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69

第69章 论文(24)

总结优秀教师的经验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由优秀教师自己总结;给优秀教师配备助手帮助总结;委托所在学校集体研究总结;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门小组进行总结,等等。考虑到宋老师、时老师以及他们所在学校的不同情况,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东直门中学历史教研组的力量较强,我们就依靠学校和教研组,发挥基层的集体力量。165中学历史教研组人员紧张,我们就主要依靠时宗本老师。同时,由东城区教育学院历史教研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教研室和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材教法研究室的同志,组成三结合的工作小组,参加两位优秀教师的经验的总结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这两种方式的好处,一是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二是能够结合各自的业务,推动日常工作;三是能够团结协作,互相促进,保证总结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人员固定,有力量保证,能够限期完成。

东直门中学历史教研组的同志,长期和宋老师在一起,非常熟悉她的教学情况,积累了不少资料。全组同志团结协作,积极投入总结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同时,通过总结也提高了全组同志的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了教研工作的开展。例如,一位青年教师,虚心好学,在宋老师和全组同志的帮助下,经过参加总结工作的实际锻炼,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他写的几篇总结文章,已在报刊上发表,他还为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的实习生作观摩教学,受到好评。

东城区教育学院历史组比较熟悉全区历史教师的教学情况,便于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他们在总结工作中,广泛发动了群众,组织各校长期听两位优秀教师课的老师专题座谈,使总结经验的过程变成群众性研究探讨的过程。这样总结的经验就有了群众基础和生命力,也便于推广。

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教研室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材教法研究室的同志,熟悉中学历史教材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原则,能够从原理原则的角度提出问题,发表议论,开阔思路。他们参加总结工作有助于使优秀教师的经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更符合科学的抽象。通过总结,他们也抓了典型,取得了教学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了历史教学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我们几方面的同志能够团结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就加快了总结工作的进度,保证了一定的质量。同时通过总结工作,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增强了友谊和团结。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对许多教学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好像进入了更高的境界。真是欲穷千里目,需要更上一层楼啊!

二、拟定总结题目的问题

总结工作开始时,有的同志提出应当先拟定几个题目,以便围绕着题目搜集资料。拟定的题目最好是当前历史教学中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以及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等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总结经验还是应当从优秀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优点和特点就总结什么问题,而不应先有个框框。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和片面性”。我们总结某一位优秀教师的经验,就是去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也就是去认识教学的特殊性,从特殊性中找出一般的教学规律,寓共性于个性之中。总结经验应当遵循这一原则,也就是应当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每位优秀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应先验地拟定几个题目。总结经验需要拟定一些题目,但这些题目不是事先拟定的,而应当是在熟悉了优秀教师的基本教学情况之后拟定出来的。拟定题目时,如有可能要兼顾当前历史教师中普遍关心而又感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可以运用优秀教师的经验给以某种程度的回答,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经验指导实践的作用。

三、总结工作如何入手的问题

总结经验要从优秀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当然就应当从熟悉教学情况入手。开始,我们在听了宋老师几节课有了某种认识以后,就急于动手写东西。但很快就发现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很不深刻,没有把握住宋老师教学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就是说我们只有一些感性认识,还对研究的对象和总结的内容缺乏真正的理解。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毛泽东选集》新版横排本第1卷第263页。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不能浅尝辄止,急于求成。

克服了急于求成的思想,我们就从全面详尽地掌握情况入手,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连续听了两位优秀教师几十节课,并进行了录音、录像,整理出课堂纪实和听课笔记,多次召开座谈会,探讨每位优秀教师的教学特点。我们不但深入到课堂和教研组,也成了优秀教师家里的常客,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能够和优秀教师毫无拘束地交换意见,真正做到无话不谈,心心相印。只有这时,我们的认识才比较深化了,不但对教学情况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对教师的为人、气质、道德风貌等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东西才比较活了,有个性了,能够站立起来了。

四、经验的样式——感性与理性的问题

我们知道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理论是从经验概括出来的。我们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识,不应当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应该经过科学的抽象而达到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才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对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认识也是如此,要经过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就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某些基本原理和原则,是体现教育科学规律的东西。

但是,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却不应当抽象地概括出几条人所共知的原理、原则和规律,而应对他们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做生动、丰富、具体的介绍。这是因为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来说,它要研究认识的过程和规律,研究教学的理论和原则,教学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原则。作为艺术来说,教师却可以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创造,可以有不同的流派,可以百花齐放。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恰恰是他们运用教育理论和原则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和体会,一总结经验,就要着力总结这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生动、丰富、具体。要透过这些生动、丰富、具体的内容,体现教学的原理、原则和教育科学的一般规律。“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才是有生命力的、有启发性的、可供借鉴的。

五、实事求是的问题

任何优秀教师的教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有优点也有缺点,有成功的课,也有失败的课,我们对待优秀教师的经验就要实事求是,既不要因为总结经验而回避缺点,也不要因为见到某些缺点就大惊小怪,丧失信心。我们在总结时宗本老师的经验时就遇到这个问题。时老师的教学优点很多,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知识渊博,讲课生动、丰富、具体,把科学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意吸取历史科研新成果,基本概念讲得清晰,基本知识明确突出,很受师生欢迎。但是,他教学的计划性不够强,往往有拖课、拖堂的现象。有人过分强调这一点,认为时老师的经验不易学,缺乏普遍意义,总结出来也不易推广,因而缺乏信心。我们认为应当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时老师的经验,不应以瑕掩瑜。当前,历史教学中因受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影响,存在着一种只讲知识要点而忽视有血有肉地讲授史实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推广时老师的教学经验就更有现实意义。

我们进行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工作,还是刚刚起步,由于缺乏经验和教学理论水平不高,深感这一任务的困难和艰巨。我们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一定会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我们之所以敢把它拿出来,也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看到有更多更新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以繁荣教学园地,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把历史课讲得清楚明白

原载《教学通讯》文科版1984年第6期

课,要讲得清楚明白,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对历史课来说,“清楚”应该是把教材的基本史实、基本线索核实理顺,达到思路清,线索明的要求;“明白”应该是把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道理论证真切,达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要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不断深入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做法上,可抓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确立中心,分清主次。所谓“中心”,一指中心内容,即教材的最基本部分;二指中心思想,即指导思想,它是贯穿教材中心内容的一条红线,也是分析教材中心内容所得出的基本结论。这里所说的“主”,指的是在本课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事实,反映教材最本质的东西,体现着一堂课的主导思想是学生赖以作出历史结论和接受思想教育所必须领会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重点,“次”,指的在本课中处于次要地位而又是必须的史实,舍此就不能保持历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主”,注意“次”,切忌把“次”放到可有可无的地位,而是要把二者紧密结合成一个统一体。体现在教学目的之中。以讲“秦末农民战争”为例,有位教师拟订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关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认识秦的暴虐统治,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威胁了人民的生存,农民战争的力量推翻了秦的统治,显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根据教学目的确定的中心内容和思想是: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的经过和农民战争的威力。对于非主要部分,如项羽、刘邦之战,则是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历史过程。同时向学生介绍在今后所学的语文课中《鸿门宴》一文讲的就是这段历史中的一部内容。这样的安排是很妥当的,如果是平列问题,或描述垓下之战的详情细节。或补充《鸿门宴》的内容,那就是本末倒置,也就谈不上把课讲清楚明白了。

循序渐进,左右逢源。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种规律性表现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历史年代的次序讲述历史事件,且使学生必须牢固地记忆着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年代日月等,注意历史本身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井然有序地讲授历史。例如,不把帝国主义怎样侵略中国及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怎样腐败联系起来,就讲不清楚为什么必须进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不联系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就讲不清楚为什么产生中国共产党。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原有的连贯性,尽量加强教材前后之间,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这样,才不至于把历史事件孤立起来,教师才能在学生已知的旧有知识的基础上,讲清楚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弄明白新的知识的内容和含义中,变“新知”为“旧知”,不断地储存和积累历史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

去繁求简,言简意赅。“去繁求简”指的是使历史基本线索、基本要点更加清晰、条理、准确。一般说来,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内容较复杂,头绪亦繁多,应抓住背景、经过、评价的主要史实,理清基本线索,阐述基本要点。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例,要告诉学生,背景: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南方奴隶制的矛盾;经过:开始,南方奴隶主的叛乱;发展,北方军事上节节失利。林肯颁布《宅地法》《解放奴隶宣言》;结果:北方转败为胜;评价:摧毁奴隶制。对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如果把由这些基本要点构成的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说清晰、条理、准确地把这段历史讲得清楚明白了。“言简意赅”,就是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极丰富的内容,做到准确深刻。例如,讲“唐朝的衰落”一课,叙述“安史之乱”的背景时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材料简明而意未尽,却给学生留下了唐玄宗后期的昏聩,杨贵妃的娇宠,唐政权的走向衰落等很深的印象。

符合实际,量力而行。“符合实际”指的是课堂讲授必须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指的是讲课既忌过于深奥,让学生瞠目而不知其所以,也忌过于肤浅,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但绝不是消极迁就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是要积极地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从而自觉地掌握历史知识,这应该是历史教师如何把课讲得清楚明白的基本出发点。例如讲“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井田制”的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是陌生的,但“井”字每个学生都熟悉,因此,可从甲骨文由田字字形讲起。说明井田是方块田,这种方块的形状是因挖沟,修渠,筑路而形成的,初步形成学生的历史表象,然后将“城邑的周围是广大的原野,原野上阡陌纵横”这句话加以具体化,即结合再举字形,指出田亩、沟渠、道路的位置,再告诉学生周朝的井田是在商朝的基础上发展的,让学生明白其历史渊源。这时,就要帮助学生透过这些表面现象,从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等方面了解井田制的内容,认识周朝实行井田制的实质。

时间准确,空间鲜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任何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及时间,离开时间的存在和离开空间的存在,是同样大的荒唐。”没有时间,历史就失去存在的形式,就无历史可言。讲课的语言和内容都必须具有严密准确的时间性,例如把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说成秦始皇统一全国,或说成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全国,就犯了时间性的错误,因为秦始皇的称号是灭六国以后始有的,再是灭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又如万里长城为秦始皇所建、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英帝国主义发动了鸦片战争等,都是时间观念模糊的错误。同样,在空间上,也必须精确鲜明。例如:不指出匈奴的居地位置和环境,就不易讲清楚匈奴为什么“逐水草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