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背囊——最受你喜爱的成长故事
24923200000179

第179章 屈辱下诞生的奇迹

◆文/佚名

青年时期的司马迁怀揣老父亲的遗愿——写出一部叙述古今兴衰成败的史书,游历名山大川,广泛搜集史料。正当一切准备就绪,司马迁要着手著述《史记》的时候,一场大祸从天而降。由于他执意为投降匈奴的大将李陵求情,致使汉武帝大怒,降罪于司马迁,并处以宫刑!

宫刑作为中国古代的五刑之一,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但却是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是比死还要可怕的奇耻大辱。此时,司马迁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远远超过了肉体。屈辱和悲愤深深地折磨着他,他真的不愿再活下去了。但他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撞击着心灵,使他有难以割舍之感。是什么呢?是他父亲的遗愿,也是自己毕生的追求——《史记》。司马迁感到《史记》已酝酿成熟,正躁动于心中,为了这部亘古未有的宏伟之作,他不能死!

司马迁从生死的徘徊中渐渐地解脱出来,他毅然抛开了自杀的念头,决心“隐忍苟活”,完成已经开始的著书大业。他的“苟且偷生”招致了许多轻蔑、讥讽的目光,每每想到这种耻辱,司马迁只有把无限的愤懑和痛苦贯注到笔端,夜以继日,勤奋著书。

大约公元前90年,辉煌的巨著《太史公书》(即《史记》)终于完成了。这时,司马迁已年近60岁了。他写作《史记》,从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算起,前后近20年。如果把他20岁开始的实地采访以及后来的删订、修改时间加在一起,足有40年之久,可说是耗费了他毕生的心血。

司马迁与他的《史记》是永存的。这位饱经命运磨难的大师,依靠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了却了毕生夙愿,也为中国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

屈辱是磨砺生命的刀锋,挺过去,前面就是柳暗花明;自暴自弃,等待的惟有暗夜深渊。承受耻辱,虽很难,但仍要坚信,自强不息的信念会点亮你前行的道路,指引你为洗刷耻辱而奋斗不止。希尔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世界著名的希尔顿大饭店集团的创始人希尔顿年幼时,正好遇到美国历史上百年难遇的经济大恐慌。身无分文的希尔顿只好四处流浪、乞讨,晚上则随便找一个地方过夜。

有一次,连着几个晚上,他都蜷缩在一间大饭店门廊的角落里躲避风雪。

一天下半夜,睡梦中的希尔顿被饭店的保安抬了起来,毫不客气地丢到外面的雪地上。

希尔顿从睡梦中惊醒,气急败坏地质问保安:“我睡觉碍着你们什么事了,要把我丢到雪地里?”保安答道:“明天一大早,我们饭店集团的董事长将要光临此店。经理认为,你们这些流浪汉躺在门廊边有碍观瞻,还可能会引起董事长的指责,所以要请你们到别的地方去!”

“董事长是人,我难道就不是人?在这么冷的夜里,就让我在门廊下睡一晚,明天再赶我走也不迟呀。”希尔顿据理力争。

“饭店经理交代的,我们不过是依命行事。”保安趾高气扬地回答。

“你们给我听着,”希尔顿咬牙握拳,大声吼道,“总有一天,我要开一家比你们更大、更豪华的酒店!”

从此之后,希尔顿这个无家可归的人,牢记着在雪地中所受的屈辱,克勤克俭,发愤图强,终于一手创建了第一家“希尔顿大饭店”。现在,希尔顿大饭店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能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