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慧眼懂选择,扬长避短会放弃
24963000000006

第6章 抵制诱惑,无欲则刚

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诱惑,这些诱惑总是流露着迷人的光影,引诱着人们的欲望,使之渐渐远离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每个人都会面对种种诱惑:学生做作业时,会受到游戏的诱惑;小孩子即使生了蛀牙,也会受到糖果的诱惑;官员会受到贿赂的诱惑;减肥者会受到食物的诱惑,等等。而我们每个人又都会受到金钱的诱惑。如果不是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的话,或许我们已经无数次地成为各种诱惑的俘虏了。

那么,诱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起呢?

一个学生喜欢打游戏,是因为他觉得学习是单调乏味的,而游戏是刺激有趣的;一个赌徒把钱用来赌博,是因为他觉得如果能赌赢很多钱是快乐的,而靠劳动去赚钱是辛苦的;在一个网络游戏迷的眼中,游戏虽然单调,但里面的升级比生活中的升级要容易的多,与命运搏斗更是艰苦的多;一个人做事慢慢腾腾、懒懒洋洋,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很轻松,而紧张的生活方式虽然能提高效率,可他觉得痛苦……

可见,诱惑之所以能引诱人,是因为它能较方便、直接地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享受,而相比之下,学习、工作都是辛苦的。一个是唾手可得的快乐,另一个是显而易见的辛苦,这时人们非常愿意选择快乐,这是人类趋乐避苦的本能,这种本能是无力抵制诱惑的根本原因。

面对诱惑,我们不妨听听孔子的劝诫吧。

有一天,孔子在和学生们讲道理时,忍不住感叹道:“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

学生们都觉得很奇怪。他们认为像子路、还有年轻的申枨等,都是很刚强的人。尤其是申枨,他虽然年纪很轻,可是每次在和别人辩论时,却总是不肯轻易让步。即使在面对长辈或师兄时,申枨也毫不隐藏,总是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大家都对他退让三分。

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如果要论刚强,申枨应该是可以当之无愧的吧!”

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怎么可以称得上是刚强呢?”

一个学生问:“申枨并不像是个贪爱钱财的人,老师怎么会说他欲望多呢?”

孔子答道:“其实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钱财。简单地说,凡是没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别人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枨虽然性格正直,但他却逞强争胜,往往感情用事,这就是一种‘欲’啊!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称得上是刚强不屈呢?”

孔子又说:“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功夫。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啊!”

大家知道,大凡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都是吃了很多苦才成功的。为什么这些人自找苦吃呢?是他们以苦为乐吗?其实不然。没有人早出晚归地工作而不觉得累的;没有人觉得累得腰酸背痛是舒服的;没有人不觉得娱乐是有趣的;没有人不觉得周末不休息是难受的……凡此种种,不难看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大致是相同的。所以说,“以苦为乐”是他们帮助自己提高自制力的一种心理暗示方法而已。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其实,他们是将目光放在了经过一定的苦而获得更大的更长远的快乐上。而大部分人的目光只放在了眼前,求了一时之快,却要在之后的日子承受长久的痛苦,应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言。

成功者,他们“不惜金缕衣”而珍惜时间;他们不怕吃苦,而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想到了与将来每月多赚几千元的快乐相比,现在打游戏的快乐微不足道;与将来住豪华别墅的快乐相比,现在睡懒觉的快乐微不足道;与将来过清贫生活的苦相比,现在的学习之苦微不足道;与将来在这个有时并不公平的社会中受到欺侮而无力自卫相比,现在的虚荣和面子微不足道;与年老时被儿女埋怨、终日悔恨的苦相比,现在的工作之苦微不足道。他们也是趋乐避苦,不过趋的是大乐,避的是大苦。

在这方面有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副总统威尔逊的童年很悲惨。威尔逊 10 岁离开家,当了 11 年的学徒工,每年可以接受一个月的学校教育,最后在 11 年的艰辛工作之后,他只得到了一头牛和 6 只绵羊作为报酬。威尔逊把他们换成了 84 美元。据他回忆,从出生一直到 21 岁那年为止,他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美元,每个美分都是精打细算的。然而在他 21 岁之前,他已经设法读了 1000 本好书——恐怕这对于其他人都是很难做到的。21 年没有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费过金钱和时间而抓紧学习,这当是不为诱惑的典范了。

要刚强就必须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能够安贫乐道,以相对简单的物质生活为满足。否则,难免会要沾染不义之财,或者违法、缺德,甚至犯罪。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若被人抓住某个弱点、隐私,要挟利诱,再想要刚强,只怕会是刚出笼的豆腐——刚强不起来。

为人为什么要刚强呢?刚强的人往往是理想主义者,是坚执真理、坚持原则的人。他们认定了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坚持某一种理想、某一种主义,决心为之奋斗,一往无前,不惜舍生取义。

历史上,刚强者辈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2000 多年以前,楚国的屈原,公忠为国;遭馋言被放逐也决不去国离乡,最后宁愿投汨罗江自沉。

汉朝苏武,出使匈奴,遭遇变故,决不投降;在冰天雪地里牧羊19 年,餐毡啮雪,不辱使命。

南宋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投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了“浩然塞苍冥”的《正气歌》。

刚强不是单纯的执拗,刚强也不是粗暴;当然,刚强更不是蛮横粗野“横霸蛮”。但是,刚强的人脾气性子发作,有时也难免带点儿执拗或者迂腐。

明朝的那位海瑞,做官以后敢于直言极谏、为民请命,不怕得罪上层甚至皇帝,他为什么能够如此刚强?就来自他的儒学信念和清廉操守。他做县令,自己吃的蔬菜都是自己督率家人种的,人家讽刺他为母亲做寿“大开宴席”竟然只买了“两斤猪肉”;他后来“官至二品(相当现在的省部级),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 20 两,不够殓葬之资”(以上均参见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海瑞》);可见他的物质生活是“自奉甚薄”。

只有心中没有太多欲望,抱定刚强作为骨架,才能抵制世俗的诱惑,才能站稳脚跟。不过时代不同了,刚强而不执拗,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