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105

第105章 书评(5)

做好学报编辑质量的科学管理,必须树立起计划观念,这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和蓝图。学报编辑工作的对象,一般都是以本校教职员工为主,刊发他们的科研和教学成果,这些成果的特点是专业的学术性、理论性强,内容较专,范围较窄,与学校的性质和学校的条件紧相联系,写起来困难,向外发表更为不易,因而学报就成为主要发表园地。正因为如此,所以学报编辑部在稿源上常遇到的是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稿源充足,从中选优;一种是稿源不充裕,基本都采用。这虽说是两种不同的情况,但具有一个共同点,即一般都是等稿上门,随来随用,从学报编辑质量管理的角度讲,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计划观念,因而表现在学报水平上忽高忽低,内容上不是显得复杂,就是过于单一。常常难以反映出学报的科研学术水平,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树立起计划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报编辑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计划观念,制订出确实可行的计划,并且自觉地去执行。据笔者所知,不少学报在编辑质量管理工作上都有着较周密的计划,他们除了要求编辑部的同志在平时要与各自相关的系、所、处等单位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每年九十月间,主编与编辑,编委、部分作者之间广泛交流意见,向科研处,教务处了解本年度科研成果的完成情况,,对有争论的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四是要着力扶植青年作者;五是要体现学报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各个学科的稿件转载,被引用、被评论、得奖,呈报职称论文的统计分析乃至收稿、退稿的情况等方面,一些编辑部还要求,各个学科的编辑,除了头年对第二年的编辑设想心中已有全局外,在具体工作的进程中,要求做到发一期稿件时,第二期的稿件已大致定局,第三期的主要稿件已有着落。作为主编则要求对以上所述一切,都已做到心中有数。

学报工作不是收收发发,不是翻印讲稿,也不是简单地进行加工和摆拼盘,而是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去发现新情况,去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化和进行探索,因此我们要在各自的编辑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无的放矢。只有有了计算,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井然有序地按计划开展工作。

做好学报编辑质量工作的科学管理,必须树立信息意识,这是编辑工作的逻辑起点。高校学报是综合性学术性理论刊物,在形式上是学术信息的物质载体,在内容上表现人类精神产品的认识成果。在作者送来教学与科研的成果中,反映的是基于其认识能力的所表现的学术水平,从来稿中,可以找到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新鲜事物和新思想的动向,因此学报编辑部要善于发现在客观现实中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信号,从而成为决定稿件取舍和有针对性组稿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编辑部的成员都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首先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才能及时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新事物、新的问题产生和发展,从而决定自己的动向。例如关于美国搞人权外交的问题,有的学报主编、政治理论编辑与有关编委在1989年研究1990年有关哲学、政治理论学科的编辑计划和组稿重点时,敏锐地感到从1977年卡特总统上台将推行“人权外交”作为美国一种政策的正式提出后的十余年来,逐次深化和发展,近几年来更是公开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实施了一系列的干涉我国内政的举动,对我不断施加压力,并把它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的战略工具,深深感到必须就所谓“人权问题”,对学生进行历史的溯源和现实的阐析,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鉴于学校本身力量单薄,于是联合社会有关学会、期刊和研究单位,共同发起召开“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学术研讨会”,并在本校学报开辟专栏。当1991年《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后,该学报又与该校党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邀请部分教授与正在举行的该校中层干部理论班的全体学员组织座谈,进一步推动对人权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社会上也收到了较好的反响。

其次,必须有较强的信息检测力。处于信息时代的今日,面对有若汪洋大海的信息扑面而来,如何针对办刊宗旨和专业方向来捕捉和检测信息,应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如果缺乏信息检测力,导致信息滞后,只是跟在别人后面,难以促进科研和教学的发展;若是缺乏检测信息的能力,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去追求轰动效应,往往就易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例如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河殇》出笼之时,一时形成一股强大的信息流,个别学报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检测力,也跟着跑;有些学报一时看不清,就采取研析、探究的态度,观望一阵再说;有些学报则采取抵制的态度,如拒绝接受《河殇》的作者举行座谈会,在文章中不点名的进行批判等等。从此例中可看出编辑对信息必须具有良好检测力的重要性。

做好学报编辑质量的科学管理,必须抓好编辑工作。编辑质量除了上面所讲到的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还要抓好出版质量,也就是说编排格式要规范化、标准化;排版设计和装帧要体现本学报的特色;编辑加工工作,要目的明确,观点正确,事实(数据)准确,语言精确,图表明晰,符号规范;校对质量差错率低等,这些都是衡量学报质量的尺度。

学报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除本文所述仍需继续研究外,像学报的目标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著作权及其他法规的管理等等这些大的方面,同样都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去实践、去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报的管理质量。

论师范院校学报的特性

原载《学报编辑观念的更新》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为了适应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使教育更好地为加快经济建设服务,必须根据学报本身的特点,处理好学报的政治性、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一学报,是一项属于意识形态的事业。任何意识形态的事业,都要突出它的政治性。什么是政治性,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党性,这是办好学报指导思想的核心问题。具体地说,学报的政治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中,只要注意做到“言中有的”,也就体现有争鸣精神了。三师范院校的学报必须突出师范性,这也是天经地义的。这是由师范院校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区别其他高校学报的重要标志。什么是师范性呢?一般认为,是指突出它的教育性,具体的讲,似应含以下诸方面。第一,突出教育学识的研究。师范院校的学报,是向社会上同类的大型刊物或是综合大学学报看齐,还是应该突出自己师范性的特点,即突出或说重视教育的研究。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视教育较之过去的大有加强,反映在师范院校的学报上,关于教育学识的研究较之过去也大有加强,并具有向前发展的趋势,这确实是一个好现象。若细而论之,这只应说恢复学报的本来面目。这一面目是由师范院校的任务孕育而出的。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的就曾提出,“办理学堂,首重师范”,这是因为师范是培养教师的地方。作为教师,不只是需要有一般的学识,如正确的人生观,丰富的生活知识,掌握自己的国家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了解世界的一般文化知识,具有科学的认识事物和民主的生活习惯等等,从而有着广博的人生见解。这也是作为一个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说是一般性的教育学识。他们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化的教育学识。如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掌握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清楚国家要求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懂得儿童和青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身心发展的程序,等等。这些均是师范院校学报着重反映的内容,它最明显的反映出学报师范性的特点。第二,加强教学能力的理论研究。教学是一种科学,也是一项艺术。一位优秀的教师,不只是要求他有科学的专科知识和教育学识为其基础,而且还需要有相应水平的教学能力,并能纯熟运用一切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也就是教学能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作为学术理论刊物的学报,不利用一般的经验总结,或是单纯介绍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而是要站在它们之上,把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运用起到指导作用,通过理论指导,让广大教师不只是要知道怎么做,而是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重视师范专业精神的研究。师范是一种专业,而不是行业。它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活动的人,而不是无生命或是无思想的静物或动物,这就不只是只要遵循成规,由熟练而成技巧就能胜任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让学生既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师范专业精神,认识到教育事业为立国之本,教师担负着延续、发展和创造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学报,重视师范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就成为加强师范院校师生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上,也不能只停留在组织学生参加若干有关的活动上,更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关键在于要向有一个符合师范专业精神的高境界的指导思想。

这不能不说当前在师范院校学报中应突出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的一切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都是属于师范这一专业的精神,对于师范院校师生来说都是至为重要的。它是传授知识、掌握和运用教学能力的基本动力,只有了专业精神,才能使所掌握的知识、学识和教学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学报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学报改革

原载《学报编辑与管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自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其中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发扬积极的效益,克服消极的影响。那么,市场经济对学报的影响是怎样的呢?如何进行学报的改革呢?我认为,学报在市场经济下的改革,必须从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着手。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当前较普遍的提法是:1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既要抓社会效益,也要抓经济效益;2鉴于目前学报还处于计划经济的范畴,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学报要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以提供产品,并从市场取回效益,要从经济效益中体现社会效益;3社会效益是根本,应当放在首位,也要讲求经济效益,二者都应重视。以上三种提法,对属于高层次的学术刊物的学报来说,前两种的提法是不确切的,后一种也需要讲得明白贴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要围绕这个中心服务,这是我国的国策。但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所担负的任务,所表现的效益是不同的,不应是所有的单位都直接去抓钱、去创利润。尤其是像高校社会科学学报这种要求学术性强、反映高校学术水平的高层次的期刊,也要自己养活自己、自奔本编辑部成员的富裕生活,甚至向学校上缴利润、提供资金,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宜这样要求的。我认为这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对那种炒股票、买卖房地产、搞做生意性质的所谓“自费留学”,甚至引进“外国姑娘”等种种做法,如果是在按法定编制的编辑部中的成员去办,那是不务正业,不宜提倡,应予反对。这是因为社会科学学报内容广、范围大,文、史、哲、财、经、教……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作为学报编辑不只是要通晓本学科的极多分类,还要有广泛的社会知识,才能做到有见、有识、有胆,把住第一关,作好初选工作,这也是最难的工作;在沙里淘金,更要独具慧眼。因此,我认为编辑部的在编人员,拿出大部分、或说一部分精力去搞与本身业务不甚相关的创收,即使是搞到金满箱,银满箱,编辑部的人员个个银裹金装,而且学报质量也如创收一样成正比例提高,仅就人的精力而言,我看也是“世事两难全”。那么学报如何体现为经济中心服务,如何体现经济效益呢?我认为学报所体现的经济效益,其关键应在社会效益中体现,这就要求学报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学报质量。作为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刊物的学报,本身所具有的这一性质和特点,要求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加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这些理论,有的能为国家高层次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有的能为某些项目、某些问题的应用排忧解难,有的能为理论和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阶梯。关于这方面学报所起的作用,宋应离编著的《大学学报史》中有过专门的、典型的、具体的叙述。总的说,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高、中层次的人才,我们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通过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再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提高全民族素质,这应是我们的社会效益所在,这种社会效益所转化出的生产力,才应是学报本身真正体现经济效益之处。就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学报改革而言,学报的改革不能等同创收,虽然可包括创收一项,但就办学报的方向而言,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不能围着钱转而分散了办学报的精力,致使学报的学术水平受到影响,作为学报的层次、性质、特点而言,我们赖以支撑的永远都应是学术上的高水平。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因吃“皇粮”而亏心,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对得住这份“皇粮”,从整个社会的发展看,现在是给我们的“皇粮”太少,学报编辑部的人员生活尚属清贫的这个层次,要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我们分出更多的精力去搞创收,因为我们的编制是按工作量定的,没有富余人员,这是我们跟一般单位不同之处,因此,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国家。对于高层次的学术刊物,由国家或是由社会集团养起来,而不是靠编辑部的人员苦巴巴的创收,这在很多国家确是不乏先例的。

二、学术性、现实性、普及性之间的关系