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到美国上大学:常春藤布朗小子姜晓航
24931700000037

第37章 进军常春藤(3)

在课堂上让教授对你产生一些印象之后,接下来和教授接触的最好时间是他们的办公室时间。而且你多在平时教授有相当空置时间的office hours(办公时间)去串门,而不是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高峰期去见教授。讨论课本上的内容应该是大陆生的优势。话题内容都是确定的,谈起来更容易,大家可以顺势把握这个机会多练习口语。比如我在向物理教授请教时,我总画起图,对照着草图去陈述问题。等她讲解时,她每讲一会儿,我就会简短地重复她已讲的部分,一方面向教授表示我把她的话听进去了,也趁机模仿她的英语。讲同一件事情,听完教授怎么表达,再听自己怎么表达,就很快能对照出自己“个性化”的不足,这样才会明白自己英语表达的不足在哪里,然后就能针对性地在这些地方下功夫。

另外还要学会给自己压力,与各个不同领域的教授接触,甚至和你感到在与他们接触时自己不太自在的学科教授接触。我当时学了门写作的课程,教授是位个性很强、思想观念很保守固执的女士。我鼓励自己要敢于与她交往,在和她讲话时,我总是训练强迫自己要尽可能快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即使谈崩了,拍拍屁股走人也无所谓。最后我在报常春藤大学时,总共有生物课、物理课、数学课、经济课、古典英语课五位教授给我写了推荐信。

后来我报考大学时没有报考WPI,这些教授除了对我表示挽留,也都告诉我一点:本科上好的大学并不代表你将来会成功,各人有各人的道路,在社会上做事情,做成功永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除了学习我还有很多方面要学。的确,被常春藤大学录取了只是人换了一个新的平台,进好大学只是给了自己一些优势。通用前总裁韦尔其说过,他很多出色的员工都不是从著名大学毕业的。如何不断调整自己顺应现实、不断务实地实践才能让你不断前进。

五、古典文学课上思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和熟悉美式幽默

在WPI的最后一个季度里,我需要选修一门英语课才能满足学分上的要求。当时可供我选择的都是高年级的英语文学课。我自己很清楚,要想在英语文学课拿A简直是天方夜谭。要开玩笑就开大一些吧,于是我选了一门课叫19世纪末英法颓废主义文学,由从剑桥大学获得文学博士的Mr.Quinn任教。

Quinn过去是学戏剧表演的,在讲文学艺术课时十分生动。每天看他一旦走上讲台就像入戏似地变了一个人。他那呈飘逸状的银灰头发,那激昂而又有点儿像指挥家的手势,那在一段演说词停顿间眼神标志性地越过眼镜横梁横扫教室的样子,有点儿那个永远发着光和热的尼采的味道。

这门课上了一段时间后,我了解到西方在19世纪中期之前,处在一个叫做维多利亚(Victoria Period)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的审美观实际上是相当保守而正统的。艺术中呈现的美和宗教的教义是紧密相联的,被称之为Romanticism(浪漫主义)。去看看那个时期的油画:美来自大自然,美来自爱情,美来自女子的忠贞,美来自男子健硕的身躯。艺术中美的目的是为了正面感染影响观众的情绪。这一切并不像今天西方主流媒体充斥的形象,比如那些骚首弄姿、贴身热舞的舞女歌星——追求的是官能的刺激。

19世纪后期,西方社会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艺术逐渐出现一种倾向:艺术需要表现个人自由化,一股叫做Aestheticism(唯美主义)的学派逐渐活跃起来。唯美主义是由浪漫主义发展而来,但与其背道而驰。具体来说,唯美主义认为艺术应该以歌颂美感为宗旨。艺术不再追求一定的目的,宣扬任何道义和社会价值。而艺术应该只为了艺术本身而存在。英语里叫做“Art for art's sake”(为艺术而艺术)。

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物质主义,直至个人享乐主义达到了高潮。这时Decadent Movement(颓废主义)便萌芽了,它比“唯美主义”更进了一层,更极端到了一层境界。这种主义的出发点就是否定艺术有任何目的。“颓废主义”艺术,不论是小说散文、绘画、音乐及戏剧,都突出以下几个特色鲜明的主题:

颓废主义者认为人造出来的艺术和人工品比自然世界伟大。他们认为人加工出来的东西比自然美更值得崇拜。在颓废主义的文艺作品中,常常描述到一些非常exotic(异同寻常)的东西比如naturally red hair(天生的红头发),hothouse flowers(温室花朵),Indian ornate(印度的装饰),Orchids(兰花),peacocks(孔雀),peculiar mark and painted lips(奇特的面具和涂唇),and customs and events in ancient Rome and Egypt(古罗马和古埃及的奇特传统及仪式)。颓废主义的艺术家们尤其痴迷非自然的化妆品给女人赋予的魔力,在他们眼中,女性应该像履行一种责任一样努力让自己变得充满魔力、超越自然般地动人。她们应该让男性眼花缭乱,无比迷醉。她们被非自然、但超越自然的美丽化妆品所装饰,然后像偶像般被膜拜。颓废主义者彻底认为,人工品给女性力量,使女性升华。

那么颓废派艺术家为什么歌颂人工的、人造的乃至矫揉造作的东西?因为这个学派对艺术的理解已经演化成:艺术没有任何目的,任何艺术要让人在感官上体验到情不自禁的触动或强烈刺激才是好艺术。而人为制造的事物才有创造和操作的上升空间,相比之下自然界的东西是死的,缺乏不断让人提升官能感触的条件。

为了达到极致的人工美和感官刺激,求得视、听、味、嗅觉上的冲击和感染,颓废派艺术者无休无止地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进行试验。他们有时把自己的生活都变成一场戏剧和一件艺术品。他们认为以一种强度和烈度去体验生活是一种生命的必要。他们认为生命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欢快和快感,活着就是为了享乐到极致至燃烧。像这钻石般精致的火焰燃烧吧!维持这种精神的狂欢才是生命的成功。

他们甚至追求不健康,不喜欢健康的状态,因为身体的健康来源于自然。许多颓废主义的艺术家都活不到30岁,因为他们为了获得强烈的感官体验,为了把自己追求的艺术造诣融入自己的生活,常常不顾自己身体的承受极限去尝试各种事情以使自己维持在high的境界,让自己常常拥有constant fleeting impression(转瞬即逝的梦幻感)。这些艺术家脱离正常人的生活,躲避到一个只在想象中存在的美丽世界中。当时很多颓废派人士都是我们现在说的“富二代”,他们把自己与世隔离起来,生活在一种非常穷极无聊的精神状态中。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常常去Manipulate their own memory(操纵修改自己的记忆),不断往自己的记忆里面添油加醋,不断重造翻新,以得到renewed desire and sensation(焕然一新的体验和感官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