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子女关爱父母健康的枕边书
25072100000079

第79章 正确对待心理疾病

人在遭受挫折、蒙受屈辱或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长期不能消除时,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认识到情感波动过于激烈,可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正气耗损,易受外邪侵入而导致各种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等。所以,对于重视养生保健的中老人来讲,有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最忌有心理上的障碍或者疾病。

人偶尔的遇到严重的挫折或者打击,情绪和生理上会受到影响,但是一般不会有大碍。因为恐惧、担忧、悲伤、喜悦等情绪的波动是短暂的,生理上产生的反应也是短暂的,人的身体内部有很强的稳定性,可以自己处理这种应急事件。但是涂过在高度紧张之后,没有一段相应的舒缓状态,就有可能使应激紧张状态持续下去,就比较容易引起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往往心里也会变得很脆弱,再加之身边的亲人朋友的生老病死常常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况,若是性格本就内向极端的中老年人,就容易走进死胡同,产生一些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那么,一旦发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应如何正确对待呢?

避免对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

在人们的心目中,对心理疾病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个是对心理疾病过分地害怕和恐惧。另一个是认为心理疾病“可耻”,让人厌恶。尤其是中老年人,在他们那一代,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研究都很浅薄,也因此并不受重视,所以中老年人甚至不会相信所谓的心理也会出问题,他们更耻于承认这个事实。正是这两种认识会使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因此,要治愈心理疾病,必须克服这两种错误的心理。

相信心理疾病可以治好

尽管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比较复杂,疗程比较长,效果比较缓慢,但治疗心理疾病比治疗生理疾病也有有利的方面。如心理疾病通常不容易危害人们的生命,而且大部分都可以不用吃药、不用打针就能治好。得了心理疾病,只要善于了解自己,增强治愈的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和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那么迟早会治好的。

相信心理疾病可以预防

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在生活当中,一些不良的适应成了习惯所造成的,而先天遗传的心理疾病则非常少。因此,当我们掌握了足够的有关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后,完全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增进心理健康。

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患心理疾病。任何人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等条件下,都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失常的表现,可能得心理疾病,只是在某些行为偏差上,有程度不同的分别罢了。况且所谓“失常”,还有健康与不健康的不同。因此,任何人都不必为自己“幸免”心理疾病而庆幸。

患有心理疾病并不可耻

心理正常的人,很容易讥笑、讽刺、厌恶、疏远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失常的人就会形成自卑、讳疾忌医,怕人家说他有病的心态,不愿向别人倾诉他们心中的积郁、烦恼、苦闷,而且对别人戒备、怀疑、恐惧,这就会使病态加重。

试试下面的方法来面对

遇到不称心的事,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遇事冷静,从而保持愉快、开朗、平稳的心境。

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多种业余爱好,丰富生活情趣,用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从发怒的人或事上转到高兴的事物上去,松弛紧张的精神,使情绪得到稳定。

扩大社会交往,结识良师益友,这样可以通过朋友的启发、忠告、劝说和帮助,使情绪变稳,减轻心理冲突。这是积极的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学会自我调整情绪的方法。遇到挫折和精神刺激,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怒气涌向心头时,要默念“生气是自我惩罚,烦恼是和自己过不去”的警言,或听听音乐,作深呼吸等转移注意力,求得情绪上的缓冲。

正确认识疾病。体弱多病容易焦虑烦躁、忧心忡忡,甚至怀疑病入膏肓。这种心理不仅不利于治病,反而会加速疾病的发展。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是中中老年人与疾病做斗争的最宝贵的心理状态。

奉孝箴言:

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面对父母出现的心理上的不适,子女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当发现父母心里疾病的苗头时就要尽量将这种状况扼杀在萌芽之中。其次就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心理上的问题很多就是要从心理方面来解决,如果自己再没有一个好心态好态度,父母的心理状况又怎么会好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