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曾国藩家书》。世人迷信,多有一些功利的想法。信算命,信风水仅仅是因为自己有事情不能解决,因而迷信。古人敬很多神,有不同的要求就拜不同的神,于是有了招财的神,保官的神,生孩子的神,保佑自己做了坏事不被捉到的神。而人也往往健忘,若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很快就把神放在一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对神怒目而视,恨不得打上几巴掌。所有的迷信都是自己心里有欲望所致,很多人虔诚地信仰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心灵赎罪。
真正明事理的读书人是不迷信的。但不迷信不意味读书人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他们知道哪些是通过努力能够得到的,哪些是自己付出努力也得不到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的,便可称为理想,而自己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就只能是梦想。知道了这些,人在处世的时候便能多一分坦荡。自己能控制的,能做好的就努力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不能控制的就看命运的安排。最好的心态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把握自己能把握的东西,不浪费任何一次机会,这样即使事不成也不会怨天尤人,而能坦然面对,无怨无悔。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语意:年纪很大了才知道自己的性格气质还不够好,仔细想来是读书不用心的原因啊。
语出《曾国藩家书》。读书对一个人的改变是内在的,读书多的人能够表现出一种与常人不同的气质。要真正表现出这种气质,需要认真地读一些书。有很多人只是用书籍来装点门面,社会上有些一夜暴富的人,在装饰自己新房的时候往往附庸风雅,在家里摆了很多书,而其实自己并不看书,摆在那里仅仅是为了让别人感觉他是一个读书人罢了。更有甚者,舍不得买这么多书,就买很多书皮来蒙骗别人。
其实,读书的多少,不在于一个人在别人面前是多么能高谈阔论,也不在于一个人吹嘘自己究竟有多少本书,读书能够转化成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所不具备的。读书所能转化的气质,不是说随意翻看几页书就能得到它,真正的读书人必定把每本书都读精,否则,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读书是完善自我修养的一项艰苦的活动,喜欢读书的人才能长期坚持下来,而那些抱着各种功利目的草草翻书的人,是不会有很大收获的。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语意:人要做学问的话,做出的学问应当超出别人所做的成就,如果不能超出别人的成就而只探讨了别人成就的一部分,那就说明学问水平比人低。
语出《曾国藩家书》。唐玄奘取经之时曾和西域高僧辩论,西域高僧研究佛法,读了很多佛经,自以为在佛学方面无人能及,当他和玄奘辩论时才发现自己所研究的仅仅是玄奘所研究的经书的一部分,于是感到惭愧。人做学问也是如此,做学问的境界超过前人或同辈的范围而更有建树,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学问的人,自以为做了很多但所做的别人都已经做过,这不算真正有学问。
我们周围有很多人自诩为学问家,谈及某事理便滔滔不绝,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放眼世界才发现自己所研究的别人已经研究得很通透了,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自己坐井观天。要做学问,首先要把前人的研究成果看一遍,不知道前人的成果就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做。民间有人造飞机,用的依然是最早期的方法,而不是去关注当今航天科技的发展水平,结果造出来的飞机也不能用,仅仅是自娱自乐罢了。只有那些先虚心求教,再刻苦钻研,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才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语意:读没有意义的书,就是玩物丧志。
语出《蕉窗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规划我们的事业。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中,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譬如读书,一个人并不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人的一生能够读完的书终究是有限的,所以在读书时应该有所取舍,把精力放在对我们有用的书上,而不是放在那些无用的、低俗的、消遣的书上。有些书籍不仅内容低下,而且还会让我们误入歧途。一个读书人,在开卷之前应该对一本书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是一本关于什么问题的书?这本书对我是不是有益?这本书和别的书相比是不是更值得去读?想这些问题尽管会费点儿时间,但总比盲目读书要强得多。
有的人读了许多无用的书,其实和休闲娱乐没什么两样儿,这种书读得多了,读书的初衷也被消磨殆尽了。好的书能够使人增长知识,提升自身修养,坏的书却如同毒品,渐渐毒害一个人的心灵。因此,我们在开卷之前应当静思: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语意:世间最能让人有地位的,是读书这件事,而读书给人带来的地位,是在人品上,而不是在权势上。
语出《曾国藩家书》。古代有种说法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确实能够使人考取功名,获得名利,但是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读书给人带来的地位,不仅在名利上,更在人品上。
把权势作为读书目的的人,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有一种人文的关怀,能够用读到的书指导自己的行动。求取功名只是读书的很小的一部分作用,读书最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的人格。读书人应该是有很高人格修养的人,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他们因为修养而得到别人的尊敬。一个读书人或许终生过着一种平淡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他们总能以清醒的眼光看社会,用自己的笔为这个社会呐喊,能够担当整个社会的道义,这种地位,是金钱买不到的。在社会上,我们往往用功利的目的来评判很多事情,读书就是其中的一例,很多人读书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或者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至于读书本身的意义,他们思考的却很少。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但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做人而读书。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语意:人在通宵达旦不能入睡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点妄想,那他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语出《曾国藩家书》。每个人都有感性和理性,其实更多的时候,人是感性的动物,理性只是冰山一角,而在水下看不见的是人不可琢磨的感性。但人是在社会中生存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用理性来抑制感性,而理性往往与一个人的修养有关。
长夜漫漫,能不做一毫妄想的人真是凤毛麟角。有很多事情能够让人难以入眠,古人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说法,这里的不能寐是因为爱情。也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说法,这里的少睡眠是担忧国家的命运。即使是出家人,心无一物,但要做到长夜漫漫,不想一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样是夜不能寐,同样是少睡眠,智者做到的是没有妄想。妄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违背科学规律的,这样的想法既没有爱情的浪漫,也没有忧国忧民的感伤,有的只是幻想,而这种幻想最终也会随着第二天的来临而化为泡影。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在夜不能寐的时候总能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沉迷于妄想。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语意: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滋润,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也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颂的呢?
语出《荀子·劝学》。付出总会有回报,人不必刻意要求名声立显。只要你真正作出贡献,就不会被长期地埋没。因此,要有一定的耐心,去慢慢地等待。
当然,“付出”也有很大的学问,有人常说我付出了很多,为什么得不到?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付出的是什么?方式方法是不是不对头?牛耕田和机器耕田付出的是一样的,都是在耕田,但效率和最终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因此,深刻的反思是必需的,在付出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找到最佳方式,使付出变得效率最大化,这样再去问收获就比较容易得到想要的结果。
在现今这个社会,那种不劳而获的“特殊待遇”已渐行渐远,想得到任何一样东西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想不劳而获或少付出多回报,在现今这个社会是行不通的。人们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对于付出,是否也能用更为平常的心去对待了呢?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语意:对我批评得正确的人,是我的老师;对我肯定得适当的人,是我的朋友;对我谄谀的人,是我的敌人。
语出《荀子·修身》。生活中人人都离不开朋友,那么,应该让哪种朋友常在自己身边,成为自己的良友呢?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当然是能够肝胆相照的朋友,最起码不能要酒肉朋友。的确,真正的朋友是一生的财富,而所谓“诤友”,也就是勇于当面指出你的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则是非常可贵且稀缺的好朋友。
诤友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们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与朋友坦诚相见,对朋友的缺点、错误从不粉饰,敢于力陈其弊,促其改之。诚如古人所说:“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这意思就是说,交朋友不在于多,贵在能交到诤友。如果能结识几个诤友,那么前进的路途上,就会少走弯路,多出成果,事业发达。
现实中,无论个人或团体,无论是待人处世还是治国安邦,有无“诤友”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做领导的人,运用权力时身边能有几个“诤友”实施监督提醒,其作用会很大。要是都一边倒去赞同,再英明的领导也会犯错。只有适时的提醒,才能起到明鉴的作用。对此,《孝经》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诤友就是这样,直言不讳,在你春风得意之时,他不会人云亦云、锦上添花,而是冷静地“吹毛求疵”,以便你能戒骄戒躁,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而当人人落井下石,避你唯恐不及的时候,只有他们会雪中送炭,让你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最难结交到的便是诤友,敢于或愿意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的人并不多,如果不是真正把你当朋友,谁会去泼冷水、讨人嫌呢?所以,有人给你提意见是好事,也许他就是那难得的诤友。如果有幸遇到屡次都能把你从犯错的悬崖上拉回来的人,那你一定要珍惜了,诤友难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