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此以往,形成浮躁风气,鼓舞创业者频繁更换行业,反而耽误企业发展,败北连连。
相比之下,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得益于健全的资本市场、长期的商业熏陶和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创业出发点多为兴趣而非财富,成功后往往能抵抗金钱层面的诱惑,一如既往,所以在短短数十年中涌现出苹果、google、facebook、napster等一连串优秀的高科技公司。
且看这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1984年荣智健在加州圣荷西创立加州自动设计公司,不久即与硬件制造商美国加菲克斯公司合兵一处,做大规模,上市成功后套现出局,摇身一变成为千万富翁,转身到香港楼市厮杀,将家族的实业传统抛诸脑后;反观google、facebook等纯种的美国公司,不仅在引资方面具有天然的警惕性,甚至多次拒绝极具诱惑力的收购。
联想到商业环境的差异,你很难简单地用诸如年龄、行业、前景等量化标准区分衡量,但高下自有公论。尤其需要指出,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同样属创业狂人,但与国内诸多大佬显然不是一种类型。也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磨洗,国人的心性、气质、眼界、胸襟,比诸民国的前辈们反而不及。
财富暴涨的时代,数字崇拜变得有恃无恐。动辄上市融资、风险投资、天使基金,萦绕在创业者心头的不再是实业的沉静光辉,而是一组组膨胀的数字,梦想尽早套现出局,变身为投资人。投资机构涌现,这本是创业者的“福音”,但奇怪的是,无数新生企业寻找资金之际,投资机构癫狂而舞,制造出梦幻般的概念。于是,成就辽阔的商业丛林中的无数短命公司,而独少常青企业。
那么,合理的秩序又应该是怎样?
投资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陋茧成蝶;创业者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其破茧而出;潜心经营,扎实积累;不排斥资本但警惕资本,必要时制造声势并利用之,但不困于大而无当的营销……这些都是,但非全部。看来,创业狂应该成为一条聪明的蚯蚓:明白哪些是枯枝烂叶,哪些是真材实料,有智慧区分、甄别它们,并有本领抵制表面诱惑。
聪明地汲取经验
1492年,哥伦布将大航海时代推向□□,蚯蚓被远航者带至美洲大陆,新的生态循环开始了。地表落叶被蚯蚓消化吸收,以排泄物的方式深藏地下,浅层根系植物消亡了,树木杂草开始疯长。
全球化缩短了时空,多元化碰撞加剧,商业交流日渐频繁,创业者有了更多的参照系。
对于商业和技术层面的后发者来说,没有什么比模仿风险更小,更易取得成功。大规模、成批量的经验移植开始了。美国人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精益管理,摩托罗拉改良为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中国留学生从硅谷带来创业传奇,又从华尔街引入风险投资,在北京中关村拉帮结伙,干得风生水起。百度与谷歌的旧怨还未了解,王兴又从美国facebook拷贝来校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