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司马懿吃三国·珍藏版大全集(共5册)
25408000000263

第263章 诸葛亮挥师进犯(2)

她们哪里知道,曹叡虽然是掌握着天下臣民生杀大权的皇帝,但他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绕不过去的烦恼与痛苦。曹叡的亲生母亲甄太后,在他十七岁时因为失宠于先帝而被赐死。而他自甄太后死去之后,也一直不被先帝所喜爱,常常是留下他孤独地待在东宫靠着埋头读书练字来打发时光,整整四年未被正式册立为太子。终于,熬到了先帝逝世之前的那一天,他才突然被告知已立为嗣,继承了大统。这期间的悲苦辛酸、曲折坎坷,既磨炼出了曹叡坚忍深沉、严谨周密的个性,也使得曹叡沉默阴郁、多思少言,以致言谈之际都似乎有些口吃。

而曹叡此刻所眺望的这座永安宫里,就居住着一手造成他和生母甄太后这场悲剧的那个人——他的后母郭太后。曹叡曾听到那些熟知魏宫往事的老宫人们隐约谈起,正是由于当年的郭贵嫔——也就是现在的郭太后进谗诬陷,才使甄太后被先帝一怒之下赐鸩酒自尽。虽然此事隐情颇多,曹叡一时也查不出其中的虚实,但他的心底深处就此结下了一个“疙瘩”。所以,自去年夏天以来,他便开始以政务繁忙为理由不再每天到永安宫向郭太后问安,用实际行动向郭太后表示自己无声的反感与厌恶。

他远远望着永安宫,笼在袖中的双掌慢慢捏紧了拳头,双眼射出受了伤的狼一般狞厉的目光,让人不敢对视。众宫娥一见,齐齐跪倒在地,大气也不敢多出。许久许久,才听得他吁出了一口长气,缓缓吩咐道:“你们平身吧!去把孙资、刘放召到御书房,朕有要事相商!”一名宫娥应声起身而去。曹叡静立有顷,这才转过身来,将永安宫抛在自己身后的背影里,慢慢向花园外走去。

中书令孙资、中书监刘放就在皇宫的偏殿内处理政事,一听到曹叡召见自己的口谕,便迅速起身赶往了御书房。他二人身为内廷枢要中书省掾吏之职,自曹叡龙潜东宫之际就暗暗给他传送过不少保嗣固位的奇谋妙计。再加之他俩自太祖魏武帝时起就参与了赤壁之战、合肥之战、汉中之役、以魏代汉、文帝南征等一系列军国大事的谋划与建议,其审时度势,知人料事的功夫已然炉火纯青。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与大多数谋士不同,还敢于面对君主不计得失、犯颜直谏,自然便成了历事三朝而功勋卓著的心腹重臣。曹叡五年前即位之初,甚得孙、刘二人暗助之力,方才稳住了朝局,树立了权威,因此对他俩也是宠信有加,视为智囊谋主。通常曹叡每逢军国大事,都是先行遍访群臣,然后将文武百官的有关建议与意见带回宫中,交由孙、刘二人细心整合、精心剖析,最后形成“上策、中策、下策”三个层面的应对方案付予曹叡来拍板决定。这一套做法自魏武帝时起便已沿袭了多年,曹叡运用起来也是相当满意。而他可以自傲的是,自他登基以来这五年期间,在他手头尚无一起重大决策失误事件发生,这对树立他在群臣心目中的至高权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见到孙资、刘放二人进来,曹叡一言不发,只是将各位大臣关于关中战区主帅人选的一大摞推荐书放在了面前的青玉案几上,心底的冥思苦想全都写在了脸上。孙资、刘放二人看着他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的样子,知道这位青年天子正在为这件事焦虑,便在一旁肃然静立,等待着曹叡发话。

过了片刻,曹叡仰起脸来,目光灼灼地正视着他俩,慢慢地开口了:“两位爱卿,你们认为目前究竟应该选派何人出任关中主帅?”

孙资、刘放听罢,却沉默不语,不敢造次。虽说他二人是曹叡身边的亲近之臣,进言建策都比别人便利许多,但也正因他俩是天子近臣,才不得不更加谨言慎行,对朝中外臣们的是非曲直极少插嘴,以免招来曹叡的敏感和猜忌。所以,当曹叡问及关中主帅人选一事,他俩自是不敢马虎应对,一边保持着沉默,一边却在头脑中字斟句酌地打着“腹稿”。曹叡也不催他俩,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俩的脸。

终于,孙、刘二人仿佛互有感应一般同时侧脸对视了一眼。然后,孙资轻咳一声,脸色一正,肃然说道:“此事并不难断。既然张郃将军与司马大人都是大将之材可堪重任,那么就请陛下乾纲独断,从中选择自己和朝中群臣都最为信任的人出任就行了。这样做,既可使陛下放心,又可让群臣满意;既能使这位关中主帅将陛下的对蜀方略施行到位,又可让他免去朝中群臣的掣肘之忧。”

此语一出,曹叡便恍然大悟了。谁最值得自己和朝臣信任?当然是司马懿了,他既是忠正闻名、深得众望的三朝元老,又是先帝遗诏钦定的顾命托孤大臣。如果连他都不值得信任,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人值得信任了!曹叡一边静静地沉思着,一边缓缓地点了点头。他慢慢靠坐在身后的椅背上,目光忽又闪了一闪,投射在孙资脸上,说道:“陈司空那里的意见是司马大将军从来都是驻守荆州,一向未曾与蜀军对战,缺乏必要的对蜀作战经验,恐怕将他即刻投入关中似有不妥。”

他口中所说的陈司空,正是先帝顾命辅政三大臣之一的陈群。陈群近来一直主张由张郃主持关中战事,其态度之鲜明,是举朝皆知的。孙资听罢,沉吟片刻,道:“陈司空所言不可不虑。依微臣之见,陛下可暂时先派司马大将军主掌关中战事,以张郃将军为辅。若时势有变,司马大将军确实对蜀作战不利,可于中途将他二人临阵调换其职。”

“中途临阵换将,岂非兵家之大忌?”曹叡忧道。

“非也!当年秦国伐赵,见赵国以纸上谈兵之赵括为帅,便临阵换上百战百胜之白起统领秦军,于是取得长平大捷,俘敌四十万。所以,行军用兵,唯有随机应变、顺时而动才是至高准则,千万不可胶柱鼓瑟。”孙资缓缓说道,“司马大将军不过是只身前往关中,在关中大军素无根基,形不成强力派系,与张郃将军临阵调换应当不会引发军中大的动荡而于事有碍。”

“可。”曹叡思忖许久,方才点了点头。他转头看了一眼一直未曾发言的刘放,用询问的目光投在他脸上。刘放正了正脸色,肃然答道:“孙大人所言极是,微臣赞同。”

于是,关中主帅人选确立之事,就于这三言两句之间在魏宫密室内尘埃落定。

曹叡拂了拂袖,示意让孙、刘二人退下。却不料二人竟立在房内,仿佛无视他的示意,期期艾艾,欲言又止。曹叡“嗯”了一声,目光顿时如剑锋般冰冷,向他二人逼视过来:“卿等还有何事要奏?”

“扑通扑通”两声,孙资、刘放二人跪倒在地,齐声奏道:“此事关系重大,臣等不敢滞压——今日上午廷尉高柔高大人递来弹劾表,状告黄门侍郎郭进郭大人仗势强抢数十名民女、卖官收贿十余万两黄金,证据确凿,还望陛下圣裁。”

郭进正是郭太后的幼弟,一向骄奢淫逸、臭名远播。曹叡虽素有耳闻,却不曾料到他竟敢做出这等污秽猖狂之举来!他伸手猛地一拍御案,脸色顿时便如铁板一般沉了下来。

怀疑与信任

蜀寇来犯,大敌当前,当务之急是亟待解决这场军事危机。所以,曹叡只得以“快刀斩乱麻”之势从单纯的军事战争需要的角度出发,选定司马懿为关中主帅,接任大司马曹真空出来的职位。

然而,很多人在此之前就已清楚,曹真的猝然病逝,对魏国而言,却不仅仅是损失一名大将这么简单。曹真的死去,必然将会在魏国内部引发一场大的政治洗牌。

当年先帝曹丕逝世时,以亲笔遗诏指定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兼御史中丞司马懿与镇军大将军兼司空陈群共为曹叡的顾命大臣,从而在朝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权力格局。曹真在世之时,三位顾命辅政大臣各司其职,倒也合作得十分默契:曹真以中军大将军之尊,坐镇雍凉二州,统领关中战区十余万雄师,专门对付蜀寇;司马懿以抚军大将军之位,坐镇荆豫扬徐四州,统领水陆大军对吴作战;陈群却虚领了一个镇军大将军封号,手下并无一兵一卒,留在洛阳以司空录尚书事之职总领朝政。“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各居其位,各尽所能,拱卫天子,一切都运转得十分有效。而今曹真的死去,自然会使这样一个“铁三角”的政治权力格局出现倾斜与失衡,从而触发这一场难以避免的政治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