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哺乳时,应让宝宝先将一侧乳房的乳汁吸空,再吸另一侧。如果哺乳后仍有剩余的乳汁,最好将其排空,可用手挤出或用挤奶器吸净,不让乳汁残留在里边。有些人担心乳汁量不足,哺乳后有残留也舍不得挤出去,留着下次再喂,以为这样奶量能多些。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效果也适得其反。因为只有当乳汁全部排空,才能有利于母体分泌更多乳汁;如不排空乳汁,分泌的奶量反而会减少。
开始奶量不足时,妈妈若能坚持哺乳,每次将残留乳汁挤空;同时加强营养、多喝一些汤汁,若不是因为乳腺发育极差的话,奶量是会逐渐增多起来的。
10.正确处理乳头皲裂
哺乳妇女乳头皲裂是常见的情况,多见于初产妇。引起乳头皲裂的主要原因是哺乳方法不当。哺乳时,宝宝若只吸吮乳头,吸吮的负压全部集中在乳头,就很容易发生乳头裂伤。另外,由于乳汁流出不畅,或者妈妈不熟悉如何哺乳,致使哺乳时间过长,或乳头长时间含在宝宝口中,便容易造成乳头上皮浸软,以致乳头表皮剥脱及破溃。如果裂口较小,疼痛不重,仍可继续哺乳。
每次哺乳后,在乳头破裂处涂以10%复方安息香酊或10%鱼肝油铋剂软膏,保护创面,促进伤口愈合。下次哺乳前,将药物彻底擦净。如果裂伤较重,除用上述药物治疗外,可佩戴乳头帽哺乳,还可用挤奶器挤出乳汁喂宝宝,以防乳汁淤积。发生乳头皲裂后,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及发生乳腺炎。待裂伤痊愈后,再哺乳。
11.什么是乳汁淤积症
乳汁淤积症主要见于没有哺乳经验的初为人母的妇女。初产妇下奶后,由于没有哺乳经验,宝宝往往不能将乳汁吸尽;若发生了乳头皲裂,宝宝的吸吮常会使妈妈感到钻心的疼痛而不能正常哺乳;还有因乳头发育不良,如乳头短、平或内陷,使宝宝吸吮困难等,以致每次哺乳后仍有多余的乳汁积存于乳腺小叶的腺泡中,造成乳汁淤积症。
另外,初产妇乳汁中含有较多的致使乳头上皮脱落的细胞,可以引起部分乳腺腺管堵塞,以致分泌的乳汁不能通畅地流出,淤积于腺泡及腺管中。乳汁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乳汁淤积时若有细菌的侵入,易发生乳腺炎。
由于乳汁淤积可以引起乳房局部胀痛,检查时会发现乳房局部有触痛的肿块,表面无明显红肿,体温往往正常,白细胞计数多不升高。
12.乳腺炎的症状
急性乳腺炎是产褥期的常见病,是引起产后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发生在产后2~6周。引起感染的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多来自宝宝鼻咽腔内寄生的细菌,或产妇皮肤上的细菌。细菌多由妈妈乳头上的破口侵入,通过乳腺管进入乳腺内;有时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时,亦可导致继发性乳腺炎。
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患侧的乳房红、肿、热、痛,并有硬结和明显的触痛感;患侧的腋窝淋巴结肿大,亦有触痛;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治疗时可采用青霉素肌内注射或静脉点滴,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其他的广谱抗生素。若未能及时治疗,最终将可能形成乳腺脓肿,此时,全身和局部症状明显加重,需行脓肿切开术引流,否则炎症会进一步扩散。
13.积极预防乳腺炎
预防乳腺炎,首先应重视产前及哺乳期的乳房护理,采用正确的哺乳方法,哺乳妈妈本人及家庭的卫生也很重要。对单纯的乳汁淤积要及时处理,如按摩、热敷和及时吸出乳汁等。乳腺炎早期感染病情较轻时,可将仙人掌去皮、刺,捣碎成糊外敷,或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和水调成糊,敷于硬结处。乳头破裂要及时上药,必要时停止哺乳,待炎症消退后再哺乳。
总之,乳腺炎是可以预防的。炎症初起时,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就会很快痊愈。
14.月经复潮影响哺乳吗
有人认为在哺乳期来了月经,母乳便没有营养,需要断奶。这种说法不科学。正常情况下,分娩后的前4个月内母乳质量最好。月经来潮后,乳汁比平日浓缩,所含脂肪减少,蛋白质增多,这种乳汁对宝宝并无害处。
15.月经期哺乳要注意什么
为了避免乳汁浓缩和成分改变,妈妈在月经期可多喝开水,多吃些鱼类、牛奶、禽肉和菜汤等。产后4个月后月经来潮也不必给宝宝断奶,如果奶量不够,可给宝宝适当添加牛奶和米糊等辅助食品。如果产后8个月月经来潮,需要给宝宝断奶时则可给宝宝断奶,并增添辅助食品用量,逐渐减少母乳的摄入量。
(第二节)“月子”里的常见疾病
一、应对产后身体不适
1.产后不适一:容易出汗
这是因为产前体内潴留的水分要及时排出;产后恢复过程的代谢废物也需要排泄,故产妇皮肤的排泄功能比较旺盛,所以出汗多,尤其在入睡后和初醒时更为明显,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种汗称为褥汗,常在几天之后就会自然减少,不必治疗。另外,产后进食较多的高能量食物,又多喝汤水,这也是产后出汗多的原因。要注意随时用干毛巾擦汗,最好每晚用温水擦澡1次,还应勤换内衣裤,以防感冒。
但是,产妇也必须注意,有一种病理性出汗,表现为汗出湿衣,持续不断,常兼气短懒言,倦怠嗜睡,或见睡中多汗,醒来即止,心烦发热,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状。这是病理性出汗,需要请医生诊治。
2.产后不适二:容易便秘
大多数产妇都会便秘,有时产后好几天都未排一次大便。这是因为产后最初几天,产妇的食欲差、进食少,胃液中的盐酸量减少;卧床时间较多、缺少运动,以致肠蠕动功能减弱;腹肌及盆底肌肉松弛、腹肌力弱,无力解大便等。如果3天或更长时间不排大便,就应当设法促使其排便。
为了防止产妇便秘,除了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外,还应多饮水,多吃些青菜和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产后早点下床活动,做产褥体操,加强锻炼,都可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此外,还应注意养成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产后不适三:感觉腹痛
产后腹痛是由于子宫收缩所致。子宫收缩时,引起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所以产妇会感到腹痛。当子宫收缩停止时,血液流通、血管畅通,组织有血氧供给,神经纤维解除挤压,疼痛就会消失,这个过程一般在1~2天内完成。初产妇因子宫肌纤维较为紧密,子宫收缩不甚强烈,易复原,且复原所需时间也较短,疼痛不明显。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子宫肌纤维经多次牵拉,较为松弛,复原较难,疼痛时间相对延长,且疼痛也较初产妇剧烈些。
以上所述,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疼痛时间超过一周,并为连续性腹痛,或伴有恶露量多、色暗红、多血块、有秽臭气味,多属于盆腔有炎症,应请医生检查治疗。
4.产后不适四:腹部有硬块
宝宝出生以后,产妇腹部随即松弛。但有许多产妇在抚摸自己腹部时,还会摸到一个很大的硬块,时而还有疼痛感,有的产妇感到害怕,怕是有什么东西未排出来。
其实这个硬块是子宫。因为子宫在孕期变化很大,不仅要容纳胎儿,还要容纳羊水和胎盘。宝宝和胎盘娩出后,子宫体积很快缩小到胎头样大小,而且子宫收缩越好,就会变得越硬。这样,在松软的腹壁外就能明显地摸到。因此,产妇也可以在产后最初几小时内,经常按摩子宫,可以刺激它收缩,摸到的宫体越硬越好。
小知识
产后排尿常识
在自行排尿后,要注意膀胱内有无残余尿。检查的方法是产妇排尿后,立即在耻骨上方稍稍用力压小腹部,如果仍有尿意,说明有残余尿。排尿后的B超检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膀胱中是否仍有尿液存留。
5.产后不适五:排尿困难
在孕期,孕妇体内的水分主要靠排尿和出汗等排出体外。但在孕晚期,由于增大了的子宫压迫膀胱,使膀胱肌肉的张力降低。在分娩时,胎儿的头又长时间紧紧地压迫着膀胱,使膀胱肌肉的收缩力减弱。因此,虽然分娩后子宫对膀胱的压迫减轻,但由于膀胱肌肉张力的下降和收缩功能的减弱,膀胱已无力将其中的尿液排净。另外,有些产妇在分娩时做了会阴侧切术,小便时尿液刺激伤口引起疼痛,导致尿道括约肌痉挛,也是产后小便困难的原因。也有些产妇不习惯在床上小便,也会引起小便困难。如果产后5~6小时仍排不出尿液,医生称之为产后尿潴留。
6.如何促进排尿
产后小便困难是一件很难受的事。为了预防产后小便困难,产妇最好在产后6~8小时主动排尿,不要等到有尿再排。排尿时要增加信心,精神放松,平静而自然地去排尿,特别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排尿上。如不能排出尿液,可在下腹部用热水袋敷或用温水熏洗外阴和尿道周围,也可用滴水声诱导排尿。
7.注意保持外阴卫生
由于生理特点,外阴部易被尿液、粪便及阴道分泌物所污染,尤其在产后,恶露自阴道流出,外阴部更易受到污染。如不注意卫生,加强护理,便容易发生产后感染。具体的方法是:保持外阴清洁,垫无菌的护垫;住院期间,每日清晨会有护理人员帮产妇冲洗外阴及消毒;出院后,产妇自己可以用棉球或纱布蘸温开水,在大、小便后擦拭外阴部,拭去恶露。擦拭时,应先擦阴阜部及两侧阴唇,最后擦至肛门,不可由肛门开始向前擦。产妇应当早期下床活动,这不仅可以促进恶露的排出,还可减少外阴感染的机会。
如果会阴部有裂伤或侧切伤口时,伤口会肿胀、疼痛,还可用温热的50%硫酸镁溶液敷于患处,并口服止痛药。会阴切口处如有感染、化脓时,应及早引流出脓汁;护理创面除每天换药外,还可采用物理疗法,如红外线局部照射等;尽量暴露伤口,不要用很厚的敷料包扎,以保持创面干燥,利于愈合;卧床时,应卧向伤口的对侧,如会阴侧切在左,应向右侧卧,以防恶露流出污染伤口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8.恶露是什么
胎儿娩出后,在一定时间内产妇阴道仍有血样分泌物流出,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恶露。正常的恶露有血腥气味,但不臭。它包括从宫腔排出的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黏液及产道的细菌。在产后的不同时间里,恶露的内容物各不相同,可以通过不同时期恶露的内容物来观察是否有异常现象。
9.恶露的种类
一般恶露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血性恶露
又名红色恶露,这是产后第一天到第四天内排出的分泌物。呈鲜红色,含有较多的血液,量也比较多,一般可与平时月经相似,或稍多于月经量,有时还带有血块。
浆液性恶露
呈淡红色,其中含有少量血液、黏液和较多的阴道分泌物,还有细菌生长。在产后4~6天排出。
白色恶露
是在产后一周后排出的呈白色或淡黄色的恶露。其中含有白血球、蜕膜细胞、表皮细胞和细菌等成分,形状如白带,但是较平时的白带量多些。
虽然每个产妇都有恶露,但每人排出的量是不同的,平均总量为500~1000毫升。每个产妇持续排露的时间也不同,正常的产妇一般需要2~4周,少数产妇可以持续1~2个月。
10.怎样护理恶露
恶露的护理应先从洗手开始,而大小便后也应马上洗手,同时准备拭棉,由阴道口向肛门方向擦拭消毒,注意同一块拭棉不可使用两次。产妇的内衣内裤要勤洗、勤换,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1次。
阴道或会阴裂伤、侧向切开再缝合的产妇在处理恶露时,必须特别注意以免触痛伤口。缝合处拆线后,伤口痊愈状况不佳时,可用大盆盛水坐浴以治疗伤口,坐浴时,可把比平时入浴水温略高的热水放入大盆中,并加入甲酚使用,但浓度不宜过高,只要稀薄呈现白色即可。
坐浴时间一次约10分钟,一天1~2次,持续2~3周即可。此法可使身体保持温暖,效果极佳。
产妇在产后若无法立刻完全复原,抵抗力降低,就极易感染疾病;若是原本已经患病,则很可能加重病情。
11.恶露不净怎么办
少数产妇,即使在正常情况下,恶露也可以延续到产后1~2个月,大部分产妇恶露在产后3周时可停止。如果产后3个月恶露仍淋漓不净,属于恶露不净。常见的原因有子宫腔感染,子宫腔内有胎盘、蜕膜、胎膜等组织遗留,子宫复旧不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绒毛膜癌。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现象。因而,遇到产后恶露持续不净时,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如果在1个月后,恶露不净,同时伴有臭秽气味或腐臭气味,或伴有腹痛、发热,也可能是子宫、附件(输卵管、卵巢)、阴道有感染;如果排出恶露量逐日增多,颜色逐日变红变深,或出现淤块,表示有子宫出血、阴道创伤,或有感染发生等情况。这些情况都应引起产妇注意,并到医院检查治疗。
二、远离产后疾病
1.产褥期产妇为什么会发热
产褥期产妇发热时,首先要了解发热开始的时间。从产后24小时起,到10日之内的发热,应考虑为产褥感染。除产褥感染外,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较常见的有乳腺炎、泌尿系统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产褥期中暑等。所以,产妇一旦发热,就应配合医生积极查找发热的原因,并针对病因接受治疗。现将产褥感染以外的常见发热原因介绍如下:
乳腺炎
乳腺炎是产褥期妇女发热的常见原因。急性乳腺炎多发生在产后2~6周。患者表现为高热,重者伴有寒战;患侧乳房呈现局部性红、肿、热、痛,并有硬结及明显的触痛;白细胞计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局部炎症常常可以消退,体温也随之降至正常。
泌尿系统感染
患者表现为高热,有时伴有寒战;同时还有尿频、尿急及腰痛等症状;单侧或双侧脊肋角有明显的叩痛感;清洁中段尿检查发现大量的红、白细胞,尿培养有细菌存在,根据上述症状及尿常规检查即可做出诊断。经过卧床休息、大量饮水及应用抗生素治疗,3~5日多能控制感染,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尿液的异常改变也会随之消失。
上呼吸道感染
产妇由于分娩疲劳,抵抗力下降,或产后着凉、感冒,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除发热外,常伴有鼻塞、咽喉肿痛、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发生肺炎,需要给予相应治疗。
温馨提示
产妇不宜穿得过多,以免出汗加剧,引起体虚。夏天出汗时,要用毛巾随时擦干,因为此时产妇的毛孔都张开着,有汗就容易受风寒。每天应洗浴或用温水擦洗一下身体,不要受凉。产妇的内衣裤要勤换。
产褥期中暑
多发生在夏季酷暑时节,是由于气温高,室内又不通风,体内的热量不能散发所致。产妇表现为面部及周身潮红、高热、无汗、皮肤干燥,身上长满痱子,重者发生昏迷。这时室内要立即通风,地上洒凉水,并要采取其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或酒精擦浴等。病情较轻者体温可很快下降,病情好转;病情较重或已出现昏迷者,应在治疗的同时,迅速送往医院抢救。
上述产褥期发热的各种病因,根据其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都不难确定诊断。如无上述症状,检查又未发现异常,而发热又出现在产后10日之内,则应考虑产褥感染的可能。
小知识
产褥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