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慧眼懂选择,扬长避短会放弃
24963000000031

第31章 做全才,还是做专才

两个中文系的同窗在毕业 8 年后不期而遇。一个已经是跨国公司的中国市场总监,年薪 34 万;另一个还在出版社当编辑,编着不畅销的书,一个月五六千元。

然而 8 年前的情形却迥然相异:编辑当时可是系里的头号才子,写得一手好诗,自编自导话剧,文章引经据典,逻辑缜密,论证充分,文采飞扬,常常令授课的老师刮目相看。市场总监当年就逊色得多,作文成绩在中和良之间徘徊。

“我是三流的知识分子,二流的市场创意人才,却是一流的打工仔。”这是市场总监对自己的评价。这话套在出版社编辑身上,就成了“一流的知识分子,二流的书刊编辑,三流的打工仔。”

75 分的文字技术+75 分的沟通技能+75 分的人际关系+75 分的管理技巧+75 分的创意才能,使得各项指标平平的中文系毕业生居身高位。相反,100 分的文字技术专才在职场上往往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优秀。

很多才高八斗、心高气傲的人有这样的牢骚:为什么一个文理不通的人可以做他的上司?自命为知识分子的人甚至还为这样的职场全才取了一个名字——“知道分子”,用这个标签把这些“伪知识分子”们剔除出来。

可惜对于现代公司来说,一个不认得生僻字,却能事无巨细都做得让大家认可的人,比满腹经伦,却不善于做琐碎小事的人更受欢迎。

诗写得再好,学问再大,公司不愿意为此埋单,又能怎样呢?

想明白的人,就不会再失衡,不管是三流的诗人还是三流的打工仔。

有位研究外域佛经文学的博士生在想通了之后,毅然从外资公司市场部辞了职,回学校当老师去了。从此告别万元以上的月薪,但再也不用天天写无聊的 PPT 文件了,和学生们聊佛经中的生与死,空与色,其乐无穷。钱是少了点,但他有大把时间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可以为专业刊物撰写论文,哪天成为学术大家也说不定。

一位校园里的三流诗人也为自己找到了出路。“我的诗虽然平庸了点,但我善于演讲,会推销自己,性格外向,英文也还不错。”他迄今已出版了 3 本小说,一本诗集,居然卖得还不错,成绩比当年他们班最佳的才子还好。

想不通的人,一定还陷在痛苦中。比如那位出版社的才子编辑,8 年来,工作以外的时间,全部用来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这样沉痛的“追悼仪式”,无事无补。

人应注重全才还是注重专才不可一概而论,持肯定或者否定观点都是错误的。

所谓的全才或者专才跟人所在的行业、身在的地位、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不可能离开先决条件,高谈阔论。如果你是一个研究员,那当然要有专才,对你研究的专业应该精益求精,并且要有突破,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总,那肯定要有全才,你不但要了解企业主要生产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了解财务、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但不要求出成果,只要能灵活运用即可。如果你作为一个部门的经理那就很难界定了,要看领导欣赏什么样的下属,你可以是专才,也可以是全才。至于政府部门一般都要求是全才,不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了解与自己相关的其他知识,而且要会处理好各种关系。科研单位一般都需要专才,领导也是一样,才可以带动大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要结合你本人的工作环境、工作特长。假如你是一个在综合部门工作的人,而且以后也有望走上领导岗位,建议你要注重全面发展,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得懂一点。假如你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或者是在一个比较固定的岗位上工作,而且横向发展概率不大的情况下,建议还是在专业上好好攻一下。例如,你从事财务、法律这样一些比较专业的工作,还是专一点好。当然,如果你认为你除了当律师外,还有政治家的天赋,那你就要重新规划一下。在这个世界上,虽然能力不是天生的,但是环境、岗位对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很有影响。如果你在一个小单位,视野很小,想一下子跳到省发改委或省委办公厅,那不可能。

第二,要结合你的性格特点及爱好。假如你是一个喜欢钻研某一个问题并乐此不疲的人,那还是专点好;假如你的思维很发散,接受方方面面信息能力强,还是全面发展好。

第三,专才不等于不学习其他知识,全才不等于没有侧重。专才也要有很好的知识修养,搞艺术的要学文史哲才有高度;搞自然科学的学点音乐可以激发灵感。所以说,一些基本的知识文化修养是必须的。全才也不等于没有侧重。虽然是在综合部门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懂,但要结合你的工作特点,有所侧重。与你工作最密切的专业必须要精,其他的要通。

因此说“人应注重全才还是注重专才”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每个人所在的行业、身在的地位、所处的环境具体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