现了它最深沉的内涵。高渐离只是燕国的一个狗屠,从头至尾也没有参与到燕太子丹和荆轲的事情中来,他和整个刺秦事件的关系,只是在易水送别的时候,用筑给荆轲伴奏而已。燕太子丹于他无恩,秦始皇于他无仇,他只是一名旁观者。然而,这名旁观者,却是荆轲的音乐“知己”。与其说荆轲和高渐离燕市之上旁若无人的相泣是因为因不合潮流而苦恼,是怀才不遇的发泄,毋宁说是出于人性的自然表露,对人生无常的悲婉和慨叹。

高渐离的一击不中之后,被始皇遂诛,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