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种情况,家长经常鼓励孩子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主见,效果往往并不明显。有时,孩子坚持了自己的见解,结果孩子说对了,往往能给孩子很大的鼓舞,哪怕这是偶然性的。因为这会使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判断有时候也很对,别人也会判断有误。时间长了,孩子渐渐就不再唯唯诺诺,知道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了。
消除男孩的依赖心理
谈到孩子依赖心理严重的问题,很多成人往往只单方面探讨孩子的依赖,其实,我们更应探讨的是:造成孩子依赖心理严重的“大人”,何尝不是也在“依赖”孩子?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不可能的,大人怎么可能依赖孩子?”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会依赖大人?是不是因为大人经常满足他依赖的需要?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大人是否也因为扮演了“被需要”的角色而感到满足?或者从“被依赖”的互动中感觉自己很重要?因此说,大部分的家长是在无心的情况下“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
有一个中学生,每天中午饭都是大人做好饭端到他面前他才吃。有一天中午因特殊原因,他妈妈就提前做好饭菜,放到桌上并在上面盖了一个盖,心想孩子回来后自己吃就行了。可当父母回来后,发现饭菜没动样。下午放学了,孩子一进门就委屈地哭了起来,埋怨妈妈没给他做饭,这位妈妈当时不知如何是好。许多孩子,在生活上离了父母简直寸步难行。
诚然,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这样让孩子长在蜜罐里,一味地依赖家长,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保护中分离出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他自己的世界。孩子注定要成长,而父母注定要退到幕后,做孩子人生的“背景”。所以,家长要尽量避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方法一:在小事上对孩子多鼓励,少批评,别误导
家长训练孩子慢慢学会照顾自己,在家里懂得遵守家庭规则,当他有一些小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和表扬,让他有一种自立意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做选择,比如穿衣服让孩子在两件或几件之间为自己挑一件,以后慢慢学会能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
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对孩子认真做作业加以鼓励和表扬,就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且,孩子也能从鼓励和表扬中,得到快乐和自信,会觉得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作业,不再用大人陪着而自豪,让孩子自己觉得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便不会再依赖家长的帮助来完成作业。
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平静地启发他想出办法调整自己,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学习而努力,不要过分批评孩子。家长也不要这样去开导孩子“你还小,考多考少没关系的”“妈妈永远帮着你,儿子不要怕”,这样会让孩子更加依赖你,而且他会给自己找一些不上进的借口,以为“我是你儿子,你就要管我”,认为他以后是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家长的事,跟他没什么关系。这样的孩子是永远都不会自立的,所以,不要给孩子什么心灵上的误导。
家长常用信任、肯定、正面的词形容孩子,让孩子慢慢学会照顾自己,他就能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慢慢就会成为小大人了。
方法二:让孩子把学习和做作业,当成是自己的“工作”
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心中还未建立起学习责任感,对待作业敷衍了事,若出现这种现象,家长适当辅导作业是应该的,在辅导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监视孩子上,更不能代劳为其完成作业。
专家建议,从小学一年级起,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要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如发现作业中的错误,要引导孩子找出原因。每当孩子遇到难题时,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解决,并进行适当提示。
要让孩子把学习和做作业,当成是自己的“工作”,并且把分配给他的其他小任务,看成是他自己的事,告诉他,谁也不能帮助他,他只能靠自己。但是,家长可以给适当地引导。把孩子从家长的保护中抽离出来,让孩子自己面对,在这种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孩子会渐渐学会努力承担,学会坚持,并且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别人不会总帮你的生活道理。
方法三:给男孩安全感
有些孩子过于依赖家长其实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专家建议,对于那些认为家长在身边就会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否则就会焦虑的孩子,更要注重亲情抚慰,尤其是那些父母长年在外的留守孩子,更容易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身上寻求情感的寄托和庇护。对此,父母要多接近孩子,多与孩子谈心或进行交流,多给孩子些亲昵。如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看某一本书或看某一部电影,然后与孩子谈体会,或让孩子写篇心得等等。同时,父母也要鼓励孩子适当与人交往。
人生路上,没有谁能够替代谁的一生,家长应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做努力,学会在风雨中成长,变得强大,学会忍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遇到什么,都先躲到家长的翅膀底下逃避困难。真的爱孩子,就做那个站在他身后的人,让他心中时刻都有依靠,而不是依赖;让他回过头去,总能看到你鼓励的、温暖的笑容,而不是一张总是紧张兮兮的面孔;让他在风雨中变得坚强茁壮,而不是让他经不起风吹雨打,脆弱不堪。
男孩从小自立,以后才能自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中的名句,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自强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是摆脱依赖心理、敢于承担责任的自信精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要总是扶着走,牵着走,而是应该看着走,让他学会自立,以后才能自强。
专家们普遍认为,现代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事包办太多,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严重不足,孩子缺乏自立的精神,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家长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巧,现在培养孩子自立,以后孩子才能自强。
方法一:有原则地帮助孩子
家长应多给孩子自立自主的机会。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长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
有的家长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务,让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自立自强精神的形成。一般在学习上有自立自强精神的孩子,生活上也不会依赖家长。
方法二:把孩子“推出去”,让孩子自立
生物界中,有许多动物在教给孩子生存技能之后,就会把它们赶出家门,让其自力更生。只有经得起残酷生存竞争的动物才能存活在大森林里。
家长对孩子的爱太深,给孩子的帮助太多,往往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的做法,常常因为只着眼于眼前的一点一滴,而忽略了孩子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要知道,只有经历了风吹雨打的花才会开得更艳,只有经历了磨难的意志才会更加坚强。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成长意味着孩子跟家长的距离在拉远,距离拉得越远,孩子成长得越好。没有距离的爱,没有界限的感情,是最容易对孩子构成伤害的,家长不能、也没有资格以这种“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的权利,阻碍孩子的成长。
爱,就像驱动引擎的汽油,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感情条件。但爱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有积极的行动,在生活中充满活力。
方法三: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好动、贪玩、好奇等都是男孩的天性,然而有些家长却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尤其是“玩”,都是“不务正业”。
一个刚刚上小学的男孩说:“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就是让我学习,现在,一听到‘学习’两个字,我就会头痛。”
一位优秀的留美博士回忆他的成长历程时说,是母亲的恰当教育才使他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因为她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就对他说:“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孩子,上学以后,拿出70%的精力认真学习,学出样来;拿出30%的精力好好玩儿,玩出水平来,你就是一个好学生。”
长期被绳子束缚着的鸟儿永远也飞不高,让孩子自立,要尊重孩子,就要给他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
鱼缸里有几条鱼,长得小巧可爱,特别漂亮,人们日日观察欣赏它小巧玲珑的体态。一天,鱼缸被砸坏了,小鱼被转移到了一个大池子里,没过多长时间,小鱼就长疯了,比原来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孩子就如同鱼缸里的鱼,只有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自由活动,他们才能长得更快,更健壮。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立,孩子才能在离开家长的日子里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