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75

第75章 论文(30)

(2)关于历史比较法。提出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中国的特点。关于比较的类型,认为应按不同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大体上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也有叫垂直比较和平行比较的。如中外奴隶制的比较,中外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问题的比较,中国和亚欧封建经济制度的比较等。运用比较法的条件和要求,一要注意历史事实的历史条件的比较;二要注意历史上可比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三要注意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指导。关于比较方法在历史教学的运用为时已久,但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和论述,仍是一个新课题。

(3)关于数量法(量化法)。教学中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并从教学方法论上进行论述,从世界范围看,已有20年了。美、苏、日等国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港、台的学者对美国在历史科学和历史教学中量化的运用给予较大的关注。除了不断地予以介绍和评论外,有些学者还运用量化法研究中国历史,探索教学方法论。这一切引起了中国内地学者的关注。1981年6月《中学文科教学参考》刊发了《数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开始涉及这个问题。1985年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在北京香山召开年会时,有的学者提交了关于“量化”的论文。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教学中是“定性分析”重于“定量分析”,在很多问题上,尤其是关于经济方面的问题,缺乏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往往由于具有主观随意性而说服力不强。近几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深感到随着历史研究手段和教学工具的现代化,史学中计量方法将会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研究人员还对“量化”方法使用的原则、条件等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四是开展历史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学习历史,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一向是历史教学法研究的薄弱环节。这个阶段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学研究》、《如何克服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心理差距》、《历史教学中的迁移》等。在讨论中,有的同志在探索如何克服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心理差距时,将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分为“符号型”、“立体型”、“运动型”,指出这三种类型在历史教学中的各自作用及其影响,提出如何克服学生心理差距的方法,并以实例说明和论证。有的同志从研究历史学习的本质及历史表象的形成,探讨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基础,对如何形成学生的历史时间表象、历史空间表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表象,进行了阐述。还提出了如何运用图像示意、语言描述、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去形成历史表象等等。

3深化阶段(1987年至今)

从1981年起,历史教学法建设,进入第二时期的第三阶段,其特点是研究的范围已经拓展,课题更加广泛、深入,已从历史教学法走向历史教育学的研究。

历史教学法是以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方式方法为研究对象,建立在总结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实际上是以对“怎样教”的研究为核心,基本只回答了在教学过程中“是什么”的问题,而未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近几年来,在新的形势下,教育科学日益受到重视,但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因此历史教学法的建设,必须适应客观的需要与可能,建立起自己新的体系。1985年以来,从历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情况看,历史教学法研究逐步深化,正在朝着创立新的学科体系——历史教育学的方向迈进。主要探索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历史教育学建立的必要与可能性。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持肯定的意见,认为从中外经历的“历史教授法——历史教学法——历史教育学”的发展过程看,学科名称上的沿革,反映的是内容、性质、任务和学科体系结构的不断完善,逐渐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其次是知识综合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引起的分化与综合,将促成新的学科建立,历史教育学的建立,正是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是历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关于历史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刚刚起步,尚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人们首先讨论了历史教学法与历史教育学的关系。认为历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历史教育的全过程,它不只是要研究“怎样教”和“怎样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研究“为什么‘这样教’和‘这样学’”,除了回答“是什么”外,重要的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历史教学的教育现象揭示历史的教育规律。要充分体现出历史教育的理论功能、应用功能、教育功能和培养功能。历史教学法与历史教育学不同之处还在于前者的研究对象重在历史教学,而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探索对人的培养;前者在方法上只要求对历史教学的法则加以阐明进行应用,后者则是围绕教师、学生、教学三者矛盾统一的规律和各自的地位及作用,前者在教学方法上重在研究具体的法则与运用,一般不涉及人的问题,后者则重视历史方法论的研究,重在历史教育对人的素养的提高和历史教育规律的探讨。在这里还要强调说明的是后者的探讨包括前者所探讨的所有内容。要以我国当代社会对人才品德、智能的需求,学生知识水平及学习心理的规律、历史本身的特点及功能作为依据来研究历史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结构、教育过程、教学和教育方法及手段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我国对历史教育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准备。在四十年来历史教学法建设的基础上,学者们又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学业评价与测量、教材编纂学、历史思维、高师历史教育学课程内容等问题作了探讨,并着手准备对历史教育的管理,社会历史教育的形式、机构与规律等问题作资料统计与理论研究。1989年已有《历史教育学》著作出版,并已有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有关课程。展望未来,建立历史教育学学科体系尚有许多工作,如建立一支研究人员、高校和体系中小学教师结合的研究队伍,进行现代化教育实验并积累资料,作数据统计、分析等等,总之要将学科研究放到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之中,使历史教学学科体系日益成熟和完善。

论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兴趣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1992年第5期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师们都很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发展问题。笔者从事历史教学的研究工作,对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作过多年探讨。本文着重从兴趣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规律、特点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从哪些方面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生动具体地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有场面的具体描述,诱发学生对史实的想象力,使历史事件鲜明起来,使历史人物形象生动起来,从而给学生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第二,要善于把历史现象和一定的时间、地理环境联系起来。通过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典型环境的描述,说明历史事件的前提条件及发生、发展的过程,指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的年代,确定这一历史事件的地理上的范畴。

第三,要善于为学生选择能揭示历史时代的、事件本质的历史文献资料,增强叙述的具体性和充实论断的说服力,帮助学生增进史实的时代感。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和获得能力中形成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四,引用适当的诗歌、民谣,以增强叙事的形象性和真实感。

2加强教学的启发性,再现过去的形象,激励学生自觉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第一,要善于抓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旧知识与新课题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叙事中寓论断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第二,要善于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或已经发展而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第三,要善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养成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丰富教材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第一,要善于通过丰富的教材内容,不断地给予学生新的信息。

第二,要善于开展课外活动,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二、兴趣具有阶段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收效大小,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的心理基础直接相关。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讲的就是这个心理基础,而突出的要求,是指一个“乐”字,也就是本文所讲的兴趣。在发展兴趣这个问题上,不同年龄和不同年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小学阶段心理学上一般指“学龄期”。在生理发展上,低年级学生的中枢神经和下脑两半球尚未发展完善,还不具备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能力。从知识上讲,掌握了一些词句和片断的知识,对赞赏、批评、竞争及其他荣誉事物,均可产生兴趣,是为间接兴趣。进入小学高年级时,形象思维逐渐丰富,思维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开始阶段,领会抽象的概念还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要加强故事性,但与低年级不同之处就在于,不能停留在就故事谈故事,而是要适当的选择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帮助他们初步分析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初步领会一些抽象概念的含义,使他们有着形成逻辑思维的满足。如对历史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明君、忠臣、还是昏君、奸臣,有着作出结论的要求。这种反映,表明了对事物的直接兴趣。

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小学有明显的不同,正处于心理上的转化时期,一方面仍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东西感兴趣,这一点初中前期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几乎一致。但由于知识量和学习经验的增加,即除历史教科书外,还从历史读物、电影、电视、评书等渠道大量吸收到历史知识,这就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逻辑思维也随着年龄和班级的增长而逐渐占主要地位,他们的学习兴趣已不再受事物的具体情节所局限,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一些推理和阐述。如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探求,对历史现象的比较等等,这是一种带有智能性的心理特征。但是由于他们掌握知识的质量不高,是从各种渠道中无选择、无目的吸收来的,把那些在流传中失实、在戏曲、评书中进行艺术加工、甚至杜撰的东西都一律视之为历史,故在初中学生中常出现对历史人物褒贬失当、对史实真伪不明、对历史事件叙述失真、判断问题缺乏主见的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重视阐明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向他们提供生动形象的历史教材和切实具体的史料,通过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历史背景、性质、意义等实质性内容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从而培养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辩证思维能力。还要引导他们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规律性,进一步激起和发展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中学生到了初中后期和进入高中前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即注意探究人际间的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和社会性的交往,对学习和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论述学习上和现实中的问题开始发生兴趣,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喜欢教师把现成的结论端出来。因此,这阶段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注意学导结合,为学生创造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条件,在教师提供材料(教材范围内)和进行提示下,由学生自行概括内容,理解概念,自由地想象历史,探索历史的规律。对于文科班的学生,或是在中学高年级还要上历史课的学生,仍有着发展学习历史兴趣的问题。这个阶段的学生,历史知识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往的阶段,在学识上也粗有一些理论基础,在思维辩证上较之过去有了更快的发展和较大的提高,眼界和思路更加开阔,对于通过形象思维形成概念仍有较浓的兴趣,但已不满足于这种一般性的感知,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求了解历史知识的价值,能据教材内容和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进行探索,进行一定高度的抽象概括和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试图作出自己的分析。因此,在这阶段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深化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理论思维,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进行探索,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展示,以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通过学习、思考、探索,使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去探索历史的本质,学会思维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加强历史学习与语文、政治等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使文科知识有着形成整体构架的趋向,以促进理论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