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到美国上大学:常春藤布朗小子姜晓航
24931700000016

第16章 adiós(再见),东海文(1)

一、迷迷糊糊的一年

在东海文高中的一年过得真是浑浑噩噩,周围没有多少学习气氛。学校每隔几个月就放一个星期的假,一遇到下雪天,学校就停课——他们担心下雪学生自己开车来会出交通事故。如果下雪第二天路上结冰,学校仍让学生在家休息。所以,在这一年里没上几天学。大家可以访问www.easthaven.k12.ct.us/ehsd/calendar/yearlycalendar0506.html,看看一个公立高中的学校日历。所以我越来越感觉美国普通的公立高中真是个玩笑,感觉和自己报考美国顶尖大学的目标偏差越来越远,开始希望能够转到另外一所好的学校。

人在国外刚刚开始摸索总有low-key period(低调时期),要保持自己的锐气。一些被白白消耗的时间不要太放在心上,而是要去寻找做些什么有补救价值(salvage value)的事情。既然我在学校学不到什么知识,而东海文镇当地有个图书馆,下午放学后我喜欢花几个小时在里面翻杂志,这样做也是为了转移我感觉落后的焦躁感。我常常翻阅《科学》和《自然》两本最著名的学术杂志。虽然里面都是专业的学术论文,但当时我就没深没浅地随手翻起来,一个宏大的生命科学世界从此在我眼前铺开。我后来在大学选择去读分子生物的兴趣就是在当时萌发的。《科学》和《自然》里面除了论文,还有些比较通俗的评论、新闻等等,大家都可以去读读其中的英语。另外还有两本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Economist(《经济学家》),现在大家在国内都可以上网阅读的。

二、打工转换心情

当我听说东海文高中历史上只有一人进常春藤大学,那人就是9岁来到美国的我的堂姐,而且她擅长各种社会活动,钢琴在全康州都获过奖,脑袋里只有数理化的我心中相当彷徨。同时我听说私立高中的学生拥有各种天然资源:学校会为学生报大学特别安排课外活动,老师鼓励学生并给予条件参加各种竞赛。相当于1000米比赛,其他选手都已经起跑300米,而我还在原地。爸爸建议我去打工,顺便思索未来的路。

先到了一家餐馆端盘子铺桌子做了几天,但因为有一次没来得及给客人的杯子加冰水,被老板说成明显是在家里没经常做事的小孩,还是读你的书去吧。我感觉他还算是挺客气的。

之后去了麦当劳。我去连锁店部门经理那里面试。他衣冠楚楚,在他面前我一点儿都感受不到自己高才生的那种优越感。

“Mr.Jiang,perhaps you could start by working at the cashier and I could have a person mentoring you.You also need some time to get familiarize with our menu,for example,big mac,double cheese burger,chichen petti,etc.Those are the very basic,I am sure you all know.(姜先生,您也许可以在前台接单,我可以安排一个人带你。需要一段时间熟悉我们的菜单。比如“big mac(巨无霸),double cheese burger(双层吉士汉堡包),chichen petti,”这些是最起码的,您应该都熟悉了。)”

“Chicken petti?”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老板笑了笑,第二天就给我定了职位,在厨房后边炸薯条和汉堡的肉饼。每天下午四点钟放学后,我就进麦当劳后面的厨房,从大冰箱里抱出一大纸袋的薯条,往一个带手柄的铁筐子里一倒,把整个筐子浸在一个高温的油箱里。然后就忙着把冰冻后僵硬的肉饼在一个大烤架上摆开三排,如果放在架子上温度不合适的地方,白烟马上就冒起来熏得人直流眼泪。接着我要用铲子一块一块不停地流水线式把肉饼正面反面翻过来倒过去,直到把肉饼烧到缩小了一半,油水挤出一层,再让每块表面稍微黑焦一点,便夹进两片面包里,就成了大家平时吃的汉堡。烧汉堡的时候还要不时跑到炸薯条那边将筐子抖一抖,再奔到厨房后面的冰室里将夹汉堡的菜叶(lettuse)、切片的西红柿(sliced tomato)、洋葱片(onion ring)、奶酪(Cheddar/Swiss/blue cheese)拿出来,每半个小时要洗手一分钟,再回头把炸得金灿灿的薯条的油漏干净,一筐子倒进前台。前边的人用耳机随时发命。要是叫到“cheese burger”,我得赶快把奶酪贴在烤架上的肉饼上让它慢慢融化。做了一个月,我仍然在后边的厨房烟熏火燎地烤汉堡,没有被调到前台去收单,而且我的工资是8美元一小时不变,我已无心恋战,从麦当劳退了出来。我出来的那些日子,脑子里总是浮现和我一起在厨房后面工作的50多岁的墨西哥大妈。印象中她总是不停地擦地板,因为不会讲英语,她从来不吭声。我有时把沾满油渍的抹布递给她洗,说一声“Thank you very much”,她会停下来擦掉额头上的汗,很释然地对我笑笑表示感谢。想到她再也不会有机会改变,我在想会不会自己将来有一天也可能处于本质上相同的境地?

三、在老外人家做钟点保姆时学英语

幸运的是,我堂姐说她朋友的小儿子爱沙正在学中文,想请中文家教,我马上答应了。

我一开始就先教爱沙元音a,o,e,i,u。我根据外国人的实际特点教他们中文——把拼音转换为英语!比如,我教爱沙讲“gu”的时候就讲:

“Think about the word‘google’,gu is like you skip the‘GLE’at the end when you say‘google’。(你想想单词‘google’,‘gu’就像你说‘Google’时省略了结尾的‘GLE’。)”

“‘Shu’is sort of similar to the‘shoot’without the‘t’。(‘Shu’有点像省略‘t’的‘Shoot’。)”

‘qI'is pretty much the same as you speak the word‘cheap’.Just getting rid of the letter“p”ending.(‘qI'很像你在说‘cheap’这个单词时,去掉结尾的‘p’。)

接下来我把汉语拼音的四声调教给爱沙。

The first tone is just flat.(第一声很平。)

The second tone is what I call climbing up a hill in a 1.5 seconds,a very brief upward sound.(我对第二声的解释是:你想象在1秒半钟爬上一个小山,非常简短的向上声音。)爱沙听了呵呵笑了。Let me hang on the third tone,and introduce you the fourth tone.(第三声先等等学,先告诉你第四声怎么讲。)Just look at the sign.(你看看这第四声的标志。)我作了一个沿45度向下切的手势。Your voice follows that from the upper left hand and moves diagonally down to the bottom right hand corner.(你的声音就跟着从左上角沿着对角线切到右下角)。

The third tone is just combining the second tone and fourth tone.(第三声就是把第二声和第四声结合起来。)

当我把中文量身定做地和英语同化起来后,剩下的就是重点教他中文里独有的发音,“z”“zh”,“c”“ch”,“x”。第三次去他家的时候,我已经给他壮胆,让他根据自己的“英语本色”念起“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yu qiong qian li mu,geng shang yi ceng lou”。

我还给爱沙带去了用英语写的望梅止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成语故事。我看了看网络上守株待兔的翻译:Staying by a stump waiting for more hares to come and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简直是糟蹋中文,而且翻译过来让外国人读起来也十分费解,还不如直接讲一段话描述这个成语。爱沙告诉他妈妈我居然教他念了一首唐诗还学了中国的成语,他妈妈给我加了5美元的奖金,加上原来商定好的每小时15美元的工资,让我小发了一把。想想自己过去在麦当劳打工的经历,我感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果真有区别。

我回家还给爱沙画了一大堆小学生低级生字簿里面那种虚线(dash-line)十字(cross)方格让他开始“画”汉字。我让他用英文字母随便在我的文曲星上拼写,他看着自己“创造”出来的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致。电子词典到最后倒成了爱沙学汉语的有力工具。我还下载相声给他听,他一听里面笑声不断,拼命抓着我问他们在讲什么。

有时候我自己听他挤牙膏一样说中文,心里忍不住笑。其实,中国人在老外中文讲不好时大多数都会热心帮助他们,从来没有像一些美国人会嘲笑和捉弄一些英语不好的外国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外国人的热情也需要保留。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在教爱沙讲中文时,我倒是讲了很多英语。我挺吃惊的是9岁的小孩讲出来的英语语法都比我正确,这真不是开玩笑。正所谓“童子英语”。其实大家有机会可以和国外的小朋友多玩玩,比如你在国外留学时完全可以到某个美国家庭去babysitter(临时保姆)。小孩子讲的英文其实简明易懂,你可以好好揣摩他们是怎么把那些最基本的单词搭配起来的,同时体会他们是怎么学母语,这一定对大家受益匪浅。信不信由你,当你跟四五岁的外国小孩在一起,你可能英语讲得还没他们好。甚至有些白人小孩感觉你英语讲得别扭也会不理睬你。

教完爱沙中文后,我来到一个华裔家庭帮他们babysit(临时照看)他们的小孩。他们家里的小孩是ABC,四五岁小孩满嘴都是英文。通常我陪他们看动画片,陪他们玩电子游戏机,陪他们在他家房子后院做运动。我察觉这些刚一丁点儿大的小孩子讲英语都能比我利落,而且有时他们讲出来的英语词语搭配,换成我还不一定能一下子组织得出来。四岁大的Calvin讲英语讲得已经比我好了,一些很语法的英语表述他说出来都十分自然,而比他小两岁的妹妹一句话还不会讲。这短短两年产生如此大的差别引起我的兴趣。究竟这两年里他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使小Calvin一下子母语化了?当然我知道小孩子的大脑在成长期,东西吸收得很快。但如果我也经历一下小Calvin的生活,是不是就能寻找到英语母语化的秘密?这让我对他们看的电视和书都产生了好奇。我刚开始时也觉得自己比较可笑,可当我真的静下心去注意听动画片中的对话,我的英语在进步!原来我的口语那么吃力,就是缺少这么一个从小开始被美式英语环境融化的过程。

于是我越来越多地和小孩子讲英语口语。

“Look,it's time for Sponge Bob!come on,guys,get your toys downstairs cleaned up so we can watch the show togethor.”(嘿,海棉宝宝开始了。快把楼下的玩具清干净,我们可以一起看电视。)

“You wanna ride on my shoulder?All right,giving you one chance.Oh boy,you must stop being controlling.Just holding my head is fine.Don't blind my eyes.”(你想骑在我肩膀上?好,凯文。你小子,停止控制我。抱我的头可以,但别遮我的眼睛。)

我和小孩在一起讲话很轻松,根本不用在乎自己口语说不好他们会远离我。我说话他们如果听不“懂”,只要你继续和他们玩,他们“傻乎乎”地也无所谓。如果你英语说得比较正确,他们也乖乖地听你的话。而且小孩子还没有学会用眼色看人,跟他在一起英语说得大错特错顾虑也不大,自己卡壳时扮个鬼脸逗小孩笑,他还是和你好,不像同龄的同学听你英语一说不清楚就觉得你弱。小孩子跟我玩得很开心,父母一回来还总是说今天如何如何开心,这样一来他们“爹地妈咪”给我开工资时都很高,每钟头的工资是我在麦当劳工作时的两倍。

实际在陪小孩的时候,我每时每刻都在补基础的口语。不是只有课堂上的东西才叫做知识。不要在乎知识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