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20首
2514100000063

第63章 石shí灰huī吟yín①

〔明mínɡ〕于yú谦qiān

千qiān锤chuí万wàn凿záo②出chū深shēn山shān,烈liè火huǒ焚fén烧shāo③若ruò④等děnɡ闲xián⑤。粉fěn骨ɡǔ碎suì身shēn⑥浑hún⑦不bú怕pà,要yào留liú清qīnɡ白bái⑧在zài人rén间jiān。

作者介绍

于谦(公元1389~1457年),字延益,钱塘(浙江杭州)人,明朝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为官清正,曾抗击蒙古族入侵打过许多有名的战役。官至兵部尚书后被诬杀。他的诗表现的多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有《于忠肃集》。

难词解释

①石灰吟:歌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经过无数次的开凿锤击。③烈火焚烧:石灰岩投入石灰窑中锻烧,要用九百多度的烈火,才能烧成生石灰。④若:好像。⑤等闲:平常。⑥粉骨碎身:把骨头磨成粉,把身体敲成碎块。形容石灰毁坏了自己的身体。⑦浑:全。⑧清白:是指石灰石的洁白颜色。象征人的高洁的品质。

诗词大意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中被采集出来,烈火的焚烧只当平常的事。粉身碎骨我全然不怕,为的是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名诗点评

诗人借对石灰的吟咏、赞美,来抒发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决心献身祖国和民族大业的胸怀。

帮你赏析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诗中借咏石灰,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即经过磨炼。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锻烧,面对严酷的考验,却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鲜明对照,更衬托出石灰的顽强。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诗中运用了拟人、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延伸阅读

于谦自幼聪明好学,对句出口皆成。一次,于谦的母亲为儿子挽了两个发髻,一和尚见了,取笑道: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脑子一转,回敬他一句:狗嘴何曾吐象牙。第二天,母亲想起昨天的事,给他扎了三个发髻。没想到和尚又来讥笑:三丫成鼓架。于谦回道:一秃似擂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