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那些人
2540900000118

第118章 秦代篇(3)

一统六国——秦始皇(2)

秦朝统一以后,匈奴人仍然南下侵扰。为了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镇守北疆。经过几次英勇战斗,蒙恬终于攻取了河南地(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区)、高阂(今内蒙古狼山中部到兰山口)、阳山(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内蒙古马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等地,还在这里设置了34个县,分别筑有县城。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从中原地区迁徙3万多户人家到这里落户。接着,秦始皇便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再修筑了一部分,修筑后的长城西起陇西临挑(今甘肃峨县)、东至鸭绿江,长达I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建成,对于北防甸奴,保卫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

秦朝初年,浙江、福建、江西、劫南南部及两广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一越族。当时,他们还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大小不一,居住分散,时人称为百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击甸奴的同时,又派大将屠雄率50万部队对百越地区采取了重大的军事行动。秦很快征服了闽越,但在进攻甫越和西越时,秦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加之岭南地区交通不便,军需供应困难,战争相持不下。为了支援战争,秦始皇一面在中原征发兵马,一面命令监御史禄率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挖灵梁,把湘江和桂江支流—一漓江之间的交通贯通起来,灵渠建成后大大方便了军菩供应和兵员运抢。经过八年征战,终于平定了百越,统一了岭南地区,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先后有分万中原人,“戍五岭,与越杂处”,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客观上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从此,越族人民就永远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百越地区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国统一之后,领土骤然扩大,在当时交通设施蔺葱的借况下,一旦有战事发生,局面很难迅速得到控制。为了调发士卒和转运粮草方便,秦始皇在统一全国药第二年,开始在国内修筑驰道。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到鑫、齐.直至吴、楚,北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西到甘肃东部,南北东西,四面贯通,全长达致千公里.驰道宽达达50步,路面用锤夯打,平坦坚实,道路两旁每隔3丈植树1棵。此外,在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偏僻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又修筑“五尺道”,以适应这些地区战争的需要。驰道的修筑,对于秦王朝有效地控制全国,镇守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驰道战时便于调兵、运粮、驿传。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的11年中,曾5次到全国各地巡视民情,察看防务,平均每两年1次。所到之处,都要刻立石碑、申张秦法,歌颂统一,宣扬皇帝的威德,以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的每次巡游,基本上都是沿驰道进行的。

秦始皇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峨扫六国,一场天下。六国虽然被消灭了,但还有大量六国的旧贵族、官吏、士人,隐姓埋名潜藏在各地;饱们甚至还掌握着大量的兵器,另外秦国在与六国的交战过程中有许多兵器散落民间。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因为这些兵器很可能会被六国的旧贵族们利用起来.进行反秦的军事活动,构成对秦政权的严重威胁。于是,秦始皇下令,全国各遥。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藏兵器,违者严惩。各郡、县官吏必须采取强制手段,收缴流散于民间贵族手中的兵器.最后,这些收缴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加以销毁,改铸成12个大铜人,各重24万斤。秦始皇这种兵器不藏于民间的做法,为以后历代封建帝王所效仿。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原有六国的军事设施如城郭、险塞等,被各国贵族用来作为反秦的据点或屏障,秦始皇命令各地,“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消除各种军事上的隐患,同时也方便了交通和水利的建设。

为了控制全国的典论与宜传,秦始皇实行了文化专制,以稳定政权。他采取了李斯的建议,实施“枫树坑儒”政策来巩固皇权。

公元前221年,六国的遗老遗少和贵族大肆引经据典谈论朝廷政事,虽然朝廷法令严酷,但时间一长,他们也就胆大妄为了.特翻是那些儒生们,他们借用兴办私学名义,借古讽今,惑乱百姓,给朝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大量的舆论宣传直指新政权,秦始皇深感问题的严重性,他要寻找解决这种局面的有力措施。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召集群臣举行宴会庆贺自己北筑长城、南伐百越的功绩。博士仆射周青臣首颂秦始皇“神灵圣明”。他说:“陛下统一海内,灭亡诸侯,改设郡县,无战争之患,百姓人人感到幸福快乐,这是前所未有的盛事。这样的帝王之业,可以传至万世。”然而旧势力的代表人物淳于越却提出:“商、周的王位能够传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制的实施。现在陛下设郡县、去分封,假如有的人突然起来篡权,没有辅佐怎能相救呢?”并借机攻击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群臣一片哗然。秦始皇也让众臣放开思想,各抒己见。但是,垂相李斯却力排众议,对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反对派论调进行了严厉驳斥。他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治国方法各异。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百姓积极而努力生产,儒生们本应学习法令,为国效力,相反,以淳于越为代表的“愚儒”们却“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这些人“人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又提出,这些以淳于越为代表的“愚儒”们是秦朝政权和国家顺利发展的绊脚石,应当及早除掉。之后,他又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史书除《秦记》之外一律烧掉;《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的藏书都限期集中到郡,由郡守、郡尉监督烧掉;医药、卜盆、种树等书不在禁列;有敢相互谈论《诗》、《书》的,判处“弃市”的死刑;“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胶为城旦”。

秦始皇听后觉得李斯的话很有道理,立即采纳了这项建议。于是,全国各地青烟滚滚,大批古代文献、典籍毁于大火之中。

在焚书之后的第二年,又实施了坑儒。由于大量焚书,引起不少儒生和方士的不满,他们继续大造舆论,谩骂、攻击秦始皇,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秦始皇对这些敢于反抗、继续散布“妖言”、“以乱黔首”的儒生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手段,先后逮捕了1160多个儒生和方士,把他们全部活埋于咸阳。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初定,远方百姓还未安定,诸位先生都诵法孔子,陛下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望陛下三思。”秦始皇非但不采纳,还把他赶出咸阳,让他到北边的上郡去执行监军任务。

不仅士人,百姓也极端痛恨秦始皇。楚地流行着“楚虽兰户,亡秦必楚”的歌谣,诅咒秦王朝灭亡。公元前211年,东郡落下一块陨石,有人在石上刻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知道后,派遣御史追查刻字人,由于无人承认,便把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死,然后销毁陨石。如此,百姓的怨恨更深了。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时,每灭一国,就命人把该国宫殿绘制图样,在咸阳仿造。他到处建造离宫别院,仅首都咸阳四周200公里内就有宫殿270座,关中有行宫300座,关外有400多座。在秦始皇修建的众多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当数阿房宫。“法天则地”是秦人进行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阿房宫也同样是这一原则下的大手笔。

封建帝王生前都要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归宿做规划,秦始皇也不例外。秦始皇在”岁刚即位时,就开始在骊山为自己修造坟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营建工程大规模进行,前后经营犯年之久,直到秦始皇死时,工程尚未完全竣工。秦始皇的骊山陵墓依骊山而建,高50米,周长2公里,像座山陵一样,故称骊山陵墓。

最近探测资料表明,秦始皇在骊山陵修建的地宫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6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比现在封土面积大得多。地宫由厚约4米的宫墙围护,宫墙由细绳纹青砖砌成。陵墓的东、西、北三面都有通向地宫的通道,用黑炉土、棕色土、黄土等混合成的五色土回填夯实。

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宏大工程,用去了精壮劳力140余万人,加上北筑长城、南戍五岭、修驰道、造离宫,以及其他兵役杂役,常年动用民力多达300余万,丁男全被发征服役,部分丁女也裹人服役队伍。沉重的兵役、摇役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同时,人民还要将收获物的2/3缴作反税。秦王朝的横征暴敛使得海内虚耗,民穷财尽。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不仅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而且他还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他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至东海中求神仙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秦始皇还好大喜功,先后5次大规模巡游,沿途刻石颂德,以昭示自己的不朽之功。但秦始皇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出巡回来的路上。皇帝驾崩后,为了防止皇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丞相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真相,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