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慧眼懂选择,扬长避短会放弃
24963000000034

第34章 该糊涂就别太明白

郑板桥在游览莱州去峰山时,借宿于山中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的茅屋。其家中陈列一方桌子般大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赞叹不已。次日晨,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于刻于砚背。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4 个字,后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大,尚有余地,郑板桥就请老人写上一段跋语。老人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他也用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郑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两人如遇知音,相见恨晚,遂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难得糊涂”由此而来。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有私欲。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会眼红,会说三道四。当你成功的时候,会有很多人赞赏;也会有一些人在背后恶意中伤。当你受到中伤时,你会很生气,想为自己辩解。可你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你只需“糊涂”待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你和他人的冲突,也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糊涂”是给人家留面子,为自己找台阶。当领导在会议上作出不妥当的决定的时候,你可以装片刻的“糊涂”,千万不要直言领导决定的错误,要尊重他,给他留面子。会后,你再单独向他指出,领导不仅会觉得你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而且会愉快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你当面就说领导的决定是错误的,领导会觉得颜面尽失,甚至记恨你,你也会非常尴尬,而且很难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糊涂”是一种技巧。如果整天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浪费自己的精力,是不值得的。如果事事和别人计较,争个你死我活,你会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不会有快乐的感觉。明明听见别人讲你的坏话,你装作没事一样,依然对他面带笑容,这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而是学会坦然。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人前不说人?人生太短暂了,把与别人计较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上来,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糊涂”是一种修养。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糊涂”是一种豁达。只有心中有大目标的人,才会对锁碎小事不屑一顾,着眼大局,做中流砥柱。“糊涂”是一种品德。只有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才能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糊涂”是一种智慧。它能使你在纷繁变幻的世界中,看透事物,看破人性,知人间风云变幻,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糊涂”是一种气质。它能使人超凡脱俗、胸襟坦荡、气宇轩昂、洒脱不羁、包容万象。

“难得糊涂”不是凡事都装糊涂。“糊涂”是有原则的糊涂,是小事糊涂,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做人修养的糊涂。如果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整天昏昏噩噩,糊里糊涂,只能使人的意志消沉,失去奋斗的精神,丧失责任心、为人冷漠,龟缩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有的事情可以淡化、模糊地处理,但做人要心明如镜、不可糊涂。

“难得糊涂”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意境,指人在该糊涂时要学会糊涂。

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说:“大聪明了,小事必朦胧;大懵懂了,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意思是说,大聪明的人对小事必模糊不清,大糊涂的人对小事必会仔细观察。对小事观察入微乃是糊涂的根源,而对小事模糊不清则正是产生大聪明之所在。

能做到小事糊涂,小事模糊,绝非易事,必须有较高的涵养才可以做到做好。古人有“骂如不闻”“看如不见”之涵养,即避与是非,有利于成功。

人生的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懂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假糊涂,是非黑白明明了然于心,却故意装作良莠不分。后者是糊涂的更高境界,但是这种糊涂非大智慧之人绝对不易做到。所以人生聪明难,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智慧。“难得糊涂”不是无原则地放纵,更不是麻木不仁,而是一种暗示和警诫,是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一种气度和修养。

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想“糊涂”却又难糊涂。当遇到高兴的事时就忘乎所以,对自己放任自流;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各种各样的不幸和挫折时,有的借酒消愁,吸烟解闷;有的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自找烦恼,自我加压。这些做法都有损于身心健康。当我们身处顺境或逆境,面对成功或失败时,都应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情。

“糊涂”是一门艺术。只有学会它,才能潇洒走人生,无往而不胜。你学会“糊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