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也包括其他宗教组织,比如其他的基督教教派、允许多偶婚姻以及在某些******社会中允许同少女新娘结婚自由(法定承诺年龄为13—14岁)的******组织、犹太人组织和无神论组织,它们的立场让它们失去了道德感和良知,这种道德感和良知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对上帝或更高级存在的信仰中。这些组织都牵涉到掩盖自己的一些成员所犯下的******兽行,他们不否认这些事情的存在,只是不肯公开任何一起事件,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成员和维护公共形象的目的。
对各种组织而言,内部处理这些事件和训诫作恶者是一种惯例,尤其是天主教堂。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求那些做出不道德犯罪行为的人按照法律的要求自首,这么做比到处宣扬他们犯罪的事实更有利。对各种组织而言,后面这种做法会带来家丑外扬般的尴尬。
隐瞒真相是截然不同的,它意味着否认****事件的存在。就像我们在上文中所讨论的,梅森指控弗洛伊德隐瞒了他的病人向他讲述过****的病例。
天主教牧师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遭受了大规模的谴责,这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天主教派代表着道德和道德礼仪、和平以及正义。我们不能容忍天主教派隐瞒真相,因为这有违其绝无谬误的教旨,教导的是与真理完全相反的东西。天主教派的所作所为和对别人的教导都不能出错,因为它是所有信徒在信仰和道德方面确实可靠的向导。
此外,天主教牧师在授任神职时接受了神圣秩序的圣礼,并许下禁欲的誓言。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被信奉宗教的人们视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因此,一位天主教牧师发生性行为总会让人震惊,令人难以置信,更不用说对接受他照顾、保护、宗教和道德指导的人实施******。教堂试图掩盖真相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许多冒渎的人会将谴责的矛头指向教皇,在英国尤其如此,因为身为教堂的领导人物,他具有道德上的权威。这些人会指控教皇是隐瞒真相和保护作恶者的同谋。其中的一些人将教皇本笃十六世在2010年9月对英国的访问视为发泄他们怒气的机会。
有几伙人希望在教皇本笃十六世踏上英国的土地时将他逮捕,少数受到误导的人希望参加一场暴力抗议,另外一小撮人则希望组织一次针对教皇的和平示威。在教皇本笃十六世到达英国之前,有关这些愤怒的英国人所策划的敌对活动的新闻广为传播。在英国,这些人的怒骂让部分公众对教皇的安全非常担心。
沃尔特·卡斯珀主教是教皇本笃十六世的高级助手之一。由于那些针对教皇对英国进行的国事访问策划的充满敌意的行动,使他对这次访问感到非常不安,同时还担心教皇在英国的安全。这种恐惧再加上他的愤怒和对英国事态发展的不安反应,导致他在德国接受访问时,针对英国发表了一通具有双重意义的犀利言论。在那次访问中,沃尔特·卡斯珀主教表示“当你降落在希思罗机场,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降落在了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沃尔特·卡斯珀主教,2010年9月)。这番言论进一步激怒了英国的舆论,尤其是那些对教皇本笃十六世的来访怀着满腔愤怒的人。
这位红衣主教的言论针对的是英国的世俗主义,这种主义纵容反对教皇的人肆意闹事。但是,他的那番言论同时也是针对英国多元文化从政治及社会角度作出的评论。多元文化主义在某些方面就是一种隔离,就像第三世界国家里的好战派。身为一名红衣主教和梵蒂冈的官员,他不应对英国作出这样的政治评价,尽管他的愤怒和挑衅都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需要全球性的因素,但多元文化主义与世界主义截然不同,因为一个国家即便是单一文化,也可以是世界主义的。这就是法国目前渴望实现的目标,乌干达已逝前总统伊迪·阿明出于经济原因也曾作过这样的尝试,但最终失败了。他的意图因为没有得到明确的表述也遭到了误解,他个人独裁的行事风格和独裁的体制也无益于向批评者表明他的立场。这种社会意义上的世界主义与政治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这位红衣主教以犀利的言辞对英国从政治和社会层面作出评价时犯了一个错误——根据英国对教皇本笃十六世的来访作出的反应将其比作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是信奉不同教派的宗教国家。它们可能不全都信奉天主教,但其中的大多数都对教皇抱持欢迎的态度,不会有抗议。它们没有伪善的世俗主义以及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近年来这些主义普遍存在于英国社会。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这种新形式与让-保罗·萨特(1905—1980)在法国所倡导的理智信条不同。在他的书中(萨特,1982年、1957年),法国主要是一个天主教国家。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既是他的同胞也是他的朋友,像萨特一样抱持类似的存在主义观点。
在英国,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这种新形式有时被粉饰成不可知论,主要内容就是公开抨击宗教、上帝、教皇和天主教派,希望归属这个教派但又不想做礼拜;希望参与天主教教育,尤其是教育别人的孩子;不愿意做礼拜,不信仰上帝,不认可天主教的信仰,但又希望能在教堂举行婚礼,虽然这么做只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影响。换言之,他们一方面拒绝这个教派的信仰,但另一方面又想享受这个教派的好处。这就是伪善和伪不可知论的标志性特点。
就像已经去世然而影响深远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伯爵(1872—1970),一个真正的不可知论者不会有策划反对教皇的想法,因为他同时也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像这样虔诚的不可知论者宁愿洗耳恭听,看看教皇能不能让人信服对上帝的信仰,这是不可知论者所需要的。
如果一个人将教皇本笃十六世对英国的访问视为一次国事访问,而且是教皇对英国的第一次国事访问,那么这个世俗论者的伪善便展露无遗。教皇本笃十六世造访英国是因为受到女王的邀请。女王是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君主和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的最高领导人,身负“信仰的守护者”头衔。这个头衔是由利奥十世教皇授予亨利八世国王的,并从此传给历代英国君主,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只发生了一次小小的例外。
世俗论者的伪善显而易见。女王是信仰的守护者,在她的教派里一些成员却对信仰缺乏足够的尊重,受到世俗主义的吸引,但同时又声称忠于女王。这是赤裸裸的伪善,但这些人会将其描述为民主、人权、言论自由和选择自己信仰的权力的标志。这就是这场闹剧的根本所在。它体现了一种深深的焦虑,害怕教皇本笃十六世的来访会让英国人丧失人权,将所有英国人都变成信奉上帝和天主教的人。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许多因为****事件而对天主教不满的人将隐瞒真相与否认真相并让罪犯没有受到谴责全身而退弄混淆了。在天主教的不同主教郊区,有证据表明教派并没有否认恋童癖牧师可耻的犯罪行为。这些牧师受到了教派的惩罚,其中的一些被剥夺了法衣,这是非常耻辱的。其他一些也因为自己的罪行被投入监狱服刑。
但是,天主教派有权力饶恕原罪。它有义务调解这些牧师所犯下的原罪,有义务按照使徒信条第十章的要求调解针对恋童癖牧师的处理。使徒信条是天主教信仰——宽恕原罪——的基本教旨。这是忏悔圣事的本质。宽恕原罪源于真诚的忏悔和悔悟,这种悔悟会让人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罪过,通过虔诚的祷告来真诚地忏悔。
一个女人因为通奸被抓,有人向她投掷石块想置她于死地。耶稣斥责了这些人,以一种很好的方式强调了宽恕原罪在天主教派中所扮演的角色。面对那些想用石头把女人砸死的人,耶稣说了如下话语——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么?’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翰福音》8.7-11)
耶稣授予天主教通过教皇、红衣主教、主教和牧师宽恕原罪的权力,当时他对自己的信徒是这么说的——
“你们领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翰福音》20.22-23)。
当教皇本笃十六世最终抵达英国,他基本上得到了友善的对待。虽然在伦敦发生了一起小规模的抗议,但与****事件无关,更多地体现了没有信仰的人、无神论及人道主义者群体的不安、恐惧和愤怒,他们担心教皇的造访会将英国变成一个信仰上帝的国家,同时剥夺他们不信奉上帝的自由。
在英国,教皇本笃十六世会见了女王、她的政府成员以及不同宗教派别的领导人。他最先访问了苏格兰,大约有65 000名朝圣者参加了在格拉斯哥的贝拉休斯敦公园举行的公开弥撒,在爱丁堡和格拉斯哥有大约125 000名朝圣者站在街道两旁迎接他。2010年9月18日(星期六),他参加了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祈祷守夜。当时,大约有八万名朝圣者参加了这次活动,约两万名朝圣者站在通向海德公园的道路两旁迎候他,争睹教皇真容。
第二天(2010年9月19日,星期日),他前往伯明翰,在那里的克罗夫顿公园为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行宣福礼,当时有大约65 000名朝圣者在场。这是本笃十六世教皇第一次行宣福礼,同时也是在英国举行的第一次宣福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