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20首
2514100000005

第5章 凉liánɡ州zhōu词cí①

〔唐tánɡ〕王wánɡ之zhī涣huàn

黄huánɡ河hé远yuǎn上shànɡ②白bái云yún间jiān,一yī片piàn孤ɡū城chénɡ③万wàn仞rèn④山shān。羌qiānɡ笛dí⑤何hé须xū⑥怨yuàn杨yánɡ柳liǔ⑦,春chūn风fēnɡ不bú度dù⑧玉yù门mén关ɡuān⑨。

作者介绍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徙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文安郡文安县(今属河北)尉。性情豪放,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尤善边塞诗。留下的诗篇虽寥寥无几,但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悲凉壮阔、沉雄无比,实为“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难词解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题,曲调名。②远上:这里指黄河,远远地望去,它好似飞上了云端。③孤城:孤零零的一座小城。④万仞:仞,是古代长度计算单位,一仞为七尺或八尺。这里用来形容山高。⑤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甘肃、四川、青海一带,以游牧为主。⑥何须:不必,不用。⑦杨柳:指《折杨柳》,一支笛曲的名字。⑧不度:不到,不来。⑨关:指玉门关。

诗词大意

奔腾的黄河水来自遥远的白云间,一座孤零零的小城傍着万仞高山。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呢?因为春风本来就永远吹不到这荒凉的玉门关。

名诗点评

这首诗以苍凉、悲壮的笔调描写了玉门关外凉州城荒凉、孤寂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思念家乡的愁怀和对无休止战争的不满情绪,以及诗人对他们的无限同情。

帮你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延伸阅读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